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第一”
胥全迎
“第一”,顾名思义,就是排在最前的。如体育比赛中的冠军就是“第一”。
我们中国对奥运会的冠军宠爱有加,又是记功、又是发钱、又是献花,无限荣光。其实第二名、第三名的成绩也非常可观,但是很少人会记得“第二”和“第三”。国际上也是这样。如在2009年柏林世界田径锦标赛的百米大战中,牙买加的博尔特跑出了9.58秒的世界记录并获冠军,而仅差0.13秒的美国选手盖伊,只能屈居第二,风头全被博尔特抢走。没办法,人们只认“第一”, 人们崇拜“第一”, 人们崇拜冠军,竞争就是如此残酷。

在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事件中,“第一”的光环也很耀眼。如“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第一个革命根据地;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1981年中国女排第一次世界夺冠……等等,这一个又一个“第一”,给我们的印象太深刻了!
在现实的革命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如果排序排名第一,也占尽风头。如原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集团军、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位于长春的第一汽车制造厂(毛主席亲笔题的厂名。2015年我专程去该厂参观,见到这苍劲有力的七个大字,很激动)、位于河南洛阳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后来我们清江拖拉机制造厂加入该厂,不但没有得到发展,反遭其累,这是后话)、位于广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等等,因为“第一”,名气很大,所以很牛。

说说我们老清江吧。WG前的清江城里,有淮阴中学和清江中学。注意:这淮阴中学当年的牌子是“江苏省淮阴中学”。清中的牌子是“清江市中学”,有人称“市中”。这清江市中学就如同淮阴县中学、淮安县中学、涟水县中学一样,属县(市)管办的中学。清江市人口毕竟较各县城人口多,所以中学也相应多。如清江市第一中学、第二、第三、第四、第五中学等等。到八十年代,都建到了第十中学。另外还有城南民中(WG时更名东方红中学,后更名为清浦中学)。
这个一中,现在叫“淮安市第一中学”,还有一名字:“淮安市成志中学”。 这“成志中学”好是好,有历史传承,但是就其校名而言,我要大声疾呼:一中的领导啊,“淮安市第一中学”的“第一”千万不要丢了!如果丢了,会后悔莫及的。这个“第一”,拿钱都难买到的啊!

这里说一下我的母校失去“第一”的经过。WG前,我的母校的校名是“淮阴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位于交通路),同时,还有一个“淮阴师范学校第二小学”( 位于东大院)。后来,清江市于1968年底建成了忠字塔,我的母校为了紧跟形势,改名为“清江市忠字塔小学”。再后来因为不再提什么“三忠于”了,又改为“清江市向阳小学”。再后来改为“淮阴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注意:这同历史上的校名相比,从师范学校到师范学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第一”没了!

你不要“第一”,“第一”马上就被别的学校拿去了。这不,“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出现了。你看:这有了“附小”,又有了“一附小”,岂不荒谬?按一般命名规则,是不是应叫“淮阴师范学院第二附属小学”?如,在1983年地改市时,原淮阴地区医院更名为“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原“清江市人民医院”更名为“淮阴市第二人民医院”,这就很顺嘛。如果淮阴地区医院改为“淮阴市人民医院”,将清江市医院改为“淮阴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不是也会产生好多歧义与误会?
再说说我们国家领导干部体制上的“第一”吧。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建国后,一度实行了党委“第一书记”的体制,同时配备第二书记、第三书记,另设常务书记、副书记、书记。如粉碎四人帮后,为了稳住上海局面,中央“空降”苏振华、倪志福和彭冲,担任上海市委第一、第二和第三书记。其中彭冲,原就是我们江苏省委的第一书记。直到1982年党的十三大之后,按照中央的规定,各地才陆续取消了这样的体制,改为书记、副书记和常委这样的组成结构了。如果说某某同志在WG前后担任过某某省委书记,其实,就是现在的常委,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一把手” 书记。
现在为了帮扶贫困村,上级党委委派了驻村的“第一书记”,这样,也就不需要改组原党组织,也不需要选举。因为这符合党章中关于“上级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可任命下组党组织的书记”的规定。

