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头乡土文艺 心灵的栖息地

【李秀专栏】
浓浓糍粑情
李菊秀
我远离故乡来到异乡工作已多年了,但每到过节心里还是特别想念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想念那陪我长大的李子湾。中秋节临近,让我又情不自禁想起家乡那飘满乡土气息的“糍粑节”。糍粑节是一种记忆,更是一种满满的乡土情怀。
在异乡繁华的城市工作,每到中秋节,随处可见的是那百变时尚包装精美的中秋月饼,味道也是追求“高大上”,鲜花、海鲜、阿胶五仁、水果和莲蓉味道等,品种繁多味道各具特色,可以满足各种味蕾。也许是比较“念旧”,我还是很想念儿时在故乡度过的中秋节。

故乡的中秋节既叫八月节,又叫糍粑节。小时的我们只知道中秋节“糍粑”是主角,那贴满白芝麻薄薄无馅的薄饼(家乡月饼)只是一个毫不起眼可有可无的配角。那时,每到临近中秋父母就会提前把糯米放进冷水里面浸泡一天,中秋节那天用竹筛沥干水分,再用竹制或者是实木蒸笼隔水蒸差不多两个小时。旺旺的柴火映红了我们的脸庞,浓香的糯米饭馋得我们伸长了脖子,瞪大了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那软硬适中的雪白的糯米饭,在石舂里面随着父母用特制的木棍用力的捶打而上下翻滚。
别小看打糍粑了,打糍粑不仅需要力气大,还讲究技巧“快、狠、准”,这样打出来的糍粑才会软糯弹牙!过了好一会儿,石舂里面的糯米饭烂至胶泥状,母亲洗净手把糍粑拧成一团团放进碗里,再用勺子舀上一小勺事先准备好的喷香的花生、芝麻和拌有白糖的配料,我们迫不及待把碗端过来 让糍粑在这些配料里面来个“驴打滚”。瞬间,沾满金黄色花生和芝麻碎颗粒的糍粑就香飘飘了,那色,那香味,都极具诱惑!

夜幕降临,金桂飘香,一家人团团圆圆围坐在一起举杯邀明月,一起品尝着原味糍粑、金黄的香煎糍粑,品尝着农家小菜;品尝着父母刚从火堆里扒拉出来裹着叶子,热气腾腾散发着浓香味道的烧玉米。一杯米酒醉了圆月,醉红了亲人的脸庞。农家小院的中秋夜晚总是那么温馨,吃过团圆饭的左邻右舍,都喜欢在这轮满月下,踏着一地的清辉串串门,围坐在石坝子上拉拉家常。互相赠送一块充满浓情蜜意的糍粑。农家人总是那么淳朴善良,不管是何时总会互相惦记着,他们之间没有尔虞我诈,没有勾心斗角。疯玩了一天的孩子们,听着大人们讲的的嫦娥奔月的凄美故事而酣然如梦,他们或许又会去美梦中探索太空的奥秘。

“露从今夜白 ,月是故乡明”。中秋团圆是人们心中亘古不变的情愫,又是一年中秋,游子的思乡,放飞的牵挂,丝丝缕缕的思念在月下集结,多希望人月共团圆!
忍不住在心底问到:“明月照千里,几时返故乡?”一杯红酒醉了那飘忽不定的回忆,无数游子的乡愁,就如我一样,远离故乡的亲人;远离故乡那浓香的“糍粑”,在异乡那百变时尚的特色月饼里尽情释放游子的乡愁,只希望“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作者简介:李菊秀,四川人,文学爱好者 。爱好文学的我,在广播电台、多家报纸和平台上发表过数十篇文章,并在大型征文中多篇文章获奖。
龙头乡土文艺编委
五月风 紫贝壳 大山 又到每年秋雨时 傲雪寒梅 星星点灯 山阳人 杨柳青青毛线花卉 杨菊绸 李菊秀 华年似水
欢迎来稿:乡土故事,魅力家乡,人在他乡,乡愁乡恋,情感驿站……要求有真情实感。
必须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小说,随笔杂文,情感美文。做好错别字校对,文责自负。
字数体裁题材不限。文后附作者简介,清晰照片。一周内未见刊登可另投他处。
作品发布之日起七天内赞赏的七成为作者稿酬,余留平台运营。后期及十元以下赞赏不计入结算。
文中图片等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