
把金色写进十月的秋天里
文/涛涛渭水
十月的关中农村,正值秋收、秋播时节,男女老少步履匆匆,收割机轰鸣,运送玉来的机车穿梭般的奔驰,吆喝声、笑声成了歌的海洋,一派忙碌繁荣景象。
多雨之秋。节前一个礼拜的降雨,让各地玉米成熟期集中了。天气预报称,国庆期间晴好天气仅有两三天,其余均是雨天,在降雨前把玉米抢收回来,简直是一场龙口夺食之战。

而今,农业机械化取代了繁重的人力劳作,收割机省时省力、效率高,尽管收获一亩百十元,比往年高了三、四十元,但人们还是乐于接受。本来机器就少,一台收割机后边跟着十多人,个个担心收割机被他人抢先了。
玉米收回家,经过剥皮、拴抓等多道工序,被架在屋檐、阳台、树杈上,黄橙橙地玉米,像金子一般,呈现诱人的光泽,房前屋后铺天盖地被金色笼罩着,钢管架上吊着一排排玉米串,整齐地向世人传递着丰收的喜讯。

玉米从播种到收获,一百一十天左右。玉米是喜水作物,据农业专家推算,一株玉米约需零点五吨至一吨水,伏旱足可以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今年伏旱时,渠水、机井昼夜浇灌,不少农户趁机施撒化肥,水肥充足,玉米长势胜过往年,丰收已成定局,且价格高至每斤一元三角左右。
高也罢,低也罢,作务庄稼纯系微利,不种庄稼不知农民种田难。一亩玉米纯收入千元左右,观天求雨,提心吊胆,农民确实不容易!
当我把金色写进十月的秋天时,也把农民的艰辛、劳作写在记忆的深处。一阵秋风袭来,窗外雨声又紧了………
(2021年10月3日)

追忆往昔度青春
文/涛涛渭水
人生漫漫征途上,总会有一些日子刻骨铭心,不可忘却。10月5日,如同我的生日,永远珍藏在我的记忆深处。40年前的今天,是我考入武功师范入校的日子,也是我人生的重要节点。回首往夕峥嵘岁月,值得自慰和缅怀,写下一段文字以自励。
1981年10月5日,从家里吃过早饭,我背着铺盖卷,踏着泥泞的道路,步行七、八里,在贞元镇十字乘公共汽车到县城。
40年前,农村几乎没有水泥路面,持续多日的连阴雨,让乡间的小路泥泞不堪。步行2里路走在凤阳坡高炮营附近时,汗水已浸透衣衫。凤阳坡滩,地势低凹,稠泥稀巴烂,分不清道路的模样。我高一脚、低一脚地向前挪动,好不容易到了贞元镇上。尽管精疲力尽,但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师范毕业便成为公办教师了,所有制发生位移。
到达县城汽车站,学校迎接新生的一辆跃进牌敞篷车已经恭候多时了。我的铺盖卷被热情的师兄师弟抬上车,敞篷车从县城街道由东向西行驶,我仿佛看见了众多人投向了羡慕的目光。现在觉得十分可笑,真好比匆匆行人对烤鸭店生意是否兴隆不感兴趣、大戏台下卖旱烟的没听进一句台词一样。
入校后便是新生登记,填写本人信息。民教生分为两个班,我被分到一班,班主任叫党胜发,是凤翔师范留校生,教几何课程的,工作细致,待人热情。党老师看了我的登记表,夸我字写得好,便是我当选团支部宣传委员的直接原因。宣传委员的职责是定期刊办黑板报,收发《中国青年〉、《中国青年报》,我便近水楼台了。扶风籍的张军发、眉县籍的王明奇支持我,我们民教班办的黑板报图文并茂,质量上乘,常常迎来不少人驻足观看。
师范两年,我与同窗同学结为知音,与同桌同学昝炜依然保持密切联系。一次考试时,他把纸条扔给我,被教导主任史东发逮住,科目以不及格、期末补考处理,我与昝炜患难与共,每每想到求学路上的点点滴滴,总会有说不完、道不尽的感情。
师范两年,在人生征途是短暂的一瞬,但是我奋进的光辉起点,我参加过县上元旦万米越野赛,得过学校运动会万米长跑第一名。青春,是一张不可多得的名片,莽撞过、消沉过、迷茫过,有过出生牛犊不怕虎的豪迈,也有谨小慎微的胆怯。
师范两年,在快乐奋进中度过。最担心期中、期未考试排名次。我是教初中语文的,高等数学、高等物理、立体几何、有机化学等课程不是我的长项,我羡慕吴文博、汪嘉兵、刘敏、王明奇等人的智商,更佩服曹晗、刘百宁、张书全、段社娃、丁亿奇等人的坚韧,他们各有各的学习绝招,各有各的成功之处。既然老天安排我与各位学友有缘,惟有认他们如兄长,情同手足。
40年,弹指一挥间。各路诸候各奔东西。为人父、为人母,并相继咸为爷爷、奶奶辈了。功名利禄暂且告停,老龄模式启航,保重身体、过好自己才是王道。
当年与我在贞元镇十字等候班车的武功县代家籍学生陈某楼,一表人材,毕业后在长宁街中任教,对象女朋友上了咸阳教育学院,劝他还须进修,他与女友在咸阳教教发生争执,将女友活活掐死,畏罪自杀。一位心胸狭隘的师范生30多年前,情场失意,害人伤己,给后世留下唏嘘不已。
秋风萧瑟催人老,秋雨绵绵无绝期。人生没有终极,奋斗才是青春。光阴似箭,青春易逝,请记住,引以为自豪的,我曾是武功师范民教班的一员,教书育人是我的初心。
(2021年10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