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册五七吟 一片赤子心
——读李城外《五七干校行吟》有感
闻立玮
近读李城外先生《向阳轩诗稿新编》之《五七干校行吟》,颇有感触,颇为感动。
城外先生作为我国五七干校研究第一人,向阳湖文化研究专家,论及向阳湖,当然是如数家珍,而以诗词之行吟抒发其向阳湖情结,更有别样的风采与韵致,这恐怕是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这种风格,只属于城外先生。
城外先生长期在咸宁市直单位从事文史、出版、宣传、党校、党史、档案等工作,并担任主要负责人,加之他丰富的学养、敏锐的观察、深邃的思考、审慎的态度,使得他的笔力遒劲而简要,真如“老吏断狱,字字见精神,运斤成风,空谷跫音”,令人掩卷沉思,回味无尽。

一·沉稳坚定的原则立场
城外先生是一位有原则的诗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有着稳健的立场。
具体来讲,如何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五七干校”的历史定位,就必须全面准确客观地评价“W G”。在这个问题上,《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文化 大 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和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由此可以得知,五七干校作为“W G”的衍生物,并不是一个值得颂扬的事物,反之,研究五七干校文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正本清源,以史为鉴,汲取教训,从历史的曲折中认识历史的必然,珍惜来之不易的政治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向前。
李城外在其诗词中,旗帜鲜明地宣示了诗人自己的观点——
浩荡大军汇海洋,当年处处战旗张。
劝君莫赞五七路,毕竟荒唐梦一场。
(《重访沙洋“五七”干校旧址》)
“荒唐”二字,足以表达出作者对五七干校的认知,“莫赞”则是作者对广大读者的警示。粗略看了一下,诗词中还有另两处亦出现“荒唐”一词,如“荒唐不再现,历史且重温。”(《访93岁韩树英老先生》)“奋笔著书填党史,荒唐已逝梦香甜。”(《赠柳河五七干校纪事作者战凤翰》)我以为并非作者语汇贫乏,而是在城外先生看来,除却“荒唐”二字,难以表达作者对五七干校的总体概括。
有段时间,某些人擅自在高中教材中将“W G”定义为“艰辛探索”,一时间似有为“W G”翻案的兆头,面对这种情况,城外先生写下了“探索艰辛新叫法,五七道路待人评”(《云上咸宁“文化名人与向阳湖”专栏封笔有感》的诗句,大有任凭风波起,心中有定力的气魄。所幸的是,今年暑假开学后,人们在教材中发现对“W G”定性,又回到党中央的决议上来。
城外先生坚持以史为鉴的观点在其诗作中反复出现,除前述“历史且重温”外,还有“重温历史颂春回”(《受邀赴中办“五七”学校旧址指导布展有作》)、“重温历史鉴从前”(《参加北京向阳花“记住历史.五七咸宁行”活动有作》等等,表达了作者既敢于正视历史,又勇于开拓进取的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大方向的把握上沉稳大气,令人感佩。

