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老北头连载】第一山 记忆中的老县委 文/马培荣 盱眙头条
【老北头连载】第一山 记忆中的老县委 文/马培荣 盱眙头条
精华
热点
21-09-28 22:15
62029
阅读
关注
无法磨灭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乡愁
第一山上思古今
记忆中的老县委
1948年,我人民解放军大举南下。这年7月,盱眙、嘉山、来安、六合四县合并,成立了“盱嘉来六”县委,县委设在黄岗(今淮河镇黄岗村)。淮南军区亦将解放军三十四旅100团1营改编为“盱嘉来六”支队,开始向盱眙的国民党反动武装发动全面进攻。国民党正规部队早已丢盔卸甲、逃往江南,盱城的国民党政府官员、反动地方武装也望风而逃。11月,成立了盱眙县工作委员会。12月13日,司令员兼政委胡坦率“盱嘉来六”支队从黄岗渡过淮河,和解放军主力部队一起,一举解放了盱眙县城。从此,盱城回到了人民的手中。
盱城解放后,盱眙县委和人民政府便从淮河北岸的黄岗迁址盱城:中共盱眙县委设在文庙的明伦堂(今第一山公园大门北侧,老年大学院内),盱眙县人民政府设在城北的社仓。(即老仓,今供电局院内)
(建国初设在文庙的县委大门和设在社仓的县政府圆门)
盱眙县委迁址文庙时,条件相当简陋,县委领导住在几间小房子里,每人一间,既是办公室,又是宿舍。晚上点着煤油灯加班,批阅文件,研究问题。县委机关的科室都在明伦堂办公,如县委办、组织部、宣传部、纪监委、机要室等。为了互不影响工作,就用芦柴把子扎成隔墙,再用泥巴把芦柴把子糊上泥平,上面再用石灰水简单地粉刷一下,就这样将明伦堂分成了10多个房间,每一间连20平方米都不到,这就是各个单位的办公室。在里面办公的有各位部长、科长、干事等,每间房子至少安排两个人,配两张桌子、两把椅子,有的房间要挤进去4、5个人。宣传部就在明伦堂前面的“进德斋”和“修业斋”两个厢房办公。由于刚刚解放,百废待兴,而且渡江战役在即,县里还要组织大量民兵支前,所以由县委书记王守基担任支前指挥部政委、县长邢炳森担任支前指挥部主任,组成担架队、转运队等支援前线。同时,县内的肃反工作任务也很重,1951年3月31日,在北头沿淮滩召开全县公审大会,处决反动伪县长郭济川、伪警察局长王亚民、铁杆汉奸城区区长赵子琴等,稳定了全县的社会治安形势。
1949年春旱秋涝,1950年干旱蝗灾,1951年大风洪涝,连续三年的特大自然灾害,给盱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困难。1953年7月,破坏分子与美蒋呼应,在城乡制造“毛人”、“水怪”的谣言,干扰治安,破坏生产,扰乱人民群众正常的生活。县委、县政府一边组织人民群众抗灾自救,又要发动群众声援抗美援朝,还要采取措施辟谣,打击坏人,平息风波,稳定群众情绪,搞好社会治安。县领导经常工作通宵、彻夜不眠,殚心积虑地为群众的生产生活着想,在明伦堂和文庙院内的房间的窗户里,经常是灯光彻夜通明。
就在这样艰苦的办公条件下,1956年在明伦堂里诞生了盱眙机关报——《盱眙日报》。1955年底,县委第二书记王积成根据县委的决定,安排宣传部的许永发负责筹建《盱眙日报》。当时从明伦堂间开的房间中“挤”了一间做报社筹备办公室,又调进张德勇、徐民谊两名同志,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所以只配了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三个人就只能轮流有一个人坐上椅子,另两个人站着。报社所有的办公设备就是一块钢板、一支铁笔、几筒蜡纸。收听新华社的新闻广播,就去县委宣传部借用他们的五管晶体管收音机;印报纸,就去县委办公室借用他们的手推式油印机。出去采访没有自行车,全部靠步行;要是下乡采访,还得背着挎包、带着日用品步行十几、几十里,吃饭就在乡里的小食堂。如果赶迟了,过了食堂开饭时间,连饭都吃不上,只得忍饿。回来后,又要收拆来信来稿,再在一起读稿、编稿,集体议稿、定稿,有的站、有的坐,围在一起处理事务。尽管很艰苦,但是三个人团结一心,尽力把报纸办好。后来他们又从外面找了两个破旧的木头凳子,修了一下,勉强能坐人,不至于一人坐两人站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盱眙报》于1956年2月11日正式编辑试刊出版。在县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报社先后又调进二人。同时,又协调县印刷厂,将《盱眙报》改为铅印。1956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诞生35周年,这天的《盱眙报》就由油印正式改为铅印。1957年8月,县委决定将盱眙报社迁到前街34号,与县有线广播站同一个院子。1957年又专门请刘少奇同志为《盱眙日报》题写报头,少奇同志不仅题写了报名,还专门给中共盱眙县委一份复信,信中这样写道:“盱眙县委同志们:来信收到。写了几张字送上。我的字写得不好,如果认为可以的话,请你们酌量选用;如果认为不好用,完全可以不用。敬礼!刘少奇,七月五日”。1958年7月1日建党37周年、建国9周年之际,也是《盱眙日报》出刊第533期,就是正式用少奇同志的题字作为报头字,并套红印刷的。
