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着的追求编者按;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村残疾人,四十年如一日,通过自学成才,在通讯报道之路上.成就了自已辉煌的人生,他没有社会背景.文化水平低,文章能发表在中央级媒体,作品获得省市奖被十多家新闻单位评为模范优秀通讯员,发表各类作品二千多篇,被省文化厅评为农村优秀文化人才,被市评为“自强模范”,县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将其有一位农民转为国家正式人员,在当地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编外记者,作家。
一
在沂蒙山前的山东费县有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庄高家围子村,这个村因高姓居多,解放前村庄四周有围墙,以防外敌侵犯而建围墙,故取名高家围子村,60年代村里有五六百人,文中这位自学成才的残疾人在六五年七夕早上出生在一个高姓家庭,这个残疾人取名(化名高路),高路来到这家庭,给他父母增添了快乐和幸福。可好景不长,在高路一周岁时,他突然发起了高烧,那是的医疗条件有限,他的父母带着高路到邻村的一个卫生所,让村里赤脚医生给打了一针,热退了,可是到了第二天,早上起床时,他母亲看着高路腿不敢站立,以为是裤子里面有东西扎的不敢站立,他母亲把裤子翻遍了也没有找着什么,这下他的父母着急了,连忙把他送到乡医院治疗,住院治疗了一段时间,高路虽说不热了,他的右腿还是不能站立行走,他的父母一直以为是打针造成的残疾后来才知道是得的婴儿瘫小儿麻痹症。
从那以后、高路的家庭就没有了快乐的心情,他的父母到处为他寻医求药,只要是听到那里有会治疗的地方,他父母就带着高路去治疗,每次都是高兴而去,扫兴而归。
有一次,听说四十里路外有个神医,得买上鸡鱼肉馒头去才能给看病,他的父亲把物品购买齐全,走了一个晩上才到神医家,神医是个老太太,她 毫不客气把高路父亲带去的物品倒的一干二净,说她给说个法子,这法子听起来十分了笑。写了一个字条,不让他看回家烧了就行,然后就将他打发回家了,可是神医也没给高路的腿治疗出啥奇迹来。腿还是不能站立行走。
一天天过去了,半年后,高路在父母的搀扶下开始学着起步,父亲逮着勉强行走几步,左腿有力,右腿却没有一点力气,走路右腿一拉一拉的,站立也是左腿吃劲。
四五岁的时候,他的父母还要照看妹妹,有时顾不过来,高路就自已走出屋子到街上和小伙伴们玩,时常把腿摔伤,他的母亲每次看到儿子腿破皮流血,就会禁不住流泪,他的母亲不知为他流了多少眼泪,就连自己都记不清。
高路的童年没有因为腿有残疾而失去快乐,他常常和同龄伙伴玩捉迷藏,自制火柴枪,水枪弹弓弓箭下河捉鱼,他七岁看到同龄伙伴上学,他要上学,可他父母考虑高路身体想让他第二年在上。他说什么也要去上学,父母熬不过他终于答应他上学,高路心里别提有什么高兴,在同伴的帮助下,在家拿了一个小板凳去了村里的小学,小学校不大,有二三年级,俩老师,一个姓张一个姓高,是6o年代的高中生,都是本村人,老师不拿工资,村里给记工分,高路上的一 年级有十四五个学生,没有桌子,课桌是用木板在下边垫了石头当腿,一条板两米长,座四五个学生。学校没有凳子,都是学生自带的小板凳上学。学生上学也不用家长接送,都是自己仨俩一群牵手追逐而去学校。
高路上的第一节课,张老师教唱的《三大纪律项注意》,他头脑精灵很快就学会了这首歌,还受到了老师表杨。
村里在60年代在村北建了一座水库,大坝不是很高,70年代雨水非常大,乡里和村里的领导担心怕把水库被洪水冲毁淹了村子,决定用3年把全村全部搬迁到东岭头上,村里建起了一处学校,1一5年级,有6名教师,乡里还给分来1名正式教师,邻村刘庄的小孩也来上学,在每个班级学习都在中上游。年底还能拿个三好学生奖状。
