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人教育没有纳入高考
导致公民在社会上难以做好自己
唐王紫苏
前几天,几个朋友茶会,我抛出一个话题:近些年我们国家开展了义务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常抓不懈,在小学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在中学开设了《法治与社会》课,可青少年心理疾患和自杀率却不见降低,公民违法现象——尤其是个别ganbu 违规违纪问题时常见诸新闻。
一位退休老教师讲:升学式教育应是教育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还有就是学科设置不合理的问题。一位从机关退休的思想者接过话题说:教育事业,事关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大事。长久以来,对于基础学科的设置:说话有语文,计算有数学,唱歌有音乐- - - 可“做人”这门大学问却至今没有专门的科目。我说:《品德》课不算吗?
老教师回应说:长久的应试教育,有哪个学校真正重视过《品德》教育。思想者抢过话题说:我以前见我家孙子总有做不完的作业,要么语文,要么数学,要么英语,有点空闲时间就赶紧玩玩手机,致于思想品德课,回到家里从来都没有提起过。有句至理哲言讲:“道德可以弥补智慧上的缺陷,但智慧永远弥补不了道德上的缺陷。”是啊,一个人只要思想道德过硬,昨年当老师,今年做行政管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为工作技能的培养对智力正常的人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短时间完全可以完成。可是做人的教育却需要从小抓起,而且持续一辈子。
思想者说:我们高考的科目的确需要改进,因为事关整个人生的做人教育似乎从来都只是说说而已,否则,怎么会被视为“豆芽科”,而不纳入高考呢?
“做人教育没有纳入高考?”“做人教育没有纳入高考?”这些天,这句话一直在我心里挥之不去!其实要想教育取得巨大进步和成功,必须首先对教育有深入系统的研究,有完美无缺的认识。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为了青少年能够健康成长,为了成年人能够自觉地做好自己,在中学阶段,就需要有一种专门教育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专门教材,引导他们加强文化素养的培育,提升思想素质,培育理想信念和人生信仰,从而让“我”精神独立,满怀信心。这种专门教材就是《人格修养学》,中学六年都要开设并连续教学,且纳入高考。
其实,我并不完全反对应试,只是我们“试”的目标不对。那必须试什么呢?试语文,试人格修养学,试数学。致于其他的都可以选修。现在不是流行靠资格证吗?其他科目都可以参加资格证考试,为工作和谋生做准备。一个人只要语文、人格修养和数学过关,在社会上立足永远是没有问题的。
有好些年了,我心中一直有一个学科设置构想:语文,人格修养学,数学,体育,自然科学,艺术。前三种科目尤其重要,可以解决孩子做人的问题;后三种解决孩子身体健康和工作的问题。对于人格修养学,这里做一个简单的阐述:小而言之,就是解决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的问题;大而言之就是解决人的思想信念问题,促进每个人建立自己的人生信仰。否则,信仰缺失永远是一大社会问题。教育难,做人难,难的就是教育人建立人生信仰的问题。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社会主义社会,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上万年的历史,可人格修养学至今都是一个空缺。可悲啊!
为什么可悲?因为人类对教育研究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投入不多,导致对教育认识不到位,不完美,从而出现现行教育学科设置不合理的实况,尤其是高考落下了做人的教育。这大概是人类教育滞后,从而导致成年人难以在社会上做好自己的深刻原因吧。思想主宰命运。思想创造人格精神,孕育人生理想,支配人生行动,从而主宰人生命运。人类教育,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如思想培养。为此,我想说:无论是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还是“做人”教育的专修课——人格修养学,早就应该进入高考了!

【附】【教育认知定律】
教育是立国之本,是强国之基。教育是人类灵魂修养的天堂,是思想净化圣水。人类教育,无论穷养还是富养,都不如思想培养。人生之树,只有先培育好思想红花,才可能收获到事业硕果。
教育的伟大作用在于让受教者认识、接受、传承真善美,批判、抵制假丑恶,使人认识自己,改变自己,做好自己,进而帮助一个民族认知自己,看清社会需求,掌控前进方向。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孩子生存和生活;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给人思想和信念,给人方向和方法,让人明白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世间最伟大的教育:就是用灵魂推动灵魂,用思想之光点燃生命之火!教育的最高境界在于使人觉悟;学习的最高境界在于自我觉悟。只有实现两个觉悟的融合与统一,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收益。
真正的师者能为学生:
开悟,明志,传道,指路。其中,悟,是思想上的觉悟;
志,是追求做一个怎样的人;道,是自然规律,是哲学和方法论;路,是创业和工作,甚至包括生活。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