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李城外诗词
研讨会上的发言(夏雨等7人)

一、夏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李城外先生的诗歌是难得的让人愿意读下去的作品,我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在于他的诗歌建立在率真、情真的基础上。他的诗歌题材丰富,信手拈来,有感而发。其次,作品内容熔铸了独特的生命体验和多重审美经验。尤其是其中关于向阳湖的记忆和情感,是当代人心路历程的一部分。再次,他的诗歌超越了大部分当代格律诗“平庸的相似”的痼疾,在外在格律与内在格律之间自由游走。如何用格律诗这样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表达当代情感,把随着白话文兴起我们丢失的东西找回来,李城外先生做了很好的探索。
那么,从今天李城外先生还有很多人的实践来看,大家一直试图传承我们过去的优秀传统,这就是李城外先生作品里面表达的内容。我特别珍视他关于向阳湖文化的这一步,他的向阳湖文化的记忆情感,应该构成了当代人精神的重要证据,就是当代人在想什么,他的情感是怎样的,城外先生的作品为我们做了真实的记录。

二、黄兵(湖北科技学院副教授):
对城外先生的诗词,我简单谈谈阅读的感受,也从艺术方面进行评价。与城外先生已经认识了有二十多年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城外先生就是我校的客座教授,二十多年前我就听过他的课,后来,慢慢的我通过微信经常能读到他的一些诗作,我就觉得城外先生的这种人生经历创作历程是非常丰盈、非常真诚的,这样诗意的人生。其实,他有很多的身份,他曾经是官员,他是一个散文家,也可以说是社会活动家,是一个学者,现在还是武大、湖北科技学院的兼职教授,是一个教授。但是,他本质上是一个文人,是一个诗人,他真正做到了行万里路,做千首诗,他把人生历程的用诗的形式记录下来,这样一种创作,这样一种方式,这样一种充满了诗意的这样一种人生经历,是非常可贵的,这是我的第一个感触。第二个是城外先生的这种笔耕不辍的这种创作姿态非常令人感动,近30年来,他到处游历,到处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拜访京城名家,为向阳湖文化鼓与呼,同时用诗把整个心路历程记录下来,一直坚持在创作,我今天拿到他《向阳轩诗稿新编》后,是非常惊讶的,因为以前我读过他大量的人物访谈,他的散文以及他所编撰的一些其他的咸宁文史,一些书籍,这样大规模长时段写诗,的确让人难以想到,他这样一种笔耕不辍的精神,我觉得特别值得我们这些后辈或者晚生们学习。第三,我体会到一种非常执着的现实主义精神,就是我们古人讲,我们说文章何为时来做都是何为事来做,李先生的诗歌创作是真正做到这一点。读他的《向阳轩诗稿》,我们就能体会到这样一个真正的文人,这样一个儒家知识分子,关注现实,关注民生,关注历史。这样一种态度,这样一种责任和情怀,这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我们现在都说要用从中国的形式、中国的风格来讲好中国故事。其实李先生的部分抒情之作,很多是对历史的反思,是对社会现实的记录,也是在讲中国故事。当然缩小一点是在讲我们湖北的故事,讲咸宁故事。他是用自己的笔真正做到在赓续,在弘扬,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我认为这部诗集(或者说六部诗稿合集)的作者城外先生的诗歌创作非常具有这种艺术价值。

三、徐赐甲(市史志研究中心四级调研员):
《向阳湖诗稿新编》凝结了李城外先生多年研究人文历史、踏访山川风物的心血,是他饱含激情创作诗词的丰硕成果,可喜可贺!
《向阳湖诗稿新编》把握了时代脉搏,反映了时代特征,展现了时代风采。它题材广泛,写人状物,悟史抒怀,用典贴切,寓意深刻,是充满正能量的诗词作品。
欣赏城外先生的诗稿,可以结合他的人品和能力进行研究。一是他慧眼独到,善于发现、挖掘重要题材。向阳湖五七干校是一段不应被忘记的历史。但是,许多人看见了,知晓了,却没有引起注意和重视。只有城外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和敏锐的嗅觉把握住了它。对于其他题材的发现和把握也是如此。二是他勇于担当,积极努力、义无反顾地挖掘、抢救历史文化。他的这种义举是对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至于其带来的社会反响和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则是衍生的,不是他研究的最初目的。即使没有鲜花、掌声和经济效益,他也会研究,它依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他对其他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又何尝不是这种责任担当的表现?因为他具有担当的责任心,所有他的创作表现对象十分广泛。三是仁心博爱,爱天下万物,歌颂一切美好的人和事物。他发现了向阳湖,向阳湖成就了他。实质上是向阳湖文化成就了他。6000余名文化人,中国文化精英尽在其中,这些文化名人受到城外先生的敬重、采访是很自然的。但是,他的眼睛能向上仰望,也能俯下身子向下关注,奖掖平民、草根。他对市内外的县级专业作家、乡土作家、草根作家和艺术人才都是不遗余力地支持、提携、鼓励、赞扬。正因为他的诗作面向了五湖四海,上有国宝级人物,中有同事和文友,下有草根和百姓,有不同的山川风物,所以他的诗作才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千人千面的、不同地方特色的人物风景画釉。

