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特殊党费
“荷藕之乡”宝应,位于江苏里下河地区,运河涌波,鸥鹭翻飞,麦浪飘香,民风淳朴。这里流传着抗日战争时期“柳堡的故事”。

今天,让我们聚焦一位96岁的工行老行长,一位有着76年党龄的老军人,一位手捧2万元“特殊党费”,向党成立100周年献礼的老党员唐明福。他高大敦厚,精神矍铄,一颗红心映着党的光辉,红得那样透彻,像一颗熠熠生辉的红宝石。
“没有党,哪有我?是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我一辈子坚定跟党走,从来没有动摇过。”唐老面对镜头,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

走过峥嵘岁月,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明福老人九死一生的传奇经历,忠贞不渝的革命精神,行芳志洁的高尚品德,在仲夏的午后,熏染了我们的思绪,触动灵魂最深处。
(二)苦难出身
1926年9月15日,明福出生于金湖县吕良区兴隆乡张坝村,他的“家”几经离合。还在娘胎里,就失去了父亲。为了生计,跛足的母亲怀着明福改嫁,3岁的姐姐被寄养到舅舅家。长到4岁,明福被过继给堂叔。堂叔家仅靠几亩薄田度日,堂婶双目失明,家中还有姐姐和年迈的奶奶。5口人,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明福6岁,帮富农放牛,13岁在地主家当雇工,受尽辱骂和折磨。1931年一场大水,冲走了一切。明福跟着堂婶的拐杖,四处流浪,到处讨饭。在地主家门前,一只大狼狗窜出来,死死咬住了他,衣服撕破了,腿也咬伤了,鲜血直流。明福咬着牙,眼里蓄满了仇恨,漫溢了出来,是咸的,是苦的!失明不失心的堂婶心疼不已,“孩子,以后一定要为穷人报仇雪恨”。

