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摄影:孟德龙
2021年9月9,扬州全域降为低风险地区,这一刻,扬州460万人民,在国家和江苏全省驰援我们的医学专家和医护人员的帮助下,经过40多个日夜与“德尔塔”病毒的“短兵相接”,用血肉之躯,咬紧牙关,扛下了苦和累、咽下了委屈和误解,付出了血和汗的代价,最终迎来了胜利的时刻……
图片摄影:孟德龙
这一刻,长江涛、运河波、瘦西湖水和我们一 起欢呼!扬州,你终于回来了,我更加爱你,相信涅槃重生的你,会更加睿智,更添风韵。
病中的扬州,我听到过你痛苦的呻吟,7月底,你被迫按下了暂停键,这是切断病毒传播链的必要措施,你的呼吸变得如此的沉重,沉重得让人心疼。我在扬州这座秀美的城市怀抱里长大,朝夕相伴,从未见过她如此的疲惫,如此的憔悴,好像一位温婉的美人,如今却花容失色。我不禁问天,“这是怎么了,一个这么美好的城市会遭遇如此大的劫难?”天不语。唉,做梦都没想到一个如此安逸宜居的扬州会成为此次疫情的风暴中心。
图片摄影:杨军(工行)
所有的积怨,起初都指向了来自缺乏道德底线的“南京毛老太”,恨她“一个人毁了一座城”,后来随着宏远棋牌室、“毒王王强”、湾头联合村、市人医院感、捡垃圾的老头······ 陆续浮出水面,都像一枚枚“深水炸弹”,震得这座古城生疼生疼。好在扬州没有向外输出一例病例,没有一位因患新冠死亡的病例,坚韧的扬州人民克服了种种生活上的不便,扛起了道义和担当,我们在“扬州加油!”的鼓与呼中,不断为自己打气,因为我们不能退缩,我们每个人要用宝贵的时间和生命去守护这座“不破之城”,这也是为全国抗疫取得全面胜利,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图片摄影:孟德龙
是封控小区?还是封闭小区?是绿码、黄码、还是红码?这是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每天早上看病例数,晚上看“流调”轨迹点,这是“心情晴雨表”,左右着我们的心绪。因为一旦某个小区发现了确诊病例,整个小区或整栋楼的居民都用大巴车,送到本地或异地隔离点。
网络图片
整个疫情期间,共有2万多“密接者”和“次密接者”被隔离。看到微信朋友圈里,一波接一波的视频和图片,真时不忍心看,特别是看到三、五岁的娃娃穿着宽大防护服,那种无辜的眼神,夜色中,拖着行李箱的背影,让人心酸。这次疫情最大的感动,恰恰也来自于兄弟城市对我们隔离人员的无微不至的关照,特别是盐城,腾出最好的酒店来接待扬州人,在饮食和服务水准上也是极高,令人感动不已,还有的兄弟城市,甚至精心为小朋友准备了适龄的玩具。隔离期间,过生日的扬州人,也会收到蛋糕和祝福。我们的小朋友也超级可爱,为医护人员献舞,拉小提琴,以示感恩。在我们最危难的时刻,是兄弟城伸出了援手,应了那句:“聚是‘苏大强’,散是满天星!”你们的恩情,扬州铭记在心,尤其要感谢驰援在扬州的医护工作者们,他们是拼了命来保护我们的人,在高温季节,付出了超常的努力,汗流浃背,坚持在抗疫前线。
图片摄影:孟德龙
我所居住的四望亭桃园小区,只有87户人家,幸运地成为了“绿洲”。平日里,邻居们都会在一起,捡菜、拉家常,孩子们则在这里打闹追逐,而疫情期间,鸟鸣蝉燥,我们“躺平”宅家,就是对防疫工作最大的贡献。天天锁在家,我想到了形容闻一多先生的“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我也正好读了一些诗词歌赋,也会偶尔练习一下书法和二胡,还有便是跟“全民K歌”练声,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减压的好方法。老父亲整天在家拨弄花草,母亲则在家天天看扬剧,唱扬剧,她说要等解封,去参加扬剧演出。
本人手机摄影:四望亭