四、郑安国(九头鸟执行主编):
《向阳轩诗稿新编》多有可观之处:斯言恳恳、斯意切切、斯情缕缕。皇皇千首,令人感佩。古风不衰 新意层出。《向阳轩诗稿新编》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表露,也是社会重大事件的记录。以浩荡之气、如椽之笔,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抒写了人民奋斗、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生动场景和感人事迹。这些作品也体现了诗人的高风亮节,展现了他们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精神追求,充满着温暖,传递着正能量。
古风新韵总关情。《向阳轩诗稿新编》具有意境、性情、音韵美的特质,融合了人文情怀、家国感情、个性体验的审美感悟,进而达到了出彩创新,其中佳句,可以说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从题材看,咏物、山川行吟、人文感怀、交友唱和、抒发幽情、感时刺世、激扬正风,更是蔚为大观,不少堪称思想性与艺术性结合的佳作。这些作品主要有三方面的明显特色。一是关注生活,情系民生,具有时代情怀与平民意识。举凡国家大事,百姓生活,众生百态,身边琐事,无不吟咏,而且形象生动,从而达到了古调新弹、推陈出新的艺术境界。二是表达内心体验,抒写真情实感。许多作品是作者内心感受的自然流露,真实心态的率真倾吐,其中尤以赠答酬唱之作最能展现作者待人处事的真诚正直,多能打动人心,感人至深。这自然又与其淳厚善良的禀性密切相关。三是不少篇章用语精到,韵律规范,章法严谨,具有沉稳而又清雅、高古而又新颖的风格气韵。有的作品擅用新词新语,有的作品则化古为新,从而体现出“求正容变”的艺术追求。这无疑得力于作者多年打下的古文功底,达到了与知识学养的完美统一。

五、王成高(《人民法治》事业发展部副主任):
读李城外先生的诗,就是一种情感上的交流,他把对家乡的挚爱,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故乡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一个古居村湾、一个乡贤名人,都是他诗中的灵魂。他把自己真实的情感植根于南鄂大地,家国情怀溢于言表。李城外先生的诗作,在向阳湖文化的洗礼下,必将在南鄂大地熠熠生辉,成为荆楚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

六、陈万隆(市诗联学会副会长)
李城外先生《向阳轩诗稿新编》收集了28年间创作诗词1400余首,翻开诗稿,多有律诗绝句等近体诗和词,让人读了爱罢不休,恍如春风拂面般的暖和,情真意切,文笔精炼,词句工整,意境优美,充满了灵气,读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用平仄记录了时代情怀,真实而深刻地写出了细致的思想感情,用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表达了丰富情感,是一部向阳湖文化研究的开发史,是咸宁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为此,特赋七律以祝贺研讨会圆满成功:“缘结向阳笔墨耕,诗田洒汗见衷情。汉唐甘雨滋芳蕊,泉都新歌唱杰英。美韵常由心底出,华章频伴梦中生。秋收春种何言苦,卅载辛勤硕果呈。”

七:黄希元(咸安区诗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在咸宁文坛和诗坛,做一件事能穷其毕生心无旁骛做成大家者,唯城外先生一人。向阳湖之所以有今日之名气,先生功不可没。我认识先生很晚,而认识先生的“向阳情结”很早。首次参加这样的研讨会,主要是来学习的。先生作为向阳湖文化的守望者和拓荒者,不遗余力为挖掘咸安向阳湖文化宝库,执著与敬业精神令人景仰。先生几十年如一日,将咸安的向阳湖打造成中国的向阳湖,将咸安的向阳湖文化打造成中国的向阳湖文化。作为咸安人,更多的是由衷的感谢。我填了一首《临江仙》词,以表心迹:“桂月香城赏桂,吟翁书馆行吟。丰收年里又甘霖。老牛追梦远,儒子得知音。 城外平章苦旅,帘前独醒顽心。向阳烟雨织青林。风流归大雅,谈笑醉灵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