一颗种子,在明福的心里发芽,成为一个有本领的人,收拾那些恶人。这个苦命的孩子犹如被践踏的苜蓿草,一晃长到了18岁,仍然“穿着个裤子,露着个腚。”就在他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听到了“新四军”三个字。
“当兵,我要去当兵!”
(三)毅然参军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期,日本鬼子进村,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掳掠,无恶不作,鸡犬不宁,民不聊生,人间已成炼狱。
1940年,抗日名将彭雪枫率所部新四军将士,浴血奋战,把日伪从广大乡村赶出去。在洪泽湖畔,扎下了根。
1944年秋天,风一阵紧似一阵,吹得茅草棚快散架了,大地一片肃杀,一只孤雁从天空掠过,不时发出哀鸣。
“孩子,好铁不打钉,好人不当兵啊!”堂婶一听明福要去当兵,眼泪流出来了。
堂叔一脸焦虑地对他说:“唐家几房就你一根独苗,当兵脑袋都是挂在脖子上的,有去无回。你是不是犯傻啊?”
明福拔腿就往村口跑,把两个姐姐急坏了,她俩一边一个,拖住他的胳膊,哭着,喊着。他两手一甩,毅然走上了革命道路。
(四)光荣入党
1944年10月,明福被编入淮宝独立团,二营六连三排八班。明福不怕苦,不怕累,什么活,都抢着干。这一切被班长张学仁看在眼里,他像位兄长,呵护着这个“新兵蛋子”。
“你想不想入党?”
“想!”
“我当你的入党介绍人吧?”
1944年,隆冬季节,大雪纷飞,明福所在连队奉命执行一项特殊任务,去三十里外的淮安城,鬼子炮楼下,通过政治喊话,瓦解敌人意志。
任务完成后,返程道路更加泥泞,鞋底被湿泥粘住,脱了帮,只好光着脚走路,身上也冻僵了。班长让明福去站岗,他赤脚在冰雪里站立了一个多钟头,脚底钻心疼,却全然不顾。
终于,明福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在鲜红的党旗下,1945年7月6日,在洪泽县顺河集林马头,明福紧握拳头,光荣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永不叛党。” 
(五)孤胆送信
1946年,明福担任大队部通讯员。一个秋日的下午,雷电交加,暴雨倾盆,四周顿时一片汪洋。斡旋几昼夜,刚刚摆脱敌兵追击,部队人困马乏。班长命令明福给十多里外的团部送信。
此时,敌机在头顶盘旋。明福灵机一动,脱去长裤,往黄豆窠里一塞,用上衣把信包好,背起枪,握紧信,趟过水。敌机发现了他,不断向他扫射。飞机一来,他藏到水里;飞机一走,他露出水面,继续前进。当他拿到回信时,已是后半夜。
月黑风高,道路崎岖。他借助闪电的亮光往回走,打一个闪,前进几步。当他亲手把回信交给班长时,终因体力不支,失去知觉。
(六) 结缘良马
1945年7月,步兵部队宣布解散。明福抵达洪泽半村,参加“新四军四师骑兵团”,接受骑兵专项训练,明福和战友们很快成了合格的骑兵。
明福与年少的棕色马“小粽子”朝夕相处,心有灵犀。马的眼神清亮,四蹄生风,他们生死与共,是最亲密的战友。抗日战争胜利后,明福牵着战马,走入了解放战争。
1946年秋天,明福部队遭国民党反动派深夜伏击。
“同志们!撤!”上级指示,明福纵身上马。却发现枪丢了!他勒了下缰绳,“小粽子”立刻调转马头,如棕色闪电划过,明福摸到了枪,才上马,身后落下一枚炮弹,多亏马儿跑得快,救了他一命。
1952年,骑兵团解散,马送给了老乡。明福流着泪,一步一回头,“小粽子”一声声嘶鸣,肝肠寸断。
(七)突出重围
战场上,死亡的威胁无处不在,明福不知道闯过多少次“鬼门关”。
1946年冬,国民党反动派大举进攻,猛扑过来,敌我双方力量悬殊。我军被迫撤离到洪泽湖,敌人妄图冻死、淹死我军。夜间,敌人沿着十几里湖堤,点起了火堆,照得湖面通明。他们不断发射炮弹,用机枪狂扫,子弹在头顶呼啸。幸逢枯水期,湖边芦苇和蒿草,像一道天然的屏障。
“死也要冲出去!”明福只有这一个念头。我军一边阻击敌人,一边向湖东撤退。老百姓哭的哭,喊的喊。湖水漫过马背,湖面又结冰, 部队首长命令,沿着湖边向北突围。在炮弹轰炸的火光中,大队长领着大家奋力前行,天光微亮,终于甩掉了敌人,成功突围!
(八)坦克故事
1948年冬,明福所在第三野战军骑兵团,参加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口号,铺天盖地。
战役后期,骑兵团接到命令,追击敌人。敌人的坦克张牙舞爪,不停地打炮和扫射,我军伤亡较大。危急关头,发现坦克的“软肋”——浅望镜,离开了它,坦克就会变成“瞎子”。
明福和战友们拼命往坦克上爬,被炮塔一转,甩了下来,再爬上去。衣服撕坏了,腿也划破了,鲜血直流。他们用雪团、布块,把浅望镜塞住。坦克成了“无头苍蝇”,有的开到沟里,有的陷在地里,敌人乖乖地举起了小白旗。
“骑兵打坦克”,是中外战役史上的奇迹和创举!


明福骑兵生涯结束了,在组织的安排下,他走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学校,学习政治、文化、技术。1954年4月毕业后,在坦克兵团服役,成长为副营职干部。
(九)转业发展
1964年10月,明福光荣转业,先后就职于宝应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他一生正气,两袖清风。
80年代初,踌躇满志的他,参与筹建宝应工行,是第一任行长。他保持着军人本色,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班子建设、支部生活、规章制度等,事无巨细,一一把关。
他踏实严谨,奖惩分明,大家既害怕又信任他。在任期间,支行业务发展迅速,党建工作出色,被评为建党先进支部。他注重年轻干部的选拔,一手培养出四个副行长。
“唐行长在汶川地震、抗击非典、新冠疫情等重大事件发生时,捐款数额都不少,党费也总是第一时间缴纳。”支行办公室沈文汇主任介绍。
“唐老一直关心着行里的发展”,市行离退办孔令宽总经理说,“他1993年撰写《难忘的一夜》,入选市行《余辉生热》一书;建党80周年征文《回忆往事,激励奋进》,获市行老龄委优秀奖。”
唐老订阅了《新华日报》,更换了智能手机,每天关注国内外大事。“国家富强了,讲话硬气了,我心里真高兴啊……”
一枚枚奖章,一张张奖状,见证了唐明福同志的辉煌岁月。让我们,在老一辈精神的感召下,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前进动力,保持初心,践行使命,为金融事业,奉献青春和智慧,贡献热情和力量。
(夏鹭手机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