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赣粤湘三省共享的明珠
文║刘爱英
仲秋的赣南,树叶已从夏天的青翠,换作时令的五彩斑斓。远望群山,那艳红、深黄、浅灰、淡墨等构成一幅天然油画!
近日,我和大妹妹专程赴江西赣州市崇义县上堡梯田观光。旅行客车在蜿蜒曲折的公路上奔驰,山越来越高大巍峨,大地也更加安静。 我迫不及待地走下车极目而望,但见梯田顺着山势层层延伸,周围被巍峨的高山环抱其中,一栋栋农舍点缀其中,尤如桃源胜境,处处透露着一股宁静悠然的气息。
“哇噻,你们看,这里的梯田太漂亮啦!”突然一名中年妇女大声在车里叫起来,唤醒了车里的游客。大家纷纷向窗外望去,一排排梯田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导游说:“好看的在后头呢!”
果真,一群从南昌而来的游客,在梯田观光台上兴奋的邀请同伴:“快来!快来!这里的景色太美了!”
妹妹也在一旁大声叫道:“哎呀,太好看了!”我附和道:“第一次见大片、大片的梯田。我们家乡的梯田东一块,西一块,不成规模。”我一边说,一边忍不住“啪、啪、啪”举起手机拍照。
走进梯田,仿佛走进了一幅色彩强烈的画卷中,蓝天白云金浪翻,各种色彩和谐地融合,层层梯田优美的线条勾勒出唯美梦幻的田园景观,令人赏心悦目。秋风吹过,蓝天白云下稻浪滚滚,田间地头里稻香芬芳。
田野里几只可爱的鸭子,一会儿扭扭屁股,一会儿拍拍翅膀,好像在欢迎我们这些远方的游客。
上堡梯田位于江西、广东、湖南三省交汇的大山深处,总面积近五万亩,与广西龙胜梯田、云南元阳梯田并列为中国三大梯田奇观,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
上堡梯田始于南宋,八百多年前,客家人的先祖们从中原一路南下,扎根于此。当时,这里并无一块田地,勤劳的客家人历经数百年时间,硬是在大山之间开劈出层层梯田,它见证了客家先民的勤劳和智慧,是客家农耕文明的一道奇观。景区主要景点有花田瞭望角、大排子、木梓排、山沟子、八卦田等梯田自然风光。
金秋九月,稻子结满金灿灿的果实,果实压弯了稻穗的腰,田埂上长满了绿郁郁的青草。绿郁郁的田埂,把一块块、一排排、一垅垅的稻田隔开,层次非常分明。
远远望去,在众多梯田里,有一块梯田格外引人注目,梯田里有两个红色的大字——“上堡”,犹如落在赣粤湘三省共享的明珠。
关于上堡梯田,当地民间有个美丽的传说:不知何年何月,有天傍晚有疯癫两个客人路过南安府西北的一个茅棚野店。店里有一个妇人专给过往客人提供喝水、吃饭、住宿之便。这两个疯癫客,先喝了一百碗茶,将碗迭在一起。又吃了一百碗饭,也将碗迭在一起。再回看那妇人,妇人不嫌他俩喝多了吃多了,还是笑嘻嘻的。疯癫客很感激,问店妇:“这个地方叫什么?”店妇长叹说:“叫上堡,是石山荒岭无田无土的穷地方。”疯客把茶碗、饭碗拢在一起,捂着肚子说:“不妨,一层山一层田,吃得上堡人成神仙。”店妇知道这两人有些来历,忙又说:“光有山有田没有水也活不了命呀!”那个癫客试探着问:“要有一碗酒糟就好了。”店妇果然端出一碗满满的甜酒糟来。癫客提起水壶就往酒糟上筛,一边筛一边念:“上堡、上堡,高山岽上水森森。”第二天店妇请疯癫客起来,两客人却不见了踪影。
如今,当地政府为了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采取了1+4社会化模式,成立了崇义章江源旅游投资公司,深入挖掘800多年的客家梯田文化耕作史,对梯田进行全面复耕,恢复客家传统耕作方式,并对景区内6个自然村落的房屋进行修葺,保持客家传统民居风貌,扎实推进客家文化、梯田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面积达5万亩的上堡梯田保持原真面貌,四季如画。
政府一系列措施,让原来一斤稻米每斤5元,现在提升到每斤20元以上,品质最好的达到每斤68元。上堡已成为“吃、住、行、游、购、娱”夜间经济消费区和网红打卡胜地。
现在村民改变了祖祖辈辈生活模式,他们把土地租出去,自己去打工或做生意,有了多份收入,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们盖起了小洋楼,过上了称心如意的日子。
夜色慢慢降临,我坐在大巴车上,只见远处的大山深处,不时冒出一股股雾气。导游为了缓解大家一天旅游的疲劳,带头唱起了歌曲:“带走一盏渔火,让它温暖我的双眼。留下一段真情,让它停泊在枫桥边……”
【图片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刘爱英,女,1963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文化,江西南康人。南康作家协会会员,现已退休。退休前在单位从事几十年公文、新闻写作。希望通过写作丰富退休生活,提升生活品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