(刘少奇同志的回信和题写的《盱眙日报》报头字)
1958年3月,在原来后街马路的基础上,分别向南北延伸拓宽,修建了从社仓到大关的“淮河北路”(北段),将城河沿、后街、顺河街连成一线。并在社仓、陈家湖、胭脂河、粉巷一带辟地建设“盱眙县发电厂”。故县政府从社仓迁址大关(今第一山公园大门北侧,现旅游纪念品供应部旁)。县委大门朝西,县政府大门朝南,两个大门靠在一起,形成“丁”字形。至此,县委、县政府开始在一处办公。
1954年,在文庙大门前的牌坊广场新建了一栋内设1000个座位的“大礼堂”,为纪念革命先烈李桂五同志,取名“桂五礼堂”。原来召开大型的会议,都放在大成殿,空间小,中间又有好几根梁柱,很不方便,有了桂五礼堂以后,大型的会议都放在礼堂举行了。
县委、县政府机关迁至文庙后,便把胡家巷作为县直机关宿舍区,后来,又专门在胡家巷的上口新建了两栋大瓦房(俗称红瓦房),在胡家巷大井上面建筑了“县人民医院”。又将大成殿后面今第一山公园的部分房屋辟为县“第一招待所”,新建了两栋客房、一栋大饭厅,还有3个接待室和小会议室等。
1966年6月**开始后,盱眙的造反派形成对立的两派,一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委”;另一是“无产阶级革命派大联合委员会”,简称“联委”。两派造反派经常在桂五礼堂门前的台阶上进行辩论,在县委、县政府门前张贴大字报,对部分县领导同志进行揪斗。1968年3月,中国人民解放军6453部队到盱眙“支左”,成立了“生产指挥组”,下设农业科、工业科、商业科、文教科等,代行各相关科局的职能。下半年开始有近4000名南京和本县城镇的知青下放插队,又增设了“知青办公室”。县生产指挥组设在原县政府大院内,各科办分别在其中的上下两个院子的房间中办公。后全县转向“抓革命、促生产”,“复课闹革命”,成立了“盱眙县革命委员会”,群众的生产生活逐步走上正常,生产形势出现良好的局面。尤其是组织全县修筑了140多座中小型水库和东西两大灌区,为全县农业灌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县委从全县实际出发,一直以群众生产生活为重,长期坚持在破旧的文庙中办公,得到了群众的好评和上级的赞许,1972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刊发了新华社播发的“中共盱眙县委集中精力抓好生产,不盖办公大楼住旧房,与群众同甘共苦”的报道。
(上世纪70年代初的盱眙县委、县人民政府大门)
盱眙县委、县政府在老北头办公先后达28年之久,尽管房屋破旧、设施简陋,环境杂乱、条件很差,但历任领导和工作人员都乐于吃苦、甘于奉献,尽心尽职地为人民服务,在文庙、明伦堂,在大关、第一山,都留下了他们不可磨灭的足迹,也留下了许多难以忘怀的记忆。
1976年,在城南汪园旧址新建了一座3层的办公大楼,并将大门内的3排6栋瓦房进行修建。同年,盱眙县委、县政府同时迁至城东淮河东路37号(原汪家花园旧址,今盱城街道办事处位置)。在这里办公了30年时间。
2006年,盱眙县委、县政府同时迁至城东十里营,即今县委、县政府办公大楼。
(淮河东路的县直机关大门和今十里营县直机关大楼)
作者简介
马培荣,1952年出生,江苏盱眙人,高级经济师,高级程序员,IEM国际高级企业经管管理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专家,首批333工程培养对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曾任多家刊物编委,先后获得国家部委等科技奖励29项(次),发表论文160多篇,出版科技专著10多部。2012年退休后致力文学创作,他自称是“人不在诗坛中,名不在诗人之列”的业余作者,已出版诗集《诗意空间》(8部),长篇小说《都梁史演义》、以及《马培荣散文集》《盱眙书览》《穆店史话》《话说盱眙》《盱城老北头》《都梁稿汇》等,现为盱眙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主任,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顾问,盱眙县全民阅读促进会会长。
编辑制作:杜琴玉
查看全文
支持作者
给作者一点鼓励,您的鼓励是原创的动力!
更多
最新评论
3.00
5.00
8.00
10.00
20.00
30.00
50.00
100.00
200.00
其他金额
返回
打赏
最新
换一换
热评
更多
人气
更多
相关阅读
写评论...
取消
确定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22414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