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希凌
《寻找南京的老邮局》载2020年第二期《南京金融业》
《寻找南京的老邮局》载2020年第二期《南京金融业》
《寻找南京的老邮局》载2020年第二期《南京金融业》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很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木心《从前慢》
寻找南京的老邮局,还是从百年商埠下关大马路那幢著名的圆顶塔楼建筑说起:塔楼里面原来是有木制楼梯的,可供人登临远眺,远山、近水尽收眼底……
城南的夫子庙老邮局,不仅建筑依旧在,而且仍然在营业。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仿佛时光倒流,满满的民国风。然而,随着现代通信覆盖城市与乡村,那种“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以及“车、马、邮件都很慢”的时代烙印均被无情地消融……
还有一座民国老邮局,因为“第一夫人”经常光顾,人们忘记了它的旧称,直接称之曰:宋美龄邮局。
南京现存的民国老邮局就那么几处,请跟我们一起,慢慢欣赏。
1
下关大马路上最显赫的“圆顶塔楼”
——江苏邮务管理局旧址
民国初年老照片
2016年初,一张民国初年的老照片在微博上引起热议。网友们都在辨认,这是什么地方呢?
这是一张黑白老照片,拍的是上世纪初的城市街景。画面中间是一条宽阔的马路。路上男人穿长袍、戴礼帽,女子穿旗袍,人来人往。黄包车夫拉着乘客,奔向镜头方向,还有几辆黄包车靠着马路牙子,似乎在等客。
路两旁建筑招帖上,可以辨认出“金陵大旅社”“定州银行”“大东”“钱庄”“男女”等字样,屋檐下还挂着时钟。
远处,有一个气派的圆顶西式塔楼建筑。
就因为这个圆顶塔楼,有人一眼认出:这不就是南京下关大马路吗?!
为了验证这张照片,金陵晚报记者从江边路进入一条街巷,这街巷便是历史悠久的大马路。记者很轻松地就在路口找到了当年摄影师拍摄的角度。
在大马路口还原老照片角度
老照片中大部分建筑现在都已经消失,但远处那座有着圆顶塔楼的建筑,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寻找的老邮局之一——“江苏邮政管理局”大楼,经历百年风雨,其外观一点也没有变。
近日,笔者从2011年出版的《百年商埠——南京下关历史溯源》一书中找到了这幅老照片,照片说明很明确,就是下关大马路,早年的“外滩”。“印证了南京人‘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的夸耀之词”。不仅如此,《百年商埠》的编著者,还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等渠道找到三幅有关江苏邮政管理局旧址的珍贵照片。
一幅是民国年间圆顶西式塔楼建筑外观,楼前大马路上有许多行人路过,甚至能隐约看出这些人的民国装束。
老邮局外观
一幅是江苏邮政管理局营业大厅。厅内宽敞明亮,5根方型立柱直抵二楼楼板,长长的柜台外有几张供客户办理邮件业务的桌子,一切都井井有条。
邮局大厅很宽敞
最生动的是第三幅,10多名邮递员身着深色制服、头戴大沿帽,大沿帽上帽徽闪亮,他们肩上斜挎邮件书包,推着自行车,即将走出邮局,出发送信……
出发送信
南京下关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自古就是邮驿通信要地。南京邮政事业始于清光绪二十三年正月初一(1897年2月2日),当时镇江邮政局在南京贡院街设立南京邮政支局。两年后的1899年,南京被迫辟为通商口岸,清政府在下关正式设立南京邮政局,归南京海关税务司管理。1901年,德国在下关一艘趸船内开办“独逸邮便局”。后来,日本也在下关大河沿开设邮政分局。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大清邮传部更名为交通部,大清邮政局改称中华邮政局。1914年, 改组全国邮区,以每省设一邮务区为原则,划全国为21个邮区,并于省城内设一邮务管理局。 所以,南京邮政局便升级为江苏邮务管理局。一开始总部设在大石桥,管辖除上海及其附近地区以外的江苏省内各地邮政局、所447处,邮务长为英国人李齐。
1918年,江苏邮务管理局在下关大马路(今大马路62号)新建邮电大楼,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见到的这幢以圆顶塔楼为标志的雄伟建筑。江苏邮务管理局也从市内大石桥迁至大马路新址。
还是这幢楼,1918年挂牌江苏邮务管理局。
史料记载,这座建筑立面为外廓式,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三层,地下两层,建筑面积4545平方米,正面外墙写有“1918” 字样。建筑平面呈矩形,立柱厚檐,平屋顶。顶楼建有一座圆顶二层塔楼,成为南京现存民国建筑中最具特色的西式楼宇标志之一。