二·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一本1992年版的《咸宁市志》中记载了这样一段话:1969年至1974年间,文化部到咸宁向阳湖创办五七干校,一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文化界高级领导干部及家属6000余人到该校劳动锻炼。——相信这行文字很多人都看过,然而也就是看过罢了。
而城外先生之所以是城外先生,就在于他把敏锐的文化知觉化为舍我其谁的责任担当。
1994年元月28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就在这一天城外先生读到了这条信息,欣喜若狂的他当即挥笔写下这首《读新版咸宁市志》:
夜翻市志惊生叹,大事几行亮眼珠。
多少名流奔干校,成批雅士撤京都。
离家不幸咸宁幸,贺岁屠苏万木苏。
吾辈倾情淘富矿,中华唱响定能图。
可以说,就在此刻城外先生立下了“淘富矿”的宏愿,并由此开始了“唱响”“中华”的漫漫跋涉。
“爱替青天管闲事,今朝几朵白云生。”就是凭着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李城外的文化苦旅悄然起步。
文学荆楚擎旗帜,重现辉煌自有时。
放眼向阳新境地,史诗一部待君识。
(《出席湖北省现代文学学会成立大会》
这是多么豪迈的气魄!而这种豪迈来自于“弘扬文化不宜迟”(《贺湖北省省长为向阳湖题词》)的只争朝夕的求索,来自“但求干校起风声”(《日本学者秋野修二来访向阳轩》)的咬定青山的执著,来自“埋头苦干谱华章”(《收全国政协八届五次会议有关向阳湖提案》)的志存高远的奋斗,来自“试问何人能此任”(《藏书报开辟“五七干校微书话”专栏有感》)的责无旁贷的担当,来自“从今自信游天下”(《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授课有感》)的成竹在胸的底气。
我还特别注意到下面这首七绝——
七卷丛书散墨香,披肝沥胆不寻常。
一人负起千斤担,留与方家论短长!
(《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感赋》)
“一人负起千斤担”七个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将作者勇于开拓、敢于承担的豪气与刚毅鲜明的凸现出来,这是一种大无畏的坦荡,也是一种所向披靡的血性,而末尾的感叹号却饱含惊天地、泣鬼泣的震撼,这是整本诗集中唯一的感叹号,足以表明作者志在向阳湖文化研究上义无反顾的独立特行,足以表达作者顶天立地开新宇,砥砺前行创新篇的壮志豪情。

三·锲而不舍的文化追求
2020年11月14日在咸宁市图书馆举行了《向阳轩诗稿》欣赏会,会后城外先生有诗曰——
香城冬日暖洋洋,骚客文朋聚一堂。
朗诵调高时尚秀,点评言过热情张。
向阳轩主宏图展,诗稿合集韵律长。
书院开张添喜气,超越自我步铿锵。
此诗可以看作是作者承前启后的宣言书,作者在一片赞誉声中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全诗在昂扬的旋律中,依然落脚在“超越自我”上,这对于一位成功者来说,并不是很容易进入的境界,而正是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城外先生的胸怀,看到了他锲而不舍、永不停步的文化追求。
通观全诗集,这种不断进取的诗句随处可见。如《向阳湖文化研究基地获评“全国社科先进集体”有作》中的“壮牛负重再扬鞭”,《京城举办向阳湖文化丛书出版座谈会》中的“起步归零再远征”,《湖北省向阳湖文化研究会“二大”召开有作》中的“重任披肩再整装”,这三个“再”,都表达了再接再厉再发力,再拼再搏再创新的顽强意志,表达了毫不放松,毫不停滞的精神状态。而作者心中的蓝图是创立“向阳湖学”——
向阳学派谈何易,百炼千锤始有成。
(《受聘湖北科技学院兼职教授并举办讲座》)
这又是一个宏大而高远的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当然也意味着新的挑战和新的拓展,给人以无限向往和想象的空间。这里不仅有诗人擅长的梦幻般的浮想联翩,更有实干家一步一个脚印的艰辛付出,纵观城外先生近三十年来矢志不渝的默默耕耘,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城外先生一如既往的进取与随之而来的累累硕果。
我在品读《五七干校行吟》时,无意中又发现三处带“雨”字的诗句——
细雨濛濛寻旧址
(《陪同石仲泉先生考察向阳湖》)
寻访向阳踏细雨
(《陪同唐双宁先生考察向阳湖有赠》)
七人结伴逢春雨
(《陪同国家图书馆客人重返向阳湖》)
脑海中不禁浮现城外先生在风雨中脚踏湖畔草堤,与各方来客谈笑风生的画面,这既是接待、是向导,也是在求索、在探寻,在向阳湖这广袤的天地间,酝酿着新的诗篇。
2021.10.05.于北京

作者简介:
闻立玮,男,祖籍湖北省浠水县,1948年12月出生于武汉。1968年12月高中毕业下放至荆门,放牛、务农、当民办老师。1978年考入武汉师范学院咸宁分院英语系,毕业后分配到咸宁市温泉中学工作直至校长岗位退休,特级教师。著有诗集《飘过田野星空的诗》,武汉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