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鼓:青年诗人,70后,现居辽宁。诗歌作品见《诗刊》、《天津文学》、《野草》、《青年作家》、《诗林》、《重庆文学》、《特区文学》、《绿风》、《延安文学》、《诗歌月刊》等文学刊物,作品收入《21世纪中国最佳诗歌》、《当代短诗选》、《2016年中国诗歌选》等。
十鼓诗歌七首
◇人是遗弃的路标
每天都会遇见
不好的消息击中一些人
惊慌失色的奔跑
他们躲着去跨过再飞速跑远
像被机器擦掉的白色路标
换上指向不同的黄
我跟在那摩擦声音后面观看
像看自己被压倒的身体
一遍遍矫正,时不时被电锯划割
直到达到他们所指的地方
最后被遗弃
遍布废墟的城市成为土炕
月亮走过
花圈哀过
气球飘过
风霜雨雪闪过,似碾碎的僵尸花瓣
仅有想象去呼啸,去一次次飞过
完成
一次次孤寂和渴望的惊吓
2017.8.7
◇暴雨来了
天昏黑似有一巨大物在驱赶
大海翻身到天上了吗
说不清什么力量在集中
明显感觉出,一种可怕移动
我站到窗前,一股强风突然透过窗纱
像利箭射入口中,我生生吞下
愿它只是暴雨的警告
但还是迟了,利箭根根争鸣
空中似落下万千天鹅之羽
我竟听见美妙星月之歌───
这人世啊,我经过你
你却在一次次暴雨中漂泊太远。
2017.8.3
◇荒楼
我朝上面喊着
那里没有人
我想喊谁自己不知道
但就是想用力地喊
整座荒楼没有回音
只是任我喊着
飘落的树叶像擦透汗水的手帕
它的未来是黑色的香囊
一如现在我看到的荒楼
是我老年回忆的样子
有绿色香水的味道
2017.7.25
◇孤独
此时不会有人比我耳朵听得清晰
不敢闭灯
不敢上床
那黑暗在客厅坐着
他是谁
竟叫我无比害怕
不敢出去见他
甚至第一次琢磨起恐惧
我听见杯子里的水
似有波涛在响,似有月光照耀
许久没去旅游
此时突然异常渴望站到阳光下面
刺眼的眩晕后
甩掉黑暗里的他
也许在远方,我一个人非常轻松
2017.6.9
◇明日
明日将怎样,鬼也说不清
但我看西天一片云彩,断言
明日又将黑云压城。我喜欢那场景
一大片就在你行走的前方,在高山顶端
若有风来似乎就要看到旗帜在晃
不知道有多少兵马,轰隆隆轰隆隆开过来
这时你怎么都会,在内心看到一座古城
宏伟的城门,迫使你也用力吆喝
高大的城墙底下,越聚越多
黑压压地一大群,一起等雷呼啸而至
明日就是这样,马蹄般的雨点奔到你面前
从压迫的人群中带走你。
2017.7.18
◇故乡的山
突然间就明白了,故乡的山
一直在召唤,不是在喊我
是在喊那些火柴盒一样的房子
亮着亮着就没了
故乡的山它寂寞了
河流也开始塑料袋一般
流着流着就猛地装满水,限制在河坝
要留住里面游泳的故乡人
他们从城市回来
只是用回忆湿了湿发热的身体
就无所眷恋地转头而去
故乡不再是故乡
故乡的山就是被遗弃的头盔
早已失去当年迎风奋斗的呼啸
有时候发亮
也是那些死去多年的磷火
在不甘地跳跃───
2017.7.24
◇傍晚又来了
我惊异它黑色的涂抹
似乎昭示所有人死亡的速度
而胡同深处却正在发生未知和未止
不然新绿的杨树为何摇动
一点点像灰鹤盘旋
却如何也冲不出玻璃一般虚幻之光
这个五月的傍晚天空贴了膜
无法感知那翻检腐烂垃圾人的心情
一点点星星似金币闪烁
照亮远处泪珠涟涟的楼房
不知道怎么我想起墓地
此时他们深知疲倦默不出声。
207.5.12
“没有人的地方才是真的虚空”
——十鼓诗歌初探
∧
林荣
夏夜广场
广场上的乘凉人
像一条条张嘴吐气的鱼
一条漂浮在一条上面
保持着空气的通道
我经过他们
莫名其妙听见海的声音
他在说他自己已被做成砖搬走
他警告我说,天空将成为贝壳
而人类最后在贝壳的纹理中
无窗可开
这是诗人十鼓写于2017年8月7日的一首题名为《夏夜广场》的诗。诗中,诗人以一种近乎残酷的语气,以一种玄幻的笔触表达了现代人拥挤、空虚、孤独、游离、破碎、隔膜、自闭、痛苦、绝望的复杂生命体验。在我看来,这是一首关于人和人类的生存现状乃至未来生存走向的诗作。老实说,我被它散发来的冷冽气息深深地攫住了。更确切地说,因为这首诗,我加深了对一个具有现实、超现实意识及诗歌写作抱负的诗人的认识,让我更深的记住了一个诗人的名字——十鼓。