本来家的对面就是扬州顶流的石塔菜场,每天人声鼎沸、摩肩接踵。这里的菜品新鲜,种类丰富、价廉物美。我喜欢这里的生活气息,虾蹦鱼跳、鸡鸣鸭叫,喧嚣又热闹,我喜欢这里自然的色调,黄瓜绿,番茄红,玉米黄,萝卜白,柔和又协调。卖菜的农民的吆喝声,车辆来往穿梭,满满人间烟火气,而这一切,突然被掐断,因为曾有病毒光顾了,于是“近在眼前”变成“远在天边”。买菜的形式“转型”,变成在社区网格连心群或者微信服务群里订购,由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为我们提供服务,送货上门。我们小区分别有蔬菜水果群、米面油蛋豆食群、肉类和冷冻食品群。听说有的小区,有近30个群,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扬州人生活的精致程度,非比寻常。购物只需提前在群里接龙,不出两日便可送达。记得第一次买到政府提供的平价肉,整整10斤,切了肉片、熬了荤油和油渣、红烧东坡肉,炖了“葵花大斩肉”,肉味的诱惑,在那一刻“甚嚣尘上”。宅在家里,我还尝试和面,做了热气腾腾的葱油花卷和馒头,好有成就感,从小白向“面点师”迈进了一大步。在看看朋友圈,那个“琳琅满目”,个个都是自学成才了,收割了一大波蛋糕师、点心师、理发师、厨师,人的潜能都被逼出来了。
图片摄影:杨军(工行)
家的河对岸是扬大文学院的半塘,是纪念国学大师任中敏而建,他凭着词曲学、戏曲理论、敦煌学等领域的开拓性研究,蜚声海内外,那里的荷花,姿容雅丽,沾了文气,风吹过时,花叶翩翩,在天地间奏着悠扬的曲子,而这个夏天,出现了记忆的断层。百步之遥的瘦西湖公园,在夜游项目成为神话级别时,在梦幻无比的“1757广场”,穿越“夜市千灯照碧云”的诗意时,遭遇了“冰封时刻”,大有“壮士断腕”的悲壮感。世事难料,在疫情期间,最让人难以消受的噩耗,是8月20日,扬州著名文史专家、园林专家许少飞先生的溘然离世,我和老先生虽未深交,但他的和蔼谦逊,留给我很好的印象。因为疫情,当天他就被火化了,文友们都通过网络以诗文的形式缅怀先生,在扬州历史上绝无仅有。“逝者长已矣,来者犹可追”。一切的变故,让我们更加懂得珍惜每一天,珍惜身边的每个人。
这个炎炎夏日,8月14日的“七夕节”、8月19日的“医师节”、8月22日的“中元节”,因为疫情,有情人不能相见,医师们都在一线,中元节不能祭奠,都成了不能忘却的时刻。我的好友杨慧钰是奋战在第一线的医生,她是位“钢铁女侠”,在坚持了35天后,由于疲劳和营养匮乏,8月31日,跌倒在核酸检测现场,左踝发生骨折,她心有不甘,遗憾自己没能战斗到最后。她们的付出,值得我们感恩。我的小学同学是位苏北医院陈维铭是位经验丰富的中医,他主动要求到病房,与病人“零距离”接触,他认为经过长时间的封闭,病人的身心都受到了损伤,需要一段时期的调理和调整。作为扬州人,我们在疫情以后,如何正视自己,不怕歧视,也很重要。一场疫情,带来了许多“次生灾害”,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但是无论“内伤”还是“外伤”,我们都只能咬牙忍痛,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

手机截屏
扬州市民走过备受煎熬的历程,共同见证了历史性的事件。寂静的街头,空荡的老街,日夜穿行的救护车、大巴车、运输车;小区夜里灯火通明,居民夜里起床,配合核酸检测,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天使白”、“守护蓝”、“志愿红”的身影,他们中许多是成长起来的90后,这次疫情,他们的表现非常“惊艳”。他们的家长也和子女一起上阵,彰显了扬州人的“精气神”。所有的抗疫战士,夜以继日、竭尽所能,起着稳定人心的作用。所有人民经历了生死与共的时刻,共计参加了26轮核酸检测 。经过一个月的殊死博斗,一场抗疫“阻击战”升级为“歼灭战”,我们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以后漫长的岁月,人类还要与病毒展开“持久战”。截图
(徐晶晶家人提供) )
金秋时节到来了,在扬州这个好地方,硬铮的人民会更加努力,会用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坚实的步伐,迈向硕果累累的明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我们彼此照亮,我们不愧于祖先和后代,请为我们自己点一个大大的赞!
1夏鹭和汶河社区领导王桂金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