这幢建筑物的柱侧、檐口、腰线及门楣等处都塑有水刷石浮雕,图案精美。建筑物拐角、底层柱面为普通水泥斩假石粉刷,墙面为水刷石,局部侧面为普通水泥砂浆粉刷。该建筑的外部粉刷成为后来南京各类西式建筑的样板。
该大楼底部为邮政大厅,空间宽阔。大楼四周设有全浇混凝土楼梯,压花方铁栏杆,硬木扶手,宽边踢脚线。楼层为内廊式,楼中部设有两座采光天井,走廊沿天井布置,房间设在建筑四周。屋顶是一座可上人的平台,塔楼就矗立在平台上,内有木制楼梯,可供人登临远眺。
1929年4月,江苏邮务管理局改为江苏邮政管理局,下关遂成为江苏地区邮政的中枢。至1935年,辖区内除江苏邮政管理局外,还设有沪宁车站(今铁路南京西站)支局和上元门、草鞋峡等邮政代办所。1938年,大马路江苏邮政管理局被日军侵占,改为日军野战军邮便局。1945年抗战胜利,当年12月,江苏邮政管理局迁回大马路原址。
此处后辟为南京市邮政器材公司、南京邮政局人力资源中心和邮政招待所。房屋老旧,亟待整修。
2009年10月这幢建筑被南京市政府列为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
2
至今仍在发挥“余热”的民国邮局
——夫子庙(奇望街)邮局
现代物流业飞速发展,各家快递公司都有便捷快速的投递业务,但笔者依然愿意选择邮局来办理自己偶尔发出的邮件。
2013年,笔者寄一部自己写的作品集送给远在英国的亲友。来到夫子庙邮局,我在柜台前办理了最普通的印刷品挂号:不航空,不加急,邮费低廉,就是邮寄的时间长一点——记得用时30多天,海那边的亲友才告诉我收到了新书。
邮局工作人员告诉我,这个邮件走的是水路——通过集装箱从海上漂流到欧洲的彼岸,再由当地的邮递员送达。
“车、马、邮件都很慢”,邮(货)轮海上航行也很慢,一切仿佛都回到从前。
其实,民国时期,他们那个时代的人出访欧美不也都是乘邮轮,从海上漂泊一个月甚至几个月才能到达目的地吗?
不着急。
邮件交给邮局,您就放心吧!这是许多年建立起来的彼此信任。
有时候,看到邮局的深绿,心中便有一种久违的宁静。
是的,这一处民国邮局现在仍然发挥着邮局的作用。
“夫子庙邮局”是南京年代最久远的邮局之一。史料记载,1923年前后国民政府江苏省邮务管理局在奇望街(今健康路146号)新建邮政支局,称为“奇望街支局”。
奇望街是如今建康路的旧称,也是奇“玩”街在读音上的转称(南京人“望”“玩”读音相近),曾是南京最早的古玩商店集中地,从前有一家资格最老、规模最大的古玩店就叫“奇玩阁”。
这座建筑由英国人设计,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造型。这种造型在夫子庙的中式传统建筑群中可谓独树一帜。
老邮局装修前坐西朝东。
该建筑其平面呈“凹”字形,坐西朝东,地上二层,平屋顶。1919年开始设计建造,1923年1月1日正式建成开业。1935年更名为建康路邮政支局。据记载,这座楼建筑面积1319.61平方米,当时总共花费19.8万元。
夫子庙老邮局设计精巧,南北对称,有5座高大的圆拱门,门外是宽形柱式门廊,门廊外有6根立柱。入口处为花岗岩台阶,台阶两侧各建有一座混凝土邮箱.大楼顶部中央建有一座圆顶西式风格的钟台。钟台建成后,上面的时钟每日准点报时,1948年前后该钟停摆,无法修复,后不知去向,如今钟台留下一圆形的水泥盘面,那应该是放置时钟的地方。
夫子庙邮局整个建筑外墙为水泥拉毛粉刷,窗套为水泥仿砌石,门廊上都有阳台,并围以花瓶图案的水泥栏杆。
大楼底层为营业大厅,水磨石地坪。原有布局现已作改造:二楼为办公用房,木地板,内廊式布局。
专家认为,这幢建筑是20世纪20年代西方古典建筑形式传入中国的代表作之一。现已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至今仍然是“南京邮政第一局”,邮编为210001。
据国家邮政局网站报道,2015年2月,夫子庙邮局以“民国风”为主题进行了一次修缮,原先朝东的正门如今已经改为邮储银行;修缮后的邮局大门朝南开。
修缮后的邮局大门朝南开。
还在营业。
邮局内有民国时期长江上的邮轮、邮递马车、送信自行车和飞机等珍贵照片及实物。柜台里陈列着各种以夫子庙风景为主的成套明信片,包括嵌套幻灯片、创意明信片和木刻明信片等。
除了正常的邮政业务,邮局还增设了“慢递”服务,客户可以写一封信或明信片寄给未来的自己。另外,游客和市民还可以在邮局里买到以夫子庙为背景的“护照”,在各个景点盖上邮戳,增加游览南京名胜古迹的趣味性。
3
因为“第一夫人”常来而得名
——宋美龄邮局(陵园新村邮局)旧址
宋美龄国事繁忙,邮寄信件这样的小事情,恐怕不会让“第一夫人”亲自操劳的。然而,宋美龄喜欢画画,画界朋友的书画往来,因为画作有包装运输的特殊要求,宋美龄亲临邮局,看着邮政人员小心捆扎,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陵园新村邮局路牌解说辞中“离美龄宫不远,宋美龄经常来这里邮寄信件”的说法,并非空穴来风。或者,自己把重要的信件亲自投寄到邮筒中,避免节外生枝,也好放心不是?总之,坊间不知什么时候早已把陵园新村邮局叫作“宋美龄邮局”。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该邮局因此而声名显赫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么?!