诸如上文中《夏夜广场》这样关注和忧心人类生存现状的诗作,在十鼓的作品中占有不小的比例。他在《人是遗弃的路标》中一诗写到:“每天都会遇见/不好的消息击中一些人/惊慌失色的奔跑/他们躲着去跨过再飞速跑远/像被机器擦掉的白色路标/换上指向不同的黄”,诗人所叙述的,仿佛似曾相识的场景,或者有过同样惶恐的生命经历。文明的发展带来的是速度,甚至是超速度,人们越来越被速度所裹挟,越来越不能主宰自己的时间和行动,于是,各种各样的祸患产生了,这是处于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人们几乎无可躲避的人为灾难,而正因为这是源于所谓“文明”的灾难才更显示其悲哀,更凸显其触目惊心的苍凉。
天空远了
人类就显得渺小
人之间远了
就孤独地失去了力气
现在
树林远了
大海远了
小鸟远了
在楼群之中
想象不出比远更可怕的事物
楼顶上一棵小草病了
招来一只白蝴蝶,像风暴忽上忽下
——十鼓的诗《远》
当一切纯正的、自然的、美好的东西渐渐离我们远去,当我们在满目荒凉中孤独地丢掉了最后的希望,没有了最后的力气,我们每个弱小的人何尝又不是楼顶上这棵病弱的小草,病弱到对于一只白蝴蝶都没有招架之力了。显然,这首诗并不是痛哭流涕的诉说,也不是振臂高呼的声讨,诗人只是这么淡淡地道来,但却比那大声的哭诉和振臂高呼更击痛人心。“远”,这不是单个人的悲惨结局,这几乎就是整个人类社会共同命运的昭示了。一个没有疼痛意识、没有怀疑意识、没有追问意识的诗人如何写得出这样锥心刺骨的文字。这样的诗,着眼脚下的大地,起笔于现实,像一道闪电,又如同天启,洞穿了人类的过往,照见了这个世界并不乐观的未来进程。
行文至此,我想说说个人关于诗歌写作的认识,一个诗人的诗歌写作我以为至少含有两个方面的态度:一者是含有诗人对生命和生活的态度,另一者则是对语言艺术即写作本身的态度。当然,对于一个严肃诗人而言,这两者又是不可分割开来的,仿佛一个人的灵与肉,仿佛一个人的骨与血。
诗应该表达什么?诗歌语言的落脚点应该在哪里?诗,应该回到人,回归到人本身,而不是说一些跟自己无关、与人无关的东西。“没有人的地方才是真的虚空”,对此我深有同感的。这句话,仿佛诗人给予我们这个时代的“插入语”一般,准确无误地介入到了现实中来,虽然凛冽,但却是妥帖的。
没有人的地方才是真的虚空
天空是个音箱,也许废弃地冒着烟云
偶尔有重物穿过,砸碎某处玻璃
鸟们在白骨上沉默,时不时鸣叫一声
汽车在风里抬下锈迹斑斑的身体
不再说话。远处的脚步不是人类的
每一步都发出门倒下的声音
而现在我在街上,听觉有些失灵
好想有座楼梯走上去
不再亵渎这突然间心里的悸动
——十鼓的诗《虚空》
仿佛在目睹一个被惨烈的苦难所锻造的身影,又仿佛自己就是走在那个孤独的人,蹒跚在没有人的街道。十鼓的这首《虚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让我不由地想起了波兰画家贝克辛斯基的画作。贝克辛斯基以风格强烈的“空想写实”架构出超现实、末世般忧伤恐怖的场景。这首诗便如是。
“远处的脚步不是人类的/每一步都发出门倒下的声音/而现在我在街上,听觉有些失灵/好想有座楼梯走上去/不再亵渎这突然间心里的悸动”,这样的诗句读来令人心痛,也是我想写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写出的文字。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写作就像我们对自己做出审判和最后的裁决。从诗人的其他作品如《明日》《荒楼》《人是遗弃的路标》等等,对此也可见一斑。十鼓的这类作品也让我再次正视一个问题:如果没有直面未来和追问绝对意义的勇气,我们如何来思考诗的奥义?如果一个诗人没有直面惨淡的勇气,那么那样的写作究竟又会有着怎样的意义呢?
