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安兴
🌹“沔阳人”先云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不少人都有苦难的经历。我们湾里的先云,就有一段辛酸的往事。
🌹“天门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收了一年,狗子不吃锅巴粥”。这首民谣,是一个地方的生活真实写照。
🌹在命运的莫测中,他似乎与沔阳有着不解之缘。在他还是十五、六岁的时候,一个秋冬交换的季节,挑柴到罗汉寺去卖,被路过的不知哪个部队拉去到力夫,随行一路风尘仆仆到了沔阳。干完了活,扔下他们不管,又开拔了,不知去什么地方。
🌹一望无垠的江汉平原,家在何处?在陌生的世界,让他一脸茫然。鼻子底下是大路,他知道自己的家是黄陂长轩岭河东潘家湾,沿途走,沿途问。
🌹好在这个天气不冷不热,走着走着,渴了就在塘边流水沟里掬一捧水;饿了,就在路边地里扯几个苕,或扯几个萝卜,狼吞虎咽的饕餮一番。起早贪黑的赶路,晚上,就找个破庙或人家屋檐下孤一晚。好在老天保佑,没有什么伤风感冒,也是万幸。
🌹从来没有这样的长途跋涉,腿走不动了,好像不听使唤,太累了。强忍着疲惫,天黑了,走到一个茅草屋前,靠在柴草堆边呼噜呼噜打起鼾来。
🌹鼾声惊动了主人,出门一看,一位衣被蓝缕的小歪在柴堆上睡着了。他们不忍心看着这位小伙子在下了寒气的室外染病。便唤醒他进屋,烧了些热水,洗了个澡,临时搭个小床,铺上稻草,垫了一床旧卧单,拿出破被子,让他休息。这一夜,他睡得特别香。
🌹第二天清晨,太阳透过了小窗,照到他床前。一对和霭的夫妻,大约四十开外,端着热乎乎的的锅巴粥,笑容可掬来到了他面前:“娃子,肚子饿了吧?”,一句温馨的话语,让他热泪盈眶。接过碗,一口气的喝下去了。好久没尝到热汤热饭的味道,有点儿馋。两口子见状,又给他添了一碗,他也顾不上那些,三口两口下了喉咙。
🌹吃罢,两口简单询问了一下情况,他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们。初次见面,也不便深说。见他虽然沉默寡言,有几分腼腆,透过一双眼神,看得出来很灵光。便打开窗户说亮话:“娃儿,初到这里,人生地不熟,不要乱跑,人家一听不是本地口音,抓住了,送到很远的地方当苦力,结果很难说。这样吧,你就给我们做个干儿,在这儿歇下来吧。”
🌹话到这个份上,别无选择。他连忙跪在地上,磕了两个响头。从此以后,就是一家人了。这对夫妻俩也是穷苦人家,膝下无儿无女,靠种佃田维持生计。

🌹他的到来,给这个家庭添了一点生气,多了一个帮手,日子过得很苦,倒也其乐融融。他能够看事做事,还有窍,两口子也很喜欢,没有把他看外,视同己出。
🌹夜深人静,两口子见他睡着了,私下里商议:这娃子一天天的长大了,是否给他成个亲,在这里落地生根?他听到了,五味杂陈,辗转夜不能入眠。
🌹月是故乡明,思家的念头,在他的心中萌芽,疯狂增长。眼下,是如何报答这两位善良的夫妻收养之恩。家庭很穷,只有拼命干活,不增加额外的负担。就是这样,也只能糊口,手上没有分文进入,怎么才有点盘缠?他琢磨着,盘算着,有朝一日,回到朝思暮想的的自己家中。
🌹不仅仅语言沔阳化,手艺也沔阳县化。融入当地,渐渐被周围的人认可了。有了人脉,在秋收冬藏时节,去打些短工。帮人做房子,打家具,剽学了一些手艺。
🌹特别是沔阳一带,在农闲时节修塘筑堰,作坝取土打夯,可以说是沔阳的强项,让他大开眼界。他是一个有心的人,在沔阳三、四年,赶上这种场合,留心观察实验,把打夯叠层三三、四四技术要领学到了手。打的夯,用锥子都锥不进,灌不进水,如铁板一样。以后回家,做水利他成了权威人士,这是后话。
🌹“三棒鼓”是沔阳的非遗,是荒年在外谋生的凄美写照。在闲暇的时候,他跟着浸染了具有沔阳元素。还有当地的雕花工艺,三蒸飘香的庖厨,也带回家乡。在沔阳三、四年,没有白待。验证着“荒年饿不倒手艺人”这句老话,是随身携带的饭碗。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他积积攒攒了几个小钱,养母得了一场病,他辛辛苦苦的积蓄搭进去了。这倒也坦然,算是报恩,没有辜负自己的良知。

🌹这让两老口子很过意不去,三番五次把他的亲事摆在了桌面,他都以自己年龄还小,还没有尽孝婉言推辞。他只想早点回到自己的老家,与亲人团聚。
🌹一恍三、四年过去了,他心急火燎。但是,急也是急不来的。在这个期间,老夫妻意外的添了一个“秋葫芦”,大喜过望,请来湾里人,庆贺一番。他心里窃喜,自己当“引窝蛋”的角色已经结束。他很释然,不再担心两位恩人失去寄托。
🌹其实,老夫妻压在心中的悲伤,一直不愿向他吐露。在“秋葫芦”之前,有一对兄弟,十分可爱,长到了四、五岁,突然,不知什么病,在两天内夭折。他们在压抑自己的痛苦,通过做善事获得解脱。果然,苍天不负有心人,如愿以偿。
🌹机会来了,靠人去把握。在喜悦氛围的茶余饭后,他向二位恩人谈了自己的想法。离开这三、四年,不辞而别的离家,生死茫茫两不知,说罢潸然泪下。两老很善解人意说:“娃儿,树高千丈 ,落叶归根,回家去尽孝,免得上人操心。”他破涕为笑,千恩万谢,跪地连连磕头,感谢他们的应允。
🌹临行,给他准备了路上的干粮,配上一套三棒鼓,送了很久很远,叮嘱有空来这里看看,叙述家常,才挥泪告别。