再聊聊人武部。WG前,省军区、军分区、人武部设党委第一书记和第一政委,由当地(省、市、县)委书记兼任,配军装、手枪。如我们清江市委书记江季缇,在第一次被造反派批斗时,她为了保护自己,穿着军装赴批斗会场。言下之意:我现在还是军人呢,你们不能造次!造反派也不傻,先将你军帽拿掉,领章撕掉,照批不误。这本身就反映了双方的斗争策略。
后来,部队实行军衔制了。因为政委与部长同属军政主官,当然授军衔。那地方上的第一书记、第一政委咋办?还是邓小平有智慧:取消地方党委书记兼人武部(省军区、军分区)第一政委的建制,只兼党委第一书记。因书记是党内职务,一律不授衔,妥善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个体制一直实行至现在。
说到人武部,我还担任过企业人武部的“第一部长”呢!按军委有关于基层人武部干部管理的规定:国企设立人武部,配备专职人武部部长。并按企业职工人数比例,配备专职人武干部。同时,为了贯彻执行“党管武装”的原则,由该企业的党委书记兼任人武部第一部长。我1994年担任一国企的厂长兼党委书记,由清浦区人武部颁发了任职命令:任厂人武部第一部长。配发人武干部军服(没配手枪)。区人武部还在每年“八一”节也是“国防日”期间,组织我们这些“第一部长”进行实弹射击。好在我当过兵,玩过枪。有些没经过正规训练的“第一部长”,手枪可能都没摸过呐。
不要说正职有“第一”之分,那副手副职,也有第一和第二之分。如1976年2月,中共中央任命华国锋为国务院代总理,主持中央工作。张春桥当总理的梦破灭,写下了臭名昭著的《二月三日有感》。四月,中共中央任命华国锋为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正是凭此职务,才执行人民意志,领导并实施了粉碎“四人帮”斗争的胜利。当时,王洪文也是中央副主席嘛,明摆着:毛主席要华国锋这个“第一副主席”接班的吗。
现在我们有的企业,也学中央的办法来安排人事。如公司第一副总经理,然后再排个常务副总经理,再后面排几个副总经理,蛮玄乎的。
第一书记、第一政委、第一部长等,也就是第一把手,第一责任人,简称“一把手”。《人民的名义》电视剧中,那个李达康书记对新就任的纪委书记易学习还吼道:“你是书记还是我是书记?我是市委书记,我是一把手” !看看,这“一把手”威风啊。
要说这“第一”,在我们党内,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排名现象,就是有的是按党内职务排名为序,如中央政治局常委;有的是按姓氏笔划为序,如中央政治局委员;有的是按得票多少为序,如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有一个名字:丁盛,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的记忆中最具代表性。在党的九大、十大选举的选票中,因为按姓氏笔划为序,他的名字是排在第一位的。九大、十大公报宣布当选的中央委员会委员的名单时,丁盛也总是排在第一位,全国人民听广播,耳熟能详,他可讨了十几年的便宜啊。
丁盛,何许人也?先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后任南京军区司令员。但是,这个便宜不是他丁将军争的,是他爹妈给的。
第一也好,第二也罢:正职也好,副职也罢,有权就有责任,有权就要造福一方,为人民服务;有权也不能任性,有权千万不能以权谋私。《以人民的名义》电视剧中那个以权谋私的高育良,锒铛入狱;那个不择手段敛财和往上爬的祁同伟,自绝于人民;那个贪赃枉法的丁义珍,命丧异国……这样的例子,都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出若干人。这样的教训,给我们的警示难道还不够深刻吗?
话题有点重了,说一点轻松的吧。在国际舞台上,还有一个“第一”的现象颇具戏剧性,也很受舆论和老百姓的关注:那就是“第一夫人”。这第一夫人,是指一个国家元首的夫人。她经常陪自己的丈夫,出现在外交礼仪场合。WG前,我们中国国家主席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随访印尼。印尼按国际惯例的礼仪,迎接刘少奇和中国的“第一夫人”。据说,江青对王光美恨之入骨原因的第一条,就是你王光美顶了应该是属于我的“第一夫人”的桂冠。
前几天,阿根廷总统访美,阿根廷“第一夫人”朱莉安娜(阿根廷评出的“最优雅夫人”)与美国“第一夫人”梅兰娜(专业名模),相互比形象、比气质、比服饰、比奢侈,如同一台大戏,吸引了多少粉丝的目光。
要我说,她们都比不上我们中国现在的“第一夫人”彭丽媛。彭丽媛的形象、气质、才华等,按照中国老百姓的话来说:“拿得出手”,在国际舞台上,可以说风光无限……
说了这么多的“第一”,简而言之:“第一”是荣誉,“第一”有责任;“第一”是担当,“第一”有风险;“第一”是形象,“第一”有内涵;“第一”是动态,“第一”有时效;“第一”有精英,“第一”有蠢才;“第一”有水分,“第一”有淘汰!
最可贵的是“心中将老百姓排第一”!
原创发表于2017.5.6《淮安文史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