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之痛与盼
文 | 龚勇
搞了一辈子教育,回望教育,情何以堪。
废黜科举、兴办新学已历百年有余,虽国力衰微,但几经前人学习探索、艰苦践行,虽难敌欧美,也可圈可点。毋庸讳言,民国时期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教育曾培养了不少各级各类人才,包括精英,建国以来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的各项成就,都离不开这些老知识分子的无私奉献!教育是立国之基,人才是强国之本!
遗憾的是,那十年文化凋零、教育荒废,旧日风光不再,而期待通过拨乱反正、恢弘文化教育传统历程何其艰难!
“四无”(无书可读,无知可学,无文化、无文凭),曾是被耽搁一代的最大人生缺憾,知识经济时代的突然到来,又令他们措手不及。广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深感缺知少识、欠学无历的痛楚,只能在后代身上倾注书包翻身强烈诉求。面对计划生育政策造成的独生子女生态,更强化固化了这种教育奢望。而随着经济发展,人才市场重学历、求专业的高门槛趋向,又刺激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热潮不断攀升,并影响了教育目标和办学路径的偏移……教育忍辱负重、压力倍增。这一代家长,已不满足于有书可读有学能上的“精神温饱”,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公平享受优质教育资源,但实际难以为继,供需矛盾突出,为潜在的种种教育无序竞争埋下祸根,亮出红灯。
教育本应优先发展,增量提质,以适应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和百姓所求,但由于教育观念滞后、经费投入不足,客观上教育呈跛足短腿状态。“吃饭财政,教育经费确保重点安排都难,优先发展谈何容易。”政府部门常如是说。笔者身处江苏经济、教育大省,任多届省督学,有相当长时间曾主要忙于到苏中、苏北地区做教育经费落实到位、确保教师工资发放等督政工作。那段时间,鼓励捐资助教助学、设立重点学校保重、准搞民办教育补充、校外培训市场也热火起来……。另一方面,城市建设发展则一度依靠土地经营政策,政府不仅常用有限优质教育资源来拉动地块开发,还让接盘开发商承担中小学校无偿配套。开发商哪会吃亏,统统打入成本摊到百姓头上,教育实际成了民办,此举转嫁矛盾又炒高房价,后患无穷!历史审视,经济起步发展时期,教育没能真正放上重要战略位置并确保优先发展,且一度身处“失衡”、“失重”状态,教训至深!
全社会仰望教育,但对教育的认识偏颇又缺乏引导。教育是普惠型大众菜,绝非是满汉全席宫廷宴;读书是进步的阶梯,难求黄金屋、美如玉。有不少家长的教育(培养)目标定位偏离实际,盲目追求升学率、高学历,从幼儿入学开始便一心想上老校、名校,而对孩子则不考虑智力、学习能力差异,逼着孩子上分数、出成绩。为了竞争,还一味给孩子加餐进补,无异于揠苗助长,弊多利少。人的饮食习惯、经济能力、品味追求等有差异,都懂得要量力而行、各取所需;孩子的胃口有大小,兴趣有不同、消化吸收能力各别,还有诸多非智力因素干扰影响,不考虑个体差异,一味赶鸭子上架,不是有违常识吗?总之,对教育及孩子的学习期盼都应实事求是,要求过高,适得其反。片面追求升学率,千军万马独木桥的状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应试教育摧残人才、制造失败者,亟需降噪降温!
教育需要考核,亦需竞争,但必须绝对公正公平!痛心的是,随着市场经济发育进程,教育也受到了特权侵袭、权钱腐蚀,一些权贵本人把教育当成了塑身包装的外衣、子女出国镀金的跳板,教育绿地神圣不再。而完全处于劣势的普通百姓,被逼采用偷跑抢跑等违规动作,拼个输赢求得书包翻身。风气不正,百姓不宁。
无需回避,教育本身也问题难免。“考考考,教师手中的法宝;分分分,学生身上的命根”,这本是教学评价过程存在的不良倾向,但一与升学高考挂钩,再经市场化一炒作,变成教育应试风,社会由无数家庭组成,家长诉求日盛便成社会思潮。市场经济不问社资性质、也不管教育规律,利益驱动,“应试教育”经济便应运而生。家长学生劳命伤财不堪负担,教育本质功能也受到严重损害,这正是中国国情背景下教育市场化酿出的苦果!
教育必须深化改革。眼下教育渐成热门话题、甚至众矢之的。一些改革举措出台后,围绕“双减”、教育监管等一系列问题议论纷纷,可见教育事关民生国计,含糊不得。“都是教育不公惹的祸”,有人愤愤然,此话没错。但撇开反腐倡廉话题不谈,时至今日,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完成中学学业大都不成问题,努力一下拿张大学文凭也非难事,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已有基本保障,从这点说教育不公有违事实。至于考好考坏、升什么学等,因存在客观差异性,既是竞争,出现落差本属正常,都要学校教育来担责,不合常理。那么今日教育有何症结、问题何在?有。在教育管理方方面面,如规范办学、教师专业成长、职业操守等存在的一些局部、非主流问题,其实各行各业都有,通过加强管理,逐步规范不难解决。至于涉及到教育体制、办学方向、培养目标、考核规范等一些需深化改革的课题,也应由教育部门去研究探讨解决,局外人评头论足、说东道西于事无补。牵牛要牵牛鼻子,病急切莫乱投医,当前,关键是要解决困扰教育的一些棘手问题,首先要为教育减负!要从国家层面顶层设计、政策导向入手,真正为教育正本清源,保驾护航,让教育最终能自强自立起来,切实担负起国家社稷千秋大任!
为此建议:
1、真正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始终确保教育地位,落实教育经费,努力把教育打造成神圣的人才工程基地。要深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的社会公益性与人才培养上国家、家庭的双重功能关系,像国外多数国家那样,要强化国家责任机制。
2、学习国外先进经验,创建优良的大国教育体系。要加强教育分流研究,建立起人才多元培养机制,特别要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及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要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全面提高蓝领社会地位及经济待遇。
3、进一步推进教育改革。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办学体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内容与途径及科学考核机制等,克服应试教育带来的种种弊端。引导家长及社会进一步确立科学质量观、人才观,努力培养合格的社会有用之才。
4、坚决铲除教育特权,严惩腐败,清理假学历、假文凭等积弊,维护教育公正公平。以法规形式杜绝传媒对中高考分数、排名、状元秀等各种商业炒作行为,除科举历史沉疴,兴时代考核新风。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端正教育教学思想、纯洁学术研究风气。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流动机制,让教师进得来出得去流得转;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弘扬师德,表彰先进,对有违职业操守的不良行为能及时制止并予以惩戒。
2021.9.10于灯下
【薛老师说】
我1989年成为无锡市教育局语文中心组成员,长期得到龚勇先生的指导。
龚勇先生也是我的笔友,写了文稿经常发给我学习。我觉得写得很好。现选取部分,与大家分享。

【作者简介】
龚勇,曾任无锡市教委副主任、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常委及文教卫体委副主任、市民进副主委、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