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雪为骨冰为魂 一一梅花记
作者:申时恒
梅花是中国画家爱画的画题。宋徽宗的《腊梅双禽图》仅梅花一枝,一朵吐蕊绽放的梅花伴着几个柔嫩的花苞,从葱郁的柏叶中斜斜伸出,梅枝上两只山雀相对而啾。此画设色清新淡雅,春意微露。齐白石画的梅花,多以凝重的金石笔法画枝干,点花则用浓艳的洋红。《喜上眉梢图》,他用金冬心体作了颇长的风趣幽默题跋:“喜上眉(梅)梢。昔人眉字梅字皆可写。客谓画雀之墨何凝,画梅之墨何淡。余曰:使二物不相浑也,客以为是。白石并记。”
昭通尹荫平先生画梅花有个特点,用笔硬,梅花茎叶瘦硬。这样的梅花显示出顽强坚挺的生命力,使人得到鼓舞。尹先生也画满纸淋漓,水气很足的梅花。尹荫平先生画如其人,他曾经是县法院院长,但大家当面和背后都只叫他尹老师。尹先生块头大,两道眉毛很浓,肩膀又宽又厚,与人相对,特别是听别人说话时,眼角常若含笑。尹先生样子不像个法官,倒有点像一个中学校长。尹先生今年六十五岁,穿得整齐干净,气色很好。他活得很有兴致,在古玩城完全就是童心未泯的玩。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人,一定很好,很厚道,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有了尹先生的参与,昭通古玩城拍卖会增加了不少生气。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起落跌宕。他喜爱梅花,写有咏梅诗词三十多首。我窃以为其千古名句“罗浮山下梅花村,玉雪为骨冰为魂”的“村”字改为“香”字,意境更幽远。

陆游以梅花自况。“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是其一生高洁人格的自许。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借用陆游的原调原题。古今唱和、大气磅礴、风格迵异。

从原昭通卫校到省耕塘的土路上,路西北,有户人家屋外面是一口天井,靠墙有株梅花,主干粗如汤碗。有年冬天,下大雪。我踏着玻璃喳似的雪去看这株梅花。这条土路,清晨行走的人不多,路上积的雪,比旁边稍为浅些,四五寸深,走起来有点吃力。这户农家土墙黄瓦的屋檐下挂着金黄的玉米棒子。梅花树褐色的枝干上,花蕾疏密有致,梅花零零落落开了一些,黄瓣黄心,蜡质清透。雪静静的下着,村庄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站在矮墙外能闻到梅花浓郁的香味。如今这个村庄已经消失,开发成高档住宅小区了。我一直记得这株梅花的样子。
费玉清演唱的《一剪梅》婉约圆润、余音绕梁,红遍大江南北,升华了梅花的象征。2006年春晚,赵本山的小品《说事儿》有句台词就借用了一剪梅的谐音:黑土说白云给一个养鸡场剪彩,剪完就禽流感了,于是送了个外号叫“一剪没” 。
夏丐尊住杭州井巷,窗前有一棵梅树,取屋名为“小梅花屋”。他请陈师曾画《小梅花屋图》,李叔同在画上题小令《玉连环》,词云:“屋老,一树梅花小。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大雪纷飞,百卉凋残,瓶里插一枝参差有致、飞舞横斜的梅花,眼目增明,是人间乐事。汪曾祺在其文章里曾提到一幅旧画:一间茅屋,一个老者手捧一个瓦罐,内插梅花一枝,正要放到案上,题曰:“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这种年俗,有趣味。
[内文插图选自尹荫平先生作品]
编辑:艾宗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