如今,修缮后的“宋美龄邮局”能否找到宋美龄寄信时留下的些许痕迹呢?
有记者走进修缮后的老邮局,“透过玻璃窗向内看,有问询台、工作台、四角桌、花雕椅……工作台里,一个身穿民国时期制服的工作人员,正低头盖邮戳。仔细辨别,原来是一个逼真的蜡像。面对正门的墙壁镶嵌着绿色的邮箱,有35个,‘这是当时专门为一些国民党官员准备的邮箱。每隔一阵,他们就来取信。’现场的工作人员说。”
“这么多个信箱中,有没有宋美龄用过的?因为年代久远,工作人员也不清楚。但在房屋的另一侧,用来加盖邮戳的四角桌上方墙壁上,记者看到了宋美龄的一张侧身照片。”
侧身照片,也就是个暗示罢了,代表宋美龄真的到过“宋美龄邮局”。
这个民国邮局并不偏僻。在中山陵与灵谷寺之间的流徽榭旁,有一条南北方向的邮局路,邮局路走到尽头,与紫金山步道的交叉口便是陵园新村邮局。如果乘地铁,2号线在孝陵卫下;公交34路,在下马坊下,很容易找到。
陵园新村邮局
这是一幢极具特色的两层小楼,仿古的重檐攒尖顶,由绿色琉璃瓦铺设,有八个檐角,所以又称“八角亭”。小楼正门两边是拱形大窗。楼前小广场高出地面三五级台阶,周遭由精致的雕花石栏相围,显得与一般庭院不同。石栏外有一个典型的墨绿色圆柱形邮筒,至今承揽着信件邮寄的任务。
走进已辟为博物馆的小楼,你可以看到,民国时期南京街头除了这些普通绿色的邮筒之外,还可以看到戴着黄帽子的邮筒。民国时期考入邮政系统的沈守诚老人在电视里头告诉你:这种黄帽子邮筒是搜集加急信件的。为了保证这里信件的及时发送,邮局专员是骑着摩托车来收的,每天收6次。这样一来,加急信走得快,沪宁沿线的信件搭乘火车,一到两天就能送到。
关于陵园新村邮局的前世今生,所获文字资料不多。据了解,1929年中山陵建成后,蒋介石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小红山官邸(即美龄宫)。榜样的作用,国民政府高层由此在中山陵附近修建官邸便蔚然成风。林森、汪精卫、张学良,何应钦、张治中、陈果夫等人都先后在此建造别墅,形成了陵园新村别墅群。由于是高级领导人的别墅区,因而新村规划整齐,设施先进。当然,作为重要的信息沟通渠道,邮局肯定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1934年,作为国民政府高官别墅区——陵园新村的公共配套设施,陵园新村邮局便应运而生。借用中山陵园管理处的官方解说:“(该邮局)是为出入陵园新村的国民党达官贵人提供邮政服务的专用邮局”。
如今,经过修缮的邮局正门上挂有一块大匾,上书“陵园邮局”,据称为林森手迹,当时就有这样的牌匾,新牌匾是仿制的。
该邮局1937年冬连同陵园新村的大部分别墅均遭日本侵华战火焚毁,现在的建筑为1947年重建;上世纪1960年代文革时期,邮局也多次遭到破坏。后来,南京市邮政局曾将这块地方划为职工宿舍。2006年,老邮局建筑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修缮,2013年7月,该建筑辟建成民国邮政博物馆,每周三周日对外开放。
听说陵园新村邮局的老局长还千里迢迢从台湾赶来参观过,看看邮局还在,但物是人非,其激动万分,感慨无限!
参考资料:
贺云翱主编《百年商埠——南京下关历史溯源》江苏美术出版社
陆素洁主编《民国的踪迹——南京民国建筑精华游》中国旅游出版社
3. 于峰《老照片还原百年前南京大马路,那是条金融街》金陵晚报
4. 陈迪晨 郭一鹏《穿越70年时光,中山陵深处藏着“美龄宫邮局”》扬子晚报
5. 余乐《中山陵老邮局风姿不减当年》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