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说“书记”
胥全迎
今天“七一”,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纪念之日,我脑海中自然浮想起一些关于党的若干记忆。
其实,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是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召开的。7月31日又转移到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上,完成了会议最后议程。直到1941年6月,党中央才正式发文确定:七月一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纪念日。
记得在我小时候,老是听大人们提起“书记”和“会计”这两个称呼。当时只是听其音,并不知道具体写法。我曾问父亲:“书记和会计哪个大”?因为那时我们这些儿童脑子里就净是“谁大谁小?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的简单问题。父亲说:“当然书记大”!我脱口而出:“我长大当书记”!呵呵,野心还真不小呢……
不过说起来,在我的工作履历中,还真干过会计,也当过书记。说明儿时我预定人生目标(现称之为职业发展规划)是能应验的。不过我现在有点后悔:当时对父亲说的时候,为什么不说要当“总书记”呢?
在基层,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会计往往比书记接触更多,有时办起事来更有实权。如农村,以往记个工分、拿个补助、开个证明等等,都要找会计。所以,农村里,会计就是干部,就是“二把手”。有句话:“县官不如现管”,就是这层意思。
我是什么时候当会计的呢?1973年,我从专案组工作结束,分到公园百货门市部工作。开始就站柜台当营业员。我站的是搪胶柜,卖的是水瓶、面盆、皮鞋之类的商品。那时候,经常有农村的大爷、大娘和大哥,带即将过门的媳妇来店里买些结婚用品。他们将供销社的营业员也客气地称呼为“会计”,就如同今天城里人动辙称客人为“老板”一样。这农村来的顾客来百货大楼后,笑眯眯地喊我这营业员为“会计”。我第一次被人喊“会计”时还没反应过来,后人家靠近你、对着你笑着喊“会计”,我才反应过来,忙不迭地热情接待这几位顾客。趁间隙,我会膘一眼那未过门的扭扭捏捏的媳妇,长得真不丑!
二个月后,我被公园片周主任调到片财务组,干了近二年的负责营业款与票证的工作,这真是会计岗位呢。
“会计”当过了,应该当“书记”了吧?不急,容我慢慢道来。
第一次当书记,是1975年底在清江市委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时,被封为小队临时团支部书记。当时听到“任命”时,心里老激动了。“书记”多了不起啊。请不要小看共青团的书记!那两个姓胡的领导人,不都是从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岗位上,再登峰的吗?
我入伍后的第10个月(1977年1月份),当了连部的文书,套用级别的话,是“正班级”。连部一般三个战士:文书、通信员、卫生员。我们六连连部的卫生员是比我早一年入伍的泰兴兵朱新国,我们俩经常在一起“闹”。我喊他“军医”,他呼我“书记”。这军医是干部序列,他卫生员的发展方向便是军医,所以我喊他军医。他听了这个称呼很受用,脸上露出高兴的笑容。他呼我“书记”是怎回事呢?原来部队的营一级的单位,设置“书记”职位,属干部序列,正排级哟。这营部的书记相当于秘书而已,一般都从连队的文书提拔。所以,他喊我书记,我听了也晕乎乎的。
后来,他没当成卫生队的军医,我也没当成营部书记。都怪那时互不严肃的瞎封官许愿“作”的。
我退伍回来后分配在清江石油化工厂工作,任政工科秘书。1984年底,厂党组织机构同行政机机构一并调整,我担任了厂办(含党办)副主任。经党委书记何寿凯(我最尊重的领导,后任市化工局党委书记、市总工会主席、党组书记)提名,我同时担任了政工党支部书记。自此,我才正儿八经地当了党的书记呐。不过,我这个支部书记也不是“撞钟”的书记。1990年,我被中共淮阴市委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荣誉,当时,淮阴市可是含宿迁的大市呢。


1991年11月份,我从石化厂组织科长的岗位,被市化工局党委调任淮阴热电厂党委副书记、副厂长、纪委书记。再后来,我担任了该厂的党委书记、厂长。是年,我三十九周岁。牛吧?牛什么牛?我查了一下:在我三十九岁(1994年)时,比我大两岁的总书记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与我同龄的总理任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可见,那个时候,我已经就被他们甩出几条街了呐。比什么比?春秋大头梦。
说起书记,还真有不少话题。除部队营级单位设书记这个职位外,法院还有“书记员”的职位,与法官比,实际上也就是一般的文书之类的岗位。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任最高的领导的称谓,就是总书记,如陈独秀。五十年代,毛主席提议在中央设书记处,任命邓小平为书记处总书记。十二大后,邓小平同志提议不设党中央主席,只设总书记。其实,主席与书记的名称又有何区别呢?为什么军委设主席,不设总书记呢?要我说,这反映了邓小平同志对曾任过总书记职务的一种怀念情结。
在省一级,我们党曾实行过第一书记、第二书记、第三书记和书记的制度。如粉碎四人帮时,中央任命苏振华为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倪志福为第二书记、彭冲为第三书记。其他还有好几个书记。所以,有的领导的简历上,说担任过什么省的省委书记。实际上,可能是多名副书记之一的角色,要看是什么时期的任职。
还有一个职位:党组书记。如市政府党组书记由市长担任;如某局的党组书记由局长担任。党组,是党在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有关组织的的领导机关中设立的领导机构。党组不是一级党委,是上一级党委的派出机构,对单位党组织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指导关系。更明显不同之处:党委可以批准发展党员,可以处分党员。而党组则无此权利。
一般人还听说党总支这一组织名称。但其全称是党总支部委员会,细心的同志可从印鉴上,从规范的文件上发现。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八十年代一度实行了“厂长负责制”,在企业一直存在着党政一把手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厂长大?还是书记大?”的实践问题。一度时间,社会上有人放出要取消企业党委的厥词。也有的厂长昏昏然,大权独揽,不把党委放在眼里。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实际上废掉了“厂长负责制”,基本上都采用了书记、厂长一肩挑的体制,妥善解决了党政一把手之间的矛盾问题。我任淮阴热电厂“一把手”时,就是“党政一肩挑”。
再后来,企业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一般都是董事长和党委书记一人担任。从顺序上来说,总经理当然排在其后了。
现在,在我国的体制内,都依然是书记“大”。你看:党政机关当然书记“大”:农村乡村书记“大”:学校等事业单位书记“大”;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书记“大”;部队也是书记“大”。因为需部队党委集体研究决定重大事项。只不过,在军以上单位,有的是政委任书记,有的是军长(司令员)任书记。
“当然书记大”,不是说书记比班子里别的领导干部级别高,而是主要体现党委的地位高。党委集体领导也要由书记这个“班长”负责任呐。所以,从担负的责任、所起到的作用以及他发表意见的影响力来说,书记同党委其他成员比,我个人依旧认为:“当然书记大”!
原创发表2016.07.01《淮安文史网》

作者简介:
胥全迎,(笔名:羊羊有草)1955年8月出生,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75年12月入党,1976年2月入伍。曾任市属国企厂长、党委书记。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毕业,副研究员职称。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淮安市政协文化文史委特邀委员。著有22万字的散文集《忆清江》,由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