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完美妈妈”的执念,做个60分妈妈,或许才是爱孩子的最佳选择。

案例一:
朋友小西是个对自己要求颇高的妈妈,她的人生信条是:从怀孕开始,每天钻研各类育儿书,一样一样照着来;日常变花样照顾孩子的饮食,精细到买称计算食材重量;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各种潜能,每天陪着他奔波于各个兴趣班……
她白天上班,晚上还要一丝不苟地带孩子。长期几乎24小时连轴转带娃的她,精力被严重透支,时常感到身心俱疲,情绪也变得越来越暴躁。压力无处释放的小西,最后只能把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桶”,儿子稍有让她不顺心的地方,她就忍不住大声训斥。“你看看你,这点事都做不好,你是猪么?”“我真的要被你气死了,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
不断被妈妈负面情绪笼罩的孩子,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内向。孩子8岁那年,小西突然发现,孩子睡觉老盗汗,而且有时隔几十秒,浑身就会出现剧烈地抽搐。小西慌乱不已,赶紧带孩子去医院检查身体。医生检查之后,摇了摇头地说:“你孩子的病根,不在身体,而在情绪。”原来,就是因为小西经常冲孩子发脾气,长期如此就会像慢性毒药一样侵蚀孩子的身体,导致他情绪长期紧绷,身体随之出现一系列的反应。听完医生的话,小西忍不住崩溃大哭。原来,一个时常崩溃、疲惫的妈妈,只会让自己变得暴躁不堪。
曾在网上看过一个心理医生分享的故事。一个985高校大一新生小陈,因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最终休学回家。高考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能考上名牌大学实属不易。小陈却在即将开启人生新旅程的那一刻,手动按下暂停键,其根源就是因为他妈妈从小的教育。小陈的妈妈因为高龄产子,对儿子很是疼爱,从小就“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碎了”。关于儿子的一切,妈妈做得可谓是面面俱到:孩子上幼儿园开始,一周七天,给儿子把衣服搭配好,儿子根本不用想每天穿什么;小学离家走路只有10分钟,妈妈却心疼孩子走路累,硬要每天骑车接送;即使高中可以独立住校,妈妈依然租房照顾孩子饮食,就怕孩子吃不饱;
在妈妈一直以来的庇护下,小陈到高中生活上基本没操过心。可上了大学后,小陈发现自己离开父母根本无法独立生活。他痛苦地说:“我像个废物一样,不会洗衣服,不会叠被子,从没自己削过水果,和朋友吃饭也不知怎么点菜。室友的嘲笑让我很压抑,可离开妈妈后我真的啥也不会。”
“不要替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的事情。如果我们帮助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体验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的机会。”
一个尽心尽力为孩子操持一切的妈妈,看似为孩子付出了100分的精力;
可也在不知不觉中剥夺了孩子的成长空间,生生折断了孩子飞翔的翅膀。
小晴是我的高中同学,她的成绩一直都很优异,可却在临近高考时选择了退学,这让大家惊诧不已。后来,大家才知道她表面的优秀、自律,不过是为了讨好妈妈的完美假象,实际上她早已抑郁症缠身。小晴的妈妈曾是学霸,因自身高考失利留下一辈子的遗憾,便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小晴身上。为了成功培养小晴,从初中开始,她就制定了一系列的“完美计划”,每天逼迫小晴去完成。每天必须喝一杯纯牛奶,不爱喝也得喝,因为对身体好;不许留长头发、穿漂亮裙子,这样会浪费时间学习;每天晚上都要额外做一张卷子,大声朗读半个小时英语…
在别人眼里,小晴的妈妈真是用心良苦,每天下班无论工作多累,都会辅导小晴学习,孩子不睡她不睡;第二天又起大早爬起来做早餐,和要给小晴带的营养午餐,一年365天从不间断,堪称做到了极致。可在小晴眼里,她只觉得痛苦不堪:“和妈妈一起就像住在一个事事都要做到满分的监狱里,她替我考虑了所有事,让我没一丝可以喘息的机会。”
处处为小晴安排得妥妥当当的妈妈,让小晴每天被黑暗笼罩,长期失眠睡不着的她,终于在高二那年患上了抑郁症。她一直隐忍着不说,直到在高三紧张的学习压力下,她终于崩溃了。高考前夕,她选择一个人离家出走,以此来逃避一切。后来,听说她也没有复读,而是去了另一个城市生活,以此来远离她的妈妈。那些不惜牺牲自己,替孩子规划好一切的妈妈,把孩子束缚在“牢笼”中,最终只能压垮孩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件事,以上三个妈妈,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她们生怕自己哪里做得不好,亏待了孩子,严格按照流程培养孩子;她们对孩子付出百分之百的精力,极尽可能的为孩子做好一切;她们对自己满怀信心,对孩子充满期待、一步一步地帮孩子规划好未来的路。可是,最后不仅是自己累的精疲力尽,孩子也觉得痛苦万分。曾听过这样一句话:“过高的期望和完美主义给孩子带来的精神压力,对个人健康,亲子关系的伤害远比好处多。”
当妈之后,我们总想把最好的给孩子,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我们越对自己要求严格,越容易情绪崩溃,反噬到孩子身上;我们越全心付出,一心为孩子着想,孩子越容易被折断翅膀,变得不会飞翔;我们越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孩子期望过高,孩子越容易压力过大而随时崩塌。很多时候,一个“完美”的妈妈不仅不会成就孩子,反而会毁掉一个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