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川:闲读三首郭丽和冯冯的诗
教师节思念父亲
郭 丽
殡仪馆的烈焰
张开了大口
瞬间吞噬了您的生命
云朵突然变黑
我的世界失去了太阳
大地汪洋一片
回家的路呢
趟过风雨
趟过湿地
我用耳朵寻找您的声音
哪怕是只言片语
我也会些许安静
半个月亮切割着我的心
微光下
不知道哪一颗星斗是您
您滑下来一次好吗
我攥着三年前您丢下的钥匙
盼着 等着为您开门
松花江一直涨潮
我的眼睛一直波翻浪涌
我只有用诗歌堆砌决口的堤坝
缓冲一下思念的涛声
我的父亲
今天是教师节
您该归队了吧
我期待今夜的梦
阳光灿烂
【静川简评】:郭丽这首《教师节思念父亲》,写得情感真实,读了扎心,又不散失诗的味道。诗的一开始让人感到夸张,实际并不夸张,残忍的画面是诗人痛苦的记忆。教师节怀念当过教师的父辈,思念中仿佛自己的父亲依然站在教师的队伍里育人,这种不信父亲已经离去的思念与期望,像一个晨曦灿烂的阳光,让诗意客观,真实,鲜活,仿佛让故人的意象又重新走进现实生活中成为曾经是位教育工作者的一个缩影。诗人以一个亲身经历者的角度进行描述,深刻体现了她对父亲离别多年而不散失的思念。运笔简洁,利落,不动大的声色却直击人心。
灯 笼(外一首)
冯 冯
俗话说打着灯笼都难找
赶夜路的人
把月亮
当成那只最亮最圆的
灯笼
他们打着它
远远就看见了
故里的村落
细鳞河之夜
一场暴雨骤至。把细鳞河干枯的唇
漂染生香。之后转为霏霏细雨
雨丝像婴儿的肌肤,润滑着
果实之都的夜晚。细鳞河就坐在
我的前方。它的头上披着连馨桥的红盖头
直到天明,河流之夜涨了又涨
我始终没有勇气掀起盖头,看一眼
它的芳容。我害怕,它流失的
泪水,会再次让我的爱情枯竭
几个诗人围坐在烤串炉边。谈夜色
谈风月,把饵撒进酒里。就是不说离别
【静川简评】冯冯的《灯笼》这首诗截取角度新颖,架构上有策略意图。诗的语言平实,现实的在场感与虚拟的幻遇感融合的很好,欲念了一种对故乡的感怀方式。诗歌不管怎么写,比喻的意象一定不能跑破,就像流星,滑行的思路再广阔,也一定要有自己的弧线,也就是形象而逻辑。冯冯用中秋的月亮比作思念的“灯笼”用意念的他们远远就看见了故里的村落,这样的结尾令人牵情而又诗意。
叙事加抒情的诗歌文本,不可忽视的细节就是诗的意象要有根有据。对冯冯的诗歌,我读的不多,也不用读得太多,因为,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叙事+抒情=一首诗歌的基座,语言颇具文采,得益作者的联想很丰富,作品的向心力、精准度都不错,因而,这首《细鳞河之夜》,主旨并不模糊。
读诗,我一直不喜欢“天马行空”的语言,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容易进入受众方式的写作。语言精准是一种长期磨练的功力,这一点,我看得出来,冯冯离诗歌是越来越近了。
诗,虽然无定式,而有目的的创作是必须的,前者是为后者服务的,后者决定诗歌的时代性(取材可以崇低,即关注底层群众的诸多诉求)和使命感(立意、格局尽量求高求大,哪怕是极具个性化的写作,也要有趋真、趋善、趋美的精神向度)。其实。我说的这些大家比我更懂,往往容易解决,关键是语言呈现……
记得曾经的梨花派达达主义、下半身风格以及垃圾口水诗等,都是以“崇低崇下”的事象具象起笔,但坐实的风险是“语言快餐”,无诗意的精骨味道。后朦胧的玄雾笔触,又高蹈漂浮……想写一首诗,先要解决诗的内容,其它的都是语言技术问题了。诗态百种,到语言为止。就冯冯这首《细鳞河之夜》而言,我不用单独抽出她诗中的句子,你也能和我一样,感到意象、诗意、比喻、虚拟,或内心的爱意满满注入读者的心中。
她的诗,绝不是为语言而语言的技巧性诗写,也没有纷乱的“嫁接未知性”文字。冯冯的诗最近是有很大的变化,但她绝不是从另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我说的这些,并不是有意推荐冯冯的诗,而是想借读她的小诗,外延一点我几十年读诗与写作的小总结而已。总之,写诗和做生意差不多,产品的受众很重要,千万不要脱离受众,时间久了,就连小众也会丧失。因为诗歌语言,是解决“进入”和二次(或多次)进入的关键。我在诗歌写作中,一直在解决这个问题,可写多了才知道:难。所以,我写诗的时候,特别小心谨慎,也许就缘于这,我的诗,也越来越少了,但我希望,能写出有趋真、趋善、趋美的精神向度的诗人,越来越多。

评点作者简介:静川,本名于江龙,九二届鲁院作家研习班进修,吉林省首届文艺评论家培训班进修。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吉林市作协副秘书长,吉林市诗词文化研究会副主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