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框吐蕊换新颜,艺术彰显科普墙
——万里科普环保艺术长墙二期昨天举行揭幕仪式
文/袁德礼摄影/闲语
昨天下午3点上海普陀区万里街道中浩云片区在中心广场举行艺术墙揭幕仪式。市区街道各级领导到会祝贺!

(上海旻罡环保艺术推广中心袁理事长在现身说法。)
万里科普环保艺术长墙二期,经过袁旻罡团队半年多的努力,今天终于落成。之前,万里科普环保艺术长墙已举办过一期,这期与一期相比,操作情况更加复杂、作品篇幅更大、外框密封程度要求也更高。

(袁旻罡与市区局街道办事处领导在艺术墙留个影了。)
万里科普环保艺术长墙二期最初设定的位置是在真华路至真金路之间的富平路上,后由于街道对该路段有统一安排,经商讨移至新泉路上,就是目前的位置。刚接手该项目时,足实棘手,三十多个巨大铁架,如果拆除,工程量巨大且不说,主要拆除后,铁栏栅上会留下众多拆除痕迹,如要隐去痕迹,必须要把整个铁栏栅用油漆刷一遍,耗钱、好时、耗人工。

这片铁框科普宣传栏,因长时间无人打理,铁框生锈,宣传KT板遗失,总之给人感觉残破不全,不仅没起到科普宣传的效果,反而被周边居民诟病。本中心的理念就是以变废为宝、变废为艺,在一期的经验上,经多方协商与探讨,最终决定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翻新、修葺与改装。

硬件问题解决了,作品创作就显得比较容易,团队在变废为艺的能力和水准在上海滩上屈指可数的人物,有上海科学生活科普作品制作达人、上海市百名艺术创客、院校艺术毕业生,还有数位拥有文化部认可的美术教师等等,他们在上海各类艺术大赛、创意大赛、绿色生活大赛中获得的各类奖项,便说明了一切。

二期比一期,在创作主题上有了些许的变化,一期的主题主要是以宣传科技、科普为主,二期在宣传科普的基础上,融入了与时俱进的元素,如建党百年元素、抗疫防疫元素、小康生活元素、歌颂祖国元素和孝道文化元素。在表现方式上比一期来的更加丰富,除了用废弃物制作艺术品外,还增加了些传统艺术与工艺,如国画、剪纸、掐丝、布艺和高密度板材雕刻等。

当初,在做一期的时候,经验不足,外框过小,引不起对匆匆而过的行人注意,如今作品大小是一期一倍以上,足以对行人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在安装时,路人纷纷驻足观望,足以证明作品的魅力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能获得成功,主要是得到万里街道创新思维,普陀区生态环境局的长期支持,并于前年授予他们为“环境教育基地”。特别是,普陀区科委对他们项目的认可和资金资助。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切实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与科学素养,汇聚环保创意,共建美丽城市!

科普、环保用艺术来呈现,这是可持续发展趋势,在区政府各个部门的领导、指引下,他们将飞的更高、走的更远!

本次揭幕仪式具体展示的作品工艺主要涉及两大块,一是变废为艺,有碎纸浆浮雕、弃纸贴画、易拉罐工艺画、废弃物利用制作、雪弗板利用制作、零布碎布利用制作、纸箱瓦楞纸拼画、纽扣利用艺术制作、一次性筷子利用制作等;二是非遗创新,如:剪纸现代人物造型、掐丝科技作品制作、高密度板雕刻制作、国画等。还有现代衍纸创新制作。

制作作品涉及主题党建元素、歌颂祖国元素、青少年科普元素、孝文化元素、抗疫防疫元素、美丽城市元素、垃圾分类新时尚元素、自然知识24节气与12生肖元素等。

创作者大多为老年人,还有社区老年人集体创作作品。
参加本次活动人数有138人,普陀区科学技术委员会、普陀区生态环境局、普陀区科学技术协会
、普陀区万里街道办事处均有领导参加。

揭幕仪式结束后,与会同志参观作品,袁旻罡作全程介绍。
我已将统发稿转给新华社社长何平,浦江文学杂志社总编辑陈柏有好友刊登出来。







推荐作者简介:
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上万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3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记者写天下》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
总编辑:山旮旯
责任编辑:袁德礼
负责校对:十一指、晚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