在学校上学,学校不论搞什么活动,高路都会积极参与,学校搞勤工俭学,他都会参加,学校组织学生帮助生产队参加义务劳动,他也参加,有一年学校学生每人摘一百斤马尾松壳,高路不会爬树摘,他就让父亲给制作一个钩子,自己用钩子摘,摘多了拿不动就让父亲去给拿回来,然后送到学校。
每天下午放学回家,他看到同学们都下湖拾柴火,他也拿起拾柴火工具和同学们一起下湖到大坝上拾柴。 夏天他和同学们一起割草,把割家的草让家里大人送给生产队里喂牛。每天他也能割三四十余斤。能给家里挣0、5分。秋天,生产队刨出来花生,把花生运场里,妇女就都去摘花生,高路放学看到母亲没有回家,就去村场里帮母亲摘花生,有时候很晚摘完花生才回家,回家后帮着母亲烧火做饭。
上四年级的时候,高路身子重了,就开始用手扶着右腿走路,每走一步都非常吃力。大腿上面都扶出了老茧,走路远的时候腿上都磨破出血,虽然痛苦可高路很少流泪。
转眼间五年级毕业,夏天就在7月份,小学考初中,考初中就要到别的村上学。老师看他身体不好决定让他留级,不让他上初中,很少有人看到高路哭过,可他这回哭了,哭的非常痛,他说:“我又不是没有考试考上,凭啥不让俺上初中”。他父母和班主任老师都给他做工作,要明年一定上初中。高路心情才渐渐平静下来,夏季开学又上了一年的五年级.
八0年的夏天,来到中心联中参加升初中考试, 高路以语文86分数学90分成绩考上了初中。
初中在颜真卿的故里颜林村,距高路的村庄来回有二公里路,一天要走一个来回,在雨雪天气天不知道摔倒多少次脚,身上有多少伤疤,中午回家吃饭不方便,他母亲就让他去姨妈家吃中午饭,天长日久,高路觉得不好意思,有时中午就不去吃饭,略下了个胃疼,他的父亲用小木车推着他区乡医院检查,又看中医,还去了县医院,还是没治好,过了一两个月,诸满村医老徐给拿了几片药,没吃完就好了。
八二年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也是这一年,高路的母亲村东去换鸡蛋孵化小鸡,无意中听到高国家属说,汪沟有个人在淄博治好了腿病。就连忙回家对高路的父亲说,孩子他爸,汪沟的一个人在淄博治好了腿,你去哪里打听一下,也给咱孩子治疗。高路的父亲摇摇头,失望的说,咱哪有那么好的命,不愿意去打听。他母亲不耐烦了和高路的父亲吵了架,高路的父亲经不住他母亲的唠叨,早饭没吃就去了三十多里外的汪沟,去了两家看了他们在淄博治疗后的情况。回家时已经下午5点多了,他一天吃了一顿饭,他父母商量好给高路去医院治腿。
刚实土地承包责任制,农民家庭都很困难,高路的家庭更是困难,他是父母唯一男孩,四个妹妹又小,家中老力就是父母,生产队时期就欠队的款,去临市治病得需要钱,他的父母借全了亲戚朋友,凑了不到三百元钱,他父亲带着高路踏上了去淄博车,在淄博呆了一个月,腿做了两次手术,大胯和脚。
到了第二年又去治疗,村里的书记知道高路家困难,在村里借给他二百元,又去淄博治腿,,这次膝关节手术,腿上打了石膏,直着腿-个多月,石膏取了后,还要锻炼弯曲,高路在家天天坚持锻炼,学业停了,刚上完初-,他以顽强的毅力坚持锻炼身体,从那就扔下拐仗,不用扶腿走路了。
他不返校上学,就想着帮着父母干点轻松的农活,减轻点父母沉重的负担。
虽说不用扶腿走路,他重体力活是干不了。当他在迷茫的时侯,在《农村大众》报上看到了一篇新闻《残腿跑出好新闻》,报道昌乐县-残疾人写稿的事迹,就是这篇稿深深打动了他,高路心里想,他一个残疾人拄着双拐都能采访写稿,而我现在不用扶腿了,比起那个残疾人来说有-定优势,他思前想后决定搞新闻报道写作。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