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年将军的带兵方法及其现实启示
作者刘定应
1994年11月的一天上午,在中原大地某部队师部礼堂里,一位身材高大、浓眉大眼、宽面大耳的老将军正在给该师连以上军事主管讲课,题目是《新时期如何带兵》。这位老将军正是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上将。那时,我正是其中的一名学员(上尉连长)。老将军侃侃而谈,讲了很多例子,并概括性总结了带兵的方法。时隔近30年,张将军所讲的事例,我还记得,其带兵方法仍然印在我的脑海里。张将军讲,1945年他在东北打仗时,因为自己腿部受伤,走路不利索。连长让他留在村庄,他坚持要跟随部队走。他认为自己人高马大(目标大),又是枪伤,又操着山东口音,留下来让日本人遇见到必然没有好“果子”吃。在排长的搀扶下,他咬牙坚持一步步走出村庄。刚出村庄不远,日本鬼子进村了,村子被烧了。好危险啊!老将军讲到这里禁不住流下了眼泪,并说他每年都要去济南市看望老排长(那时他老排长还健在,已经是耄耋老人),以不忘救命之恩。每个人是不能离开组织的,军官是离不开士兵的。同时,他还讲到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古代吴起爱兵如子的故事(为士兵吸脓疮)。诸多事例不说,一是时间也较长,有点记忆的模糊,二是事例也是围绕带兵方法讲的。所以对故事不赘述,主要讲其带兵方法。
张将军的带兵方法是什么呢?就是“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即,知道士兵在哪里,在干什么,在想什么,最需要什么,一个思想政治工作跟上。我至今还深深的印在脑海中,作为工作“法宝”。
其实刚开始时,我对这个方法是有“逆反心里”的,是不认可的。我认为张将军只是一名武将,哪来那么多理论?而这些理论在实践中能行吗。通过大量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检验,我是有收获的。记得不久,集团军组织检查,我背对着全连,不用花名册,流利且不落一人地点出全连近百号人的名字,受到表扬。实践中,因为同全连干部战士朝夕相处,结成兄弟感情,使得全连军事训练、政治学习、后勤保障、文娱体育都在全团名列前茅。年终我所带的连队被评“达标先进连队”,同时我个人也荣立三等功,并得到提拔。
张将军的“四个知道一个跟上”带兵法是有理论依据的,即知兵、爱兵,方能用兵如神。古之为将者,无有不知兵也。红军长征过腊子口时,冰天雪地,山坡光溜溜,唯有一名少数民族战士却擅长攀爬,终于使红军越过天堑。这充分说明“用兵”要“知兵”。爱兵呢,这就更不用说了。只有“官爱兵,兵拥官”这样的部队才有战斗力。这正是我军克敌致胜的法宝。要知兵,爱兵,就要“官兵同吃一锅饭,同举一杆旗”,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劳动、同学习、同娱乐。官兵一致,历来是我军的传统。我军的干部与士兵相比,没有任何特权。
从张将军的带兵方法中可以借鉴很多,对于现在我们仍然有良好启示:
一、要与群众的距离要再近一些。住得近一些,方便群众有事好找;工作近一些或“前沿”些,便于群众或下级汇报和商量工作。有的干部“躲着群众走,迎着上级跑”。是的,“跑上级”也许能跑出个“官帽子”。可是最终跑不出“官人品”、“官威信”、“官能力”和“官道德”的;
二、与群众感情要更深一点。有的人写文章或在台上作报告讲的好听,大讲“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不管“父母”了。不是有一篇网文叫《要像对待上级一样对待父母》吗?该文意思深刻,不赘述。是啊,这个父母还是亲生父母呢。对群众没有感情,官味十足,横眉冷对,漠不关心,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好干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把普通群众当作领导、亲人(亲戚)、同事、同学、战友、朋友、老乡对待,很多话就好说了,很多事就好做了。情感问题可有效化解很多矛盾的。
三、为群众办事要更实一些。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如果你是个与群众争利益的干部,那一定是个群众不喜欢的干部。办事要实,不能搞虚架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等,要做那些让群众受益的事情。如有战略规划上的安排,会使群众的利益暂时受损一点。一则要及时解释、宣传到位,二则要千方百计的迅速弥补到位。
最后要说一点是,“群众”这个概念的范畴要大一些。下级也属于群众的。有的干部本单位的几个人都搞不定,能开着车去山里做好村民的工作吗?这样未免太滑稽了。
2021年10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