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战湘江,悲壮惨烈
——凭吊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红军何惧敌封锁,
任尔兴风恶浪翻。
腹背受敌拼性命,
官兵浴血克危艰。
染红湘桂一江水,
感动零陵万仞山。
巨大牺牲为代价,
换得遵义跨新鞍。
零陵:海洋山古称,湘江干流发源地,主峰宝界岭海拔1935.8米。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后,原来推行“左”倾错误的中央领导人,这时又犯了退却中的逃跑主义错误,并且把战略转移变成搬家式的行动,随军携带各种笨重器材。全军8万多人在山中羊肠小道上行进,拥挤不堪,导致行军缓慢,一再痛失战机,损失惨重。
国民党“追剿”军达16个师、77个团,布置了四道封锁线。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湘江时,红军在40万国民党湘军和桂军夹击下,付出了极大牺牲。担负掩护任务的红三十四师已不足1000人,成为一支身陷重围、无法过江的孤军。面对十几倍于己的强敌,29岁的师长陈树湘率部与敌鏖战四天五夜,为红军渡过湘江赢得了宝贵时间。腹部重伤被俘后,敌人将他抬去邀功途中,他醒了过来,绞断肠子,壮烈牺牲。被阻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十四师、红三军团第十八团,最后弹尽粮绝,大部英勇就义。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湘江,以至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长征以来最壮烈、最关键的一仗。我军与绝对优势之敌苦战,最终撕开了敌第四道封锁线,从桂东北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粉碎了蒋介石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渡江后,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8.6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血的代价,进一步暴露了统治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对革命的极端危害,致红军四处碰壁身陷绝境,广大指战员的怀疑和不满到达了极点。夜半三更盼天明,寒冬腊月盼春风,纷纷要求改换领导。
湘江惨胜直接导致遵义会议的召开。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事实上确立了毛主席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确立了以毛主席为主要代表的正确路线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坐落于桂林市兴安县狮子山,占地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
(2015年10月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