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权与印
胥全迎
记得1965年的一个冬夜,我们冒着凛冽的寒风,于淮汽公司操场上,观看了一场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电影《夺印》。这部配合“四清运动”的电影讲得是:1960年,小陈庄生产队领导权被暗藏的阶级敌人所夺。公社党委派何文进到小陈庄任支书,让他夺回印把子。通过激烈的斗争和艰苦细致的工作,生产队的大印重又回到贫下中农手中。

夺印意味着夺权,那枚生产队的用木头刻的公章模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之中。
印章最早是作为权力的象征出现的。从古书记载来看,官印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代。皇帝有御玺,百官有印鉴。“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权力的使用,离不开这个这御玺与印鉴。
在我国几千年前风起云涌的历史岁月里,就演绎了“传国玉玺”的传奇。这玉玺,即皇帝的印章,四寸见方,五龙交纽,为秦始皇在那块著名的“和氏璧”上所刻。上有八个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枚“传国玉玺”,是封建时代皇位的象征,最高权力的象征。董卓挟汉献帝迁长安,当然少不了这枚玉玺。“挟天子以令诸侯”,发布的诏书,当然十分显赫地印有醒目的玉玺。有了汉献帝和传国玉玺,这里就是“朝庭”。违抗者,就是“反了”,杀无赦也!可见,玉玺多么重要啊。

比较完备的官印制度,形成于秦代,自丞相太尉到郡守县令,都由国君在任命时授予官印,同时配发穿在印钮上的丝带,叫做"绶",以便须臾不离地佩带在身上。这个凭印绶当官、认印不认人的制度,又为汉朝所继承。这种观念的沿袭,使"掌大印"、"拿印把子"成为当官掌权的代名词。官印脱离个人职级而完全成为施政机关的公章,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中国人一直信奉这样一句话:“名不正,言不顺”。WG起始阶段,造反派夺权,其夺权的象征意义就是夺“大印(公章)”,因为那就是权力的象征与标志。可是后来支左部队来了,大联合成立革委会,有了新的权力机构“革委会”的大印了,故那个原来的公章当然一文不值了。


公章代表着权力和利益。在改革开放的八九十年代,我们都熟悉一个现象:“皮包公司”。为何这样称呼?是因为他们也就是个把两个人,注册一个公司。注册办公地点有的可能挂靠的,或者这个地方就找不到这个单位。所谓的“总经理”就将合同书和单位印鉴放在手提包里。谈好一笔生意,从包里拿出印鉴一戳即可。他就是这样“空手套白狼”,两头一落实,拿个“过手费”。有的过手费还挺大。特别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制”时期,批到物质就是钱。那个“康华公司”在那个年代可不了得。
想当年, 百姓办个事真不容易!办一件事要盖若干个章。所有的权力都集中体现在“公章”上。“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可能老百姓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和感受。同时,因为各式各样的贪官权力寻租,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上演了多少令人不齿的丑剧。我们经常看到的漫画中,就多次出现这样手握大印的贪官形象。
不过,“一枚印章管审批”时代来临了。
2017年12月1日中午12时,淮安市市首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交接后首日,一公司负责人顺利拿到了加盖“淮安市行政审批局”的工商营业执照。这是“一枚印章管审批”时代正式开启后颁发的首张工商营业执照,整个办理过程仅耗时0.5个工作日。
日前,我市已经举行市级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首批行政审批事项划转交接仪式,全市16个市直部门的56项权力事项划归市行政审批局,企业和群众办事只需“进一个门、找一个人、盖一个章”。市场准入类行政许可事项,现已全部划归经理审批窗口,市民只需到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即可,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我说一句笑话:接待你的办事人员如果没有好脸色,也就是看一张脸罢了,你还可以投诉。
经我的观察和小有兴趣的研究,我要说说现代社会的“公章”的几个不同:
一是材质不一样。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公章是用木头刻的(尤其是生产队和工厂车间的),讲究点是是牛角的。后来有用高分子塑胶、有机玻璃等。现在还用了铜制印章。
二是形状不一样。民国时期的公章为方形。新中国的各级政府和机关单位用的是圆形。而中外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用的是椭圆形。

三是印鉴中间的图案不一样。政府用国徽,党委用党徽,军队用军徽。其他的一般用五角星。

四是印鉴的大小直径不一样。如县处级单位印鉴的直径,就比科级单位的直径长一些。
五是印鉴外边框不一样。一般的是一道边,而各级工会的大印是一粗一细的双道边。究其为什么是双道边,我也是“一头雾水”。

要说这公章权威大还是私章权威大?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说:当然公章厉害了!其实也不尽然。如部队系统,那各种命令都要盖首长的私人印。如我在部队当连部文书时,连队向上的请示或报告,均不盖连队的公章(压根也没有),而是盖连长和政指的私章。团部或营部的命令通知等,也都是团长政委或营长教导员的私章。那大军区、军委就更不用说了。军委晋升各位上将的命令,不是盖军委章,而是军委主席签名,盖个人印鉴。

地方上,有的以行政首长名义颁布的公告、委任状等,也使用私人印鉴,如市长令等。企业也是如此。九十年代后期,我在一企业任厂长。当时淮阴市政府对国有企业实行综合改革的“厂长负责制”,也就是由厂长任命副厂长和三总师(当然包括中层干部),我的签名和印鉴,就出现在这些干部的任命文件上。
以往,单位发工资或居委会发粮油券等,领取人都用私人印鉴,盖章作数有效。
说到私人印鉴,不得不说一说书画家的印章。
书画家的印章包括名章、闲章和压角章。印章是构成书画作品的重要因素。因此,历代书画家都非常重视钤印及各种印章的作用。在书画作品中盖上几枚印章,往往能提起全幅书画的神韵,破除画面的呆板,稳定画面的平衡,增强画面的虚实对比,进而起到画龙点睛之妙。
如果书画作品无书画家的印章,可以说是不完整的作品,收藏价值当然大打折扣。印章甚至还是鉴定其作品是否真迹的重要依据。
原创发表于2017.12.17《淮安文史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笔名:羊羊有草)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