当然,诗人十鼓所关注的不只是我们作为人的命运的遭际,更有对于那些构成人类生存环境的一切有益的东西,它们的生与死,它们的痛与苦,都被诗人纳入到了他痛苦的视线中。《流着血飞翔的野鸡》是诗人对于一次车祸现场的描摹: “在音乐中,一只野鸡冒雨飞跃道路/却低估了天空的高度,无视我的高速行车/于是就听见了像敲鼓的声音/从肉体发出来,充满疼痛的力量/但我却并未找见它的尸体”。读着这样的文字,似乎能感觉到自己的心也在滴血。为什么一个诗人的短短几行诗会让我感到疼痛?为什么这样的文字会让人感受到一种心魂上的折磨?这是我的问号,旋即我也有了自己的答案:它为喜欢活着而活着/显然已坚决和用尽心力,抵达那片树林。是啊,我们每一个人何尝又不是这么努力地、拼尽全力地活着,为了抵达心中的那个目的地!
赞美到底需要什么
音响的黑色圆圈,歌声流水一样
恨不能扔进一小块石头
惊吓那嗓音静止
我在这个世界,都有谁知道
沉睡的还是升入空中的
还是庞大的浮游于海上:
危险都是那么精致
母亲过世,可我知道她还在前进
她一直在沉默地拥有
隔着时空的天幕,她的灵依旧美丽
我是她得意的果实
让我成为英雄,从窝囊里站起
我的家乡,付店的桥插过我的旗。
——十鼓的诗《羞愧于歌颂》
说心里话,十鼓的这首《羞愧于歌颂》感动了我。这首诗初读来似乎并不难懂,固然,生存与死亡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但事实上,我以为这首诗却是明晰与复杂相伴相生的,来自诗歌内部的质询的力量也构成了对于这个主题的瓦解和延伸。诗人在诗题中明确说道“羞愧于歌颂”,那么,这里的“羞愧”意味着什么,诗人要歌颂的又是什么?
诗人在诗的第一句就问到:赞美到底需要什么?这是问人更是问自己。是的,我们该如何去赞美生命,又该如何去议论死亡?面对生死,我们质询活着的意义,我们思忖该怎样活着?我们也困惑甚至惶恐于该如何面对死亡?
面对远在天堂的母亲,诗人问心无愧:“我是她得意的果实”, “让我成为英雄,从窝囊里站起/我的家乡,付店的桥插过我的旗。”是的,这不能不说是对母亲的告慰,是某种目标的实现,是某种成功人生的标志。
在这里,我更想深入探讨一下这种写作的意义。我在想,一个具有反思意识的诗人写下这样一首诗,其目的和意义不应该仅仅是对于一种过程的回眸和反诘,也不仅仅限于对于时间经历的一种质疑。很明显,在这首诗里,诗人已经意识到:生命是“危险”的,而生命是轮回的。诗人说:“继续前进”,这比之某个过程的结束和完成会具有更强大的力量。我以为,诗人更想要表达的是某种完成之后的“继续”,是通过写作而被延续下去的“延续”,这其实正是写作意识对于诗歌主题的一种积极参与。对于诗人十鼓而言,写作意识和生命意识已经融为一体,也就是说:生命的历程和创作的历程在诗人身上俨然已经相互呼应,进而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也便是写作的深层意义了。而这也是十鼓诗歌所给与我的最大收获: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无形的生命延续。
毋庸置疑的是,从十鼓的作品中,能真切感受到他对于诗歌写作的认真和虔诚,能体会得出他在写作中融入的热爱和激情。无疑,他是一个有着专业态度的写作者,他的写作拥有强烈的现实感,同时也融合了诗人自觉的写作策略,更有足够令人吃惊的想象和艺术“幻觉”在其中。
黑暗永远都会有人在写
像跨过天空的乌云
不论什么朝代
总会飘过
有时也留下电闪雷鸣
像马踏过没有草的荒野
像有谁把人类的泪水甩到天空
成为银河
——十鼓的诗《黑暗》
关于这首诗,我个人理解为是诗人对于写作的认识以及对于诗写抱负的抒怀。在诗人十鼓看来,一个真诚的写作者,其写作主题当是揭示、揭露和批判“黑暗”,如此,才是更加有效的写作,如“电闪雷鸣”,如“马踏过没有草的荒野”。 在这首诗里,诗人对于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作者给予了高度评价:这个人甚至可以把人类的泪水甩到天空成为银河。面对这样的诗句,我必须承认:十鼓,一个有着深厚的生命经验和生活热情、具有诗歌修远抱负的诗人。
