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的一首名作,文情并茂,最后7字更是曲尽其妙
古代最早的诗歌都是源自于劳动和生活,一般采用俚语,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可以配乐演唱。比如诗经和汉乐府的诗歌,都是如此。唐代也有很多民歌,后来被诗人们搜集、改编,并进行再创作,就涌现出很多非常清新美好、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品,比如竹枝词、杨柳枝词等等。下面介绍刘禹锡的一首名作,文情并茂,最后7字更是曲尽其妙。

杨柳枝词唐代:刘禹锡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

诗人首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春江送别图,江湾的一处岸边遍布着杨柳,它们万缕千条、临风拂水,又迤逦展开。一个“清”字,不仅点明季节,而且为画面添上了许多春色和风光。作者不写江边其它花树而独写杨柳,则又为下文的别情作张本。

在江岸上、杨柳边,还有一座板桥。当然这只是一座极其普通的木桥,不是什么“朱桥”、“赤阑桥”之类。男主人公曾经与自己心爱的姑娘在此分别,于是,这座毫不起眼的板桥也和美丽的春江、袅娜的垂柳,同样在他心中保留着永远新鲜的记忆。一个“旧”字,不但传达出板桥的历史悠久,而且还暗寓风景不殊、人事已非的感慨。眼前场景将男子带入对过往的回忆,读者也可以进行更深入的遐想。

杨柳岸、兰舟催发,一对情侣相随步过板桥,他们相互依偎着,虽然执手无语,却依依惜别。如今男子重访旧地,弹指一挥,已过了二十年。春江、垂柳和板桥,依然如旧,而那位在男主人公心中驻留永久的佳人呢?男子似乎没有对方的任何消息,所以才感慨地说出最后一句,恨无消息到今朝。这个“恨”字,下得沉重,也含义丰富,可能是他恨自己当初轻别,也可能是恨美人的无情或薄命;或许还是恨音信隔绝,关山迢递,而根本原因就在于直到今朝还毫无消息。晏殊曾有名句,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也表达了相同的意境。所以到头来,心中的所有惆怅和担忧都开始淡化,最后爱不成、唯留恨!

其实白居易之前就写过一首《板桥路》:梁苑城西二十里,一渠春水柳千条。若为此路今重过,十五年前旧板桥。曾共玉颜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刘禹锡将乐天的诗句删繁就简,不仅让语言更加凝练,而且也突出了依依之情,颇具匠心,令人赞不绝口!

纵览刘禹锡的这首诗,婉曲回环,又曲尽其妙。作者感旧怀人,采用倒叙手法,其章法是由今及昔,前三句写昔,末句结今,更是曲尽其妙。开篇写景,次句点明时间和地点,后两句才道出事情的原委,而怀旧之情欲说还休,极尽含蓄之妙。作者抒写对于曾经在生活中出现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美好回忆和留恋之情,感情真挚、语言流利,而且一气呵成。这首诗因情敷彩、融景入情,可谓文情并茂、妙造自然的上乘之作,不愧被明代杨慎等人誉为神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