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生而平等”是西方革命发出的了不起的宣言。这个宣言,相对于我们封建时代老百姓所期待的“皇恩浩荡”“清官当权”,确实进步了很多。
中国老百姓历来不奢望“人人平等”,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前途和命运,都习惯性地寄托在好皇帝身上。如果生逢其时,不仅碰到了好皇帝,还遇上了两袖清风的好官,大家不仅要三呼万岁,还要“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只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地过细想想,从秦始皇到爱新觉罗.溥仪,中国历史上又出过几个好皇帝呢?“人人生而平等”,谈何容易?这个宣言在西方确实起了很好的解放生产力的作用,但是喊到如今,它仍被种族歧视和“xx优先”的现实,把颜面剥得体无完肤。
说真话,“人人生而平等”的宣言从开始到现在,就没有一天真正落实到人人头上。
孟国泰的《大众教育学》注意到了这一点。它提出两个教育基本点,追求的就是教育公平,就是在教育领域落实“人人生而平等”。
我甚至认为,他倡导的从个体出发的新教育,要说新,也就新在这里。学校历来喜欢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优秀生”、“中等生”和“差生”就这么划定。只是“差生”后来不知是谁不许叫了,就换汤不换药地换成了一个好听的名字:“潜能生”。
其实,从根本上说,所有的学生都是潜能生。优秀生是潜能生,他们的潜能开发得好,显出优秀,要想继续优秀下去,或者更优秀,就必须进一步开发新的潜能;中等生是潜能生,他们的潜能开发不充分,所以中不溜秋,要想立起直追,迎头赶上,就必须再接再厉,把潜能开发得再好一些;“差生”是潜能生,只是潜能开发碰到了障碍,只要排除障碍,他们完全可以后来居上。
现在,天南地北都在谈优质教育。什么叫优质教育呢?优质教育不应该是学校自封的,更不应该是权威部门封赠的。
孟国泰给出了两个硬指标。
一、承认人人潜能均等。
请注意,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历来是不承认人人潜能均等的。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他的儿子即使是扶不起来的猪大肠都是“龙种”,爹要是将军,他的儿子即使是歪瓜裂枣也被称为“将门虎子”。我们的平民百姓历来不习惯把脑袋摆在自己肩膀上,更是一代跟着一代叫喊:“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养儿会打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不仅存在性别歧视,还存在潜能歧视。
看一个人,必问出身,门户之见大行其道。新中国成立了,应该好一些了,但在骨子里,这种歧视丝毫不减。新时期的农民工子女,农村留守儿童,以及城市贫民的孩子,有多少受到歧视。在这种情态下,孟国泰的《大众教育学》毫不含糊地叫响“手心手背都是肉”,就显得特别特别珍贵了。
教育公平的第一道门槛,就是无条件承认人人潜能均等。人的生命产生的历程,无论帝王将相,还是贩夫走卒,都是一样的。妈妈一个卵子,那是妈妈生命的精华,是母系家族一代一代优化了的东西。爸爸释放一次,2.5亿颗精子,通过公平竞争,谁跑在前面,谁最勇敢,最顽强,最有敢打敢拼的精神,谁能到达卵子还做出最后坚持一下的努力,谁就取得了成为生命的入场券。人人都是这样优选出来的,为什么不能在潜能均等上一视同仁呢?
孟国泰在《大众教育学》里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不管什么学生,不管他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在“北疆还是南疆”,是在“城市还是农庄”,在“平原还是山岗”,也不管他家是“贫困还是富甲一方”,更不管他父母“是平民还是省长”,只要他“身在中国”,就应该“享有优质教育的荣光”。这荣光应该像阳光,你富有它照着你,你贫穷它一样照着你;你充满希望它照着你,你希望渺茫它一样照着你;你身居高位它照着你,你跌入低谷它一样照着你。它照着你不需要什么理由,它照着你分文不取,它照着你根本不要你感恩戴德。因为在它眼里,是生命就有力量,是生命就有希望。
二、保证人人潜能开发平等。
所有老师面对所有学生,都要给予潜能开发的平等机会。这一条非常难做到。孟国泰的“三标课堂”针对这一点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对策。在他眼里,潜能开发的机会不再是老师的馈赠,而是学生自己的争取。潜能开发既然是自己的事情,学生就不再等,不再靠,不再要,而是自己去创造。
他在《不怕歌》里给学生打气:“缺少机会不可怕,没有志气才可怕;缺乏平台不可怕,没有实力才可怕。”“不怕万人阻挡,就怕自己投降;不怕万事难办,就怕自己畏难。”在孟国泰心里,潜能开发的机会和平台,从个体可以到对子,从对子可以到小组,从小组可以到班级、到年级、到学校、到社区、到县、市、省、国、到世界。
学生的潜能开发的自主意识一旦唤醒,万人、万事、万物,都是“我”潜能开发的伙伴,都是“我”潜能开发的助手,都是“我”潜能开发的共谋者、共建者、共赢者、共享者。在这个由小到大,由少变多,由低级到高级,由单一到多元,由今天到明天的互动过程中,个体不仅无所不在,而且兼收并蓄。
这里出现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个循环螺旋式上升,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不是天人合一,万众合一,天道、地道、人道三道合一吗?
孟国泰的《大众教育学》真是说不完的。
此为再评。
新闻链接:
辛勤: 著名的少儿文学作家、演讲家,晨光出版社《蜜蜂报》的原编审,创作图书近30本,有4本书被“中国少儿文库”收藏。其作品《一块奶酪》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中篇小说《火把歌》获上海儿童文学奖; 2005年获中国青少年社会教育银信奖之突出贡献奖。辛勤老师在60岁(2000年)参加“红河杯”全国演讲大赛得了特等奖,是一个传奇。
作者:辛 勤
责编:罗苴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