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携程 书画同行——走进北京》之走进北京卧佛寺(1) 每天更新 转发有礼
走进北京卧佛寺之一
在北京市海淀区西山北部的寿安山南麓,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因寺内有巨大的卧佛造像,因而被称为卧佛寺。
我走进卧佛寺,是在徒步登香山同一天的下午,由于游兴正浓,加之听说卧佛寺内供有巨大卧佛,所以我迫不及待的步入了卧佛寺。
具体地说来,卧佛寺位于北京市西山北的寿牛山南麓、香山东侧,距市区30公里左右。据相关资料介绍,该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也就是627-649年,原名兜率寺,又名寿安寺。在以后的若干朝代中,有废有建,寺名也随朝代变易而更改多次。
据介绍,清雍正十二年重修后,改名为普觉寺。由于唐代寺内就有檀木雕成的卧佛,后来元代又在寺内铸造了一尊巨大的释迦牟尼佛涅盘铜像,因此,一般人都把这座寺院叫作"卧佛寺"。

北京卧佛寺
据相关资料我们获悉,卧佛寺于2001年6月25日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如前所述,这座十方普觉寺,又名卧佛寺,位于西山北的寿安山南麓。唐贞观年间也就是627—649年间所建。原名兜率寺,兜率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妙足”、“知足”。卧佛寺坐北朝南,由3组并列院落组成。寺前有一座木牌坊,其额题“智光重明”,四柱三楼灰筒瓦顶。其牌坊过后是长达百余米的坡道,坡降12米,两侧古柏参天,共4行。其主要建筑有琉璃牌坊、山门殿、天王殿、三世佛殿、卧佛殿和藏经楼等一些建筑。我们注意到,其楼后傍依山岗,由石级登上山顶,建有亭台,可俯览全寺。在其两侧,围以廊庑、配殿、客堂和方丈室,把3座院落联结成一个整体,据相关资料介绍,这是中国佛寺早期的一种布局方法,这种平面布局在北京一带较少。我们还注意到,寺内还栽有两株娑罗树,近处还有樱桃沟景点等等。
那么何为琉璃牌坊呢?我们查阅相关资料并目睹了琉璃牌坊,这是山门殿前耸立着一座四柱七楼的琉璃牌坊。琉璃牌坊的正面额“同参密藏”。碑坊的背面额“具足精严”,据悉均为清高宗御笔。在其牌坊后,还有一半圆水池,水池两侧有钟、鼓楼,其上还有石桥,并通往山门殿。
关于卧佛殿,我们查阅了相关文字资料,并作了相应记录,同时也注意到,寺内主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檐下为五彩斗栱,顶棚有彩画天花。门额前檐大匾“性月恒明”,为慈禧所题。两侧楹联:发菩提心印诸法如意,现寿者相度一切众生。佛殿内上方有匾额“得大自在”,据介绍此为乾隆皇帝所书。“得大自在”是释迦牟尼一生的写照,生前和死后都得到最大的自由。“性月恒明”则把佛性比作月亮,光辉永照。那尊铜卧佛侧卧在榻上,头西脚东,面朝南方,双目微合,表情安详,体态均匀,衣褶流畅,右臂弯曲,右掌托头,左臂伸直,指掐吉祥印,似大彻大悟、心安理得的神态。这个卧式据说是释迦牟尼在印度圆寂前的姿势,描绘的是佛陀在生病时自感不起,就在娑罗树下向弟子们作最后一次教诲的情景,即佛教故事“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长5.3米,重54吨,是北京现存最古、最大、最精的铜卧佛,做工极为绝妙,“渗金甚精”。
另据有关资料介绍,在卧佛的身后三面环立着十二尊塑像,都是他的大弟子,亦称十二大士,即“十二圆觉”像。
(注:所有北京之行的参考资料、引用等均在最后章节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