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微信名,丹桂飘香,实名姚学俊,上海人。上世纪九十年代接触绘画,曾为报刊设计画案;多幅画被兰州群艺馆收藏;并于2000年携画从上海赴京参加中央台录制节目和接受采访。2003接触手工拼布艺术品创作,多次获得好成绩。同时,重拾诗歌创作本行,一路走来至今。
秋的大戏
文/丹桂飘香
站在高处
秋的底气十足
唱一出大戏
熟透的剧情
在眼前摇晃
蛐蛐、蝈蝈
金蛉子、纺织娘
坐满了沟坎
抚着弦子等待开场
气沉原野
五谷丰登的调门
调好了
秋,唱在她心中
是江南的雅韵
川北的花腔
枫叶 稻谷
蔬果 桂花
多姿多彩的唱词簇拥着
在她的曲谱里亮相
我是秋的配角
采摘、收割、包装……
醉了城市,美了家乡
金秋大戏
在天地间回响
【今音评论】
找到对应的支撑力量
这首《秋的大戏》在阅读感觉上有第三段第一行的“气沉”两个字值得深思。比如思第一段第二行的“底气”的结构与摆位形式,以及涵盖字意的深邃是突出人物个指的方向。当诗歌人物在知道和掌握自己的方向的时候,所需要能够支撑前行的是“底气”。诗歌语言由普通呈现出深邃,一个是靠人物自身的认识,第二是作者在结构时候对诗歌宏观上的把握。
比如把握“秋的大戏”的实质内容,以及所涵盖的方方面面。诗歌六段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人物的六个视角的变化。诗歌创作从每一个字的单位着手,去衡量人物所处的环境、所受到的感染和受到的启发等,是随着这首诗歌的结构逐步展开,也在逐步挖掘和体验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但人物有一个参照物,是第五段第一行尾的双音节“配角”。
认识这个定位,而能够觉察到人物的谦卑是在“熟透的剧情”面前,并且与它们一起相处的时候的原则,那就是“配角”。用灵活的手法把诗歌语言作随时串联出来的效果,前提是为人物所用,这个用法得当,能够为“气沉原野”带来无穷尽的遐想和智慧。从灵动的文字中也能够获得生命动力的说法,是说明了文字的力量,有着无比强大的作用。
然而,生命就在任何文字的润色中被浸润,或逊色或出彩。然而,这首诗歌的出彩,是人物的思想境界又突破了一个层次,这就是诗歌第一段第一行的切入语“站在高处”。当用物质手段来呵护生命的过程中,出现了天花板以后,这时候就要考虑如何在精神作用上,选择某种形式来进行轮换的思维与做法,不妨以这首诗歌为例,也可以从中得出举一反三的经验和做法。那就是诗歌所倡导的目标,被安置在了第三段第三行的“调好了”。
评论作者简介:今音,王荣根,中华知青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曾获《上海文学》短篇小说奖赛二等奖,全国知青文学奖赛长篇小说一等奖。出版长篇小说15部,评论25部,中短篇小说、诗选各1部,合集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