我注意到十鼓的诗歌作品中有几首涉及到了情感问题,如《爱的边界》、《承认》、《唇》、《和你相拥是一次意外》等作品,在我狭窄的理解能力范围内,我认为这几首诗写关于两性情感的。这涉关每个凡夫俗子都向往的“爱情”,涉关人性,涉关我们喜欢说到的“自由”,当然也就涉及到道德底线和诗人自己所言及的“信仰”。从“我知道自己孤寂的身体,也想走出荒凉”, “我喜欢听你唇后面发出的声音/我急切地想要知道/还要如何继续或者怎样找到落处”,“我模仿着你/你模仿着我/这要死的感受!我体内的流水要冲向大海了”等等这样的诗句中,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爱的追求和向往,内心火热的情感,以及源于人性本能的冲动。从诗人笔墨着力写下的诸如“有些飞是莽撞的一时执念,如面对悬崖站立的人”, “我承认在那焦虑的房间/你是我随手掐掉的桃花/黑暗波涛中,我承认人生苦海的颠簸/是你我突生的爱念造成。我承认美在某些时候/明知道可耻,却还痴恋度过无涯的一瞬”等等诗句中,又可读到诗人所承受的纠结和挣扎,矛盾和痛苦,甚至称作“精神炼狱”也不为过。诗人的心是热烈的,激情是饱满的,他向往能够带来生命冲动的爱情,这本人之常情,无可非议。但命运就是这样,有的人是不能去爱的,有的爱情是不能去追求的,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是要受各方面约束的,要遵守道德秩序……因此面对情感的炼狱,人的确是需要勇气和理性的,需要非同一般的承受力、耐力。还好,诗人十鼓终于是理性的、理智的,他终究是一个具有高度自觉的人。他清醒地意识到:“即便我们走到一起/也仅仅只是肉体的欢愉/却终究逃不脱信仰的指责”。这的确需要诗人对于情感困境和危机有足够清醒的认识,需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要恪守那道不可逾越的底线。
把炙热的情感凝结为诗,把心底的爱结晶为生命的珍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我理解这种劳动,对于一个诗人而言,这是一种艰辛的、深入的写作,是一种几近赤裸的自我面对和审视。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写作的确是生命态度和语言态度的融合体。
再次通览十鼓的诗,此刻,我的头脑中盘桓着这样几个字:诗人的心灵史。是的,对于十鼓和他的诗作而言,人的主体性,对人的关怀,对个体感受的关注和信任,对变幻的、复杂的内心境遇的表达是他所追求的,人、人性,是他诗歌版图的关键词。这些诗作无一不是诗人对所见所闻所经历、所思所想所感触的诗性表达,记录着诗人的精神世界的图貌和历程。这部心灵史中,有诗人对于人的境遇的揭示、对于人的心灵世界的探察,对于人性肌理的细究……当然,这里更有一片使你感动的人的光辉,有一种奋力的、执着前行的力量。这部心灵史也许并不那么极致完美,却带着某种无法言传的神秘直抵灵魂深处。与其说诗人十鼓为读者提供了某种思考维度和诗性审视意识,莫如说是诗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态度和姿态,一种饱满的激情和爱,也许其中多多少少带有偏执或者偏激的成分,但我依然为之动容。
2017年8月22日——23日于衡水湖畔
林荣:河北人,居衡水湖畔,爱诗,读诗,写诗,写诗评、随笔等。愿以一颗清亮之心待人处事,愿以一双温暖之手感触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