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郝宇铭老师的“闯”“创”“唱”
---读《漫谈南北分界线》专集有感
: 胥全迎
2017年夏,在市政协文史委的一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季祥猛主任向我介绍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学者,银发浓密,慈眉善目,精神矍铄。后来得知他就是提出“中国南北分界线”这个重要学术名词的郝宇铭老师。

我出生在淮安,对淮安的文史当然十分关注。自从淮安市政府在古淮河(废黄河)上的废弃老桥墩上建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后,我感到十分高兴!频频地为市政府点赞。
为何高兴?为何点赞?旧桥墩上换新颜。古淮河上的旧桥墩炸了还要费工费时污染环境,不炸杵在那里游人碍眼添堵。好了,旧桥墩变成了光彩照人的风景园,多好!最最关键的是淮安市增添了一处“国字头”的科普纪念园,这“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大名,真够响亮、豪气!我为家乡有此景点自豪与骄傲。
(古淮河上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以往,我们经常接触到的是“中国南北分界以秦岭…淮河一带”的提法。而淮安市区境内的废黄河即古淮河,所以,市民认为市政府在此河旧桥墩上建“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园”是正确的决策。
殊不知这个话题的提出、论证、决策、市政府申报、国家测绘局批准发文、建成后引发的强烈反响等等,与郝宇铭老师密不可分。如不读郝宇铭老师所著《漫谈南北分界线》专集,真的不知道内情,真的不知道郝宇铭老师在其中的建树。


此书读后,我有三点认识:
一、郝宇铭老师的“闯”
郝宇铭老师从事教师职业44年,退休迄今已有25个年头了。退休后,他并没有躺在藤椅上“一壶茶、一张报”,悠闲自得、安度晚年,而是像年轻战士一样,闯关夺隘,乐此不彼。他热爱文史,在淮安文史研究领域辛勤耕耘,颇多成绩。还慨然应市文史委季祥猛主任之邀,担任文史委刊物的审核校对,为他人作嫁衣裳,无怨无悔,受到文史界人士的一致称赞。
特别是他以一名语文老教师的文化积淀与学无止境的精神境界,闯进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的科研领域,而且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就,不得不为郝宇铭老师的“闯”劲叫好!他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有所为”的典范。
(《淮安日报》当年对郝宇铭老师的报道)
二、郝宇铭老师的“创”
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整个科研项目中,最关键的、最值得郝老师感到宽慰的,是他首提“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这一名词。这一名词,被“中国国家地理”学界称作“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而载入史册。
当然,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但是,目前文献中“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这一名词的首创者,就是郝宇铭老师。正是这个“创”,创出了郝宇铭老师的新天地,创出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创出了淮安名片上的新亮点。一句话:郝宇铭老师功莫大焉。
( 时任市委书记丁解民对郝宇铭老师建议书的批示)
三,郝宇铭老师的”唱”
用这个“唱”字来形容现已86岁的郝宇铭老师晚年状态,我看再恰当不过了。他79岁入党,可能刷新了淮安市新党员年龄的历史记录;他不服老,干工作做奉献不甘落后于年轻人;他将自己对“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学术研究及成果收集成册出书,更集中、广泛地加以宣传。这个宣传,我认为不是单纯的宣传自己和学术观点,而是实实在在地宣传了淮安,理直气壮地宣传了“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的科学性、权威性与合法性。
( 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主任季祥猛为书作序)
“此曲只应淮安有,神州能得几回闻”。作为热爱家乡的一名淮安文史爱好者,谨以此文致敬我所熟悉和敬佩的郝宇铭老师。
2021年9月3日
(原清河区政协秘书长杨义春作评)
(淮安市诗词协会办公室主任钱万平赋诗)
(书的内页之一)
(流光溢彩的分界线标志园夜景)
(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
评论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出生,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作品曾先后获得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和中国散文学会全国征文一等奖。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