🌹踏上了回家之旅。有了三棒鼓的行当,不用扒萝卜、红薯充饥了。一路顺利的过了沔阳地界,进入汉川、汉阳。归心似箭,餐风露宿,风尘仆仆的赶路,进入黄陂,干劲十足,脚步放得越来越快了。
🌹到了湾门前,不知是谁认出了他“先云回来了,先云回来!”声音迅速传到巷子里,一家人跑出了,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几年失联,竟然出现在面前。大家问这问那,他一口沔阳话回答。回到家中,父母仿佛喜从天降,长壮实了,成了男子汉。一家人皆大欢喜,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不完的话儿。
🌹回到了原点,进进出出,与湾里人谈笑风生。大家发现,这几年,他乡音变了,习惯变了,有着浓郁的沔阳色彩。一个雅号呼之欲出:“沔阳人”成了他的另一名字。
🌹一切回归正常,依旧种那点薄田,闲时砍点柴,挑去卖。换点买盐、买火柴、买肥皂的零花钱。
🌹谁知第二年青黄不接,遇上了春荒。在乱世,穷人家的“丁”,唯一出路,就是“吃兵饷”,赌一把,抱着一个侥幸,混出个人样来。
🌹湾里的人都知道,修武由潘正道介绍,在国民党58军里干事,而58军长刘行翼是盘龙城刘集人。在他的麾下,有不少黄陂子弟兵。大家在一起,好歹有个照应。
🌹有了这层关系,跟修武谈了自己的想法,请带一把。一个湾里,同行多了一个伙伴,二话不说。娘老子知道,上次担心受怕了几年,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坚决不让他去。便对修武说,日本人打来了,你能不能保证带他去,带他回?自己的性命都难打包票,修武摇摇头说:“生死由命,富贵在天。”听了这话,更不放心了,干脆把他锁在屋里,每天送三餐。
🌹到了出门的日子,他趁父母下畈里做活,下了房门,一口气赶到了区公所,吃过饭,随行到县里集中。穿上军装,各县新兵到汉口集合列编入序。
🌹接到上峰命令,不巧,到沔阳进行为期半月的新兵训练。一个熟悉的地方,开始实习射击、投弹,拼刺刀的科目。接受军纪、风纪考试。所有新兵过关,继续南行,到了湖南桃源,短暂休整,参加长沙、衡阳会战。

🌹“战者,生死之地,存亡之道”,浓烈的硝烟弥漫着湖南省会内外。中日两国实力不对的战斗,在这里比拼。一进入战场,中国军队以3万多人,对抗着日本11万精锐,顽强的阻击了43天。日本出动了飞机、大炮疯狂轰乱,没有重武器的中国军队坚守仗打得极其惨烈,成建制的营连阵亡。修武在这场战役中遭日本飞机轰炸,倒在血泊中。整个前沿阵地,一阵阵的腥风,到处闻到死尸的臭味。
🌹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在暮色苍茫的一条小河边,洗去了身上的泥,踉跄走到一个村庄,一片残垣断壁。一个破屋冒着袅袅炊烟,一个老汉煮了一锅南瓜。一看知道是中国兵,连忙让进屋,问明原委,让他赶快脱下军衣,扔进灶里,给了一套破衣换上。
🌹老人留他吃了一餐晚饭,住了一宿。拂晓,便带他出门,抄小路走到了安全地带,指明了去湖北的方向。他看到还在目送他,转身连连挥手。
🌹走出了小路,来到一个集镇。街上冷冷清清,在沿江码头上,看到有人在扛货,问是不是需要人,当对方说要找帮主入伙,交费提成,才有资格。怕惹麻烦,他只得悻悻地离开了。
🌹再往前走,看见一辆汽车陷在泥坑里,司机束手无策。看见有人过来,招手请他帮忙。两人在路上寻找半天,检来石头稻草铺上。车子一发动,泥沙飞溅,摆脱了泥坑。
🌹两人一交谈,听口音都是黄陂人,大喜过望。这位司机是黄陂横店杨严湾人,在杜聿明部下当汽车排长。这次奉令回家招一批赴缅甸远征军。他也介绍了自己,交流得很投缘。一路顺风带一脚,到了横店,相约如果愿意,到时联系。
🌹回到家中,对于意外归来的游子,检了一条性命回来,真可谓“欣喜若狂”,什么抱怨的话都没有。
🌹目睹战争的残酷,战场上的凄凉悲壮,想到亲人的日夜担心受怕,他觉得很惭愧。他领悟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怵目惊心,这场赌博的希望,实在太渺茫了。“老话说:“出得门多,遭得罪多”,“一生不出门,真是一个大福人”。在外许多臆想不到的事,谁能未卜先知?
🌹还是在家种田,孝敬父母颐养天年。在烽火连天的年年,对于普通农民来说,能够安身立命,也就满足了。
🌹沔阳这个地方,给他许多难忘的记忆。他很想有一天,踏上感恩之旅,以尽绵薄。沔阳在他生命的旅途中,有着第二故乡的情结。
🌹公元2021年8月21日(辛丑七月十四)
🌹于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桃花村曹家湾35号💊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