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幸浮生襁褓里
(七排六韵)
文/归农
雄鸡唱晓东方嵬,中国人民站起来。
褴褛图强穷处起,痴心逐梦困中开。
山重水复从头越,险阻峰环挽手推。
大道通衢欢足履,轻舟驾瀚树帆桅。
一笺素帛虹霓绘,七二华年锦绣裁。
我幸浮生襁褓里,风风雨雨母怀偎。
重要重大时刻的诗歌,肯定是很多很多。如何在众多的诗词歌赋中。写出一些新意,是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在国庆72周前,本想写一首七律,可写着写着,发现表达不了所要表达的意思,因此就成了六韵的七排。见上文。
写这首诗时,有进行一次小尝试的想法。观全诗轨迹,主要是循着历史发展的纵向进行,虽直叙较少,但总体上把建国以来的情况,通过多个比喻句作概貌式的交待。整体上看,句平语俗,并没有多少特别之处。只是在经过系列铺垫之后的结句,即“我幸浮生襁褓里,风风雨雨母怀偎”,值得一提。自认为感情浓烈而且真挚,使整首诗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特别是在当前疫情围城的情况下,那种处在被保护之中的感受尤其深刻。而且恰在斯时,又适逢孟晚舟获释回国信息等,诸因素联想在一起,被保护在襁褓中的安全感便更直接,更值得庆幸。而与祖国母亲风雨相依的那种感情也便更加浓烈,于是用最直白的“我幸”表达了出来。
先说首联,尤其是“中国人民站起来”这句,平仄自是没问题。但这句话是重大历史标签,是一个响彻天际的宣言和口号。嵌入诗中,难免给人一种十分突兀和生硬的感觉。且在诗中,完全可以找到其他语言来替代,但还是执意的把它留下了。因此,我也打趣地称之为“老干体”,其实,这也是我说的尝试之一。
近期宅家无聊时,便读了全唐诗。充分感受到李白那种天马行空,杜甫那种鬼斧神工,以及众多诗作大匠们,接山连海,逢天合地的创作技能。谋篇布局,启承转合,或广袤深邃,或丰满细腻,那都是信手拈来。能从其中撷取一丝,都是莫大收获。即使是学不到,但知道有那么多的方式方法,对于我们来说也是有启迪的。
回到拙诗。为了承接那句大经典大白话。便用“褴褛图强穷处起,痴心逐梦困中开”来状建国初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局面。在时序和意境上大致是能接下来的。句中的“穷”字,不仅仅是指贫穷,还含有“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思在其中。
至于后面的几联,也是循历史的纵轴线写下去的。包括攻坚克难,团结奋进,改革开放,政通人和以及沧海桑田,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变化。虽然没直接叙述,但几联比喻句,还是表达了那几方面的意思。其中第四联,原稿是“大道舒民抛旧帽,轻舟搏浪竖新桅”,“旧帽”与“旧貌”谐音,整联看可能更直接些。后改为现在的样子,也不知孰优孰劣。第五联原稿为“一张白纸霓虹绘,七二春秋锦绣裁”,觉得“白纸”对“春秋”不是很稳,所以又改了。
其实。其他问题也还多多。可以修改提升的地方也很多。比如第一句“东方嵬”,直接改为“东方白”(平起不押韵)的话,读起来会更上口。还有句式问题,变化也少了些,有些呆板滞口。另外也有“平仄”等问题。比如“襁褓”那一句,其实是三仄尾。本来想改如“强堡”或“墙堡”,意思同样有,但内涵就差多了,想想还是作为特殊语句留下来。“襁褓”多好啊,有了我们伟大的祖国,尽管自已已经是一个老人了,但还是愿意像襁褓中的孩子一样得到裹护,并与之风风雨雨共依偎。如此才是我之幸,也是大家之幸,不是吗?
学诗三年,始知诗词之长路亦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今天的我们来说,完成诗词的外在形态,包括平仄、押韵以及文字的堆砌等,不算是什么大问题。因有多种检测软件,有问题也很容易发现和解决。但写诗最难的还是内在的东西,你要表达什么?你要怎样去表达。仅会平铺直叙显然是不够的,比、兴、状、描,五观六识全开,多种修辞手段并用,写的诗,也才能灵动而有味,不至于干巴巴的空喊着什么。诗言情,言志,状貌,咏物,都不能失于一个“真”字,而“真”并不是拷贝客观事物的原状,而是升华之后的真和意。
真心、真情、真意,还要有温度,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多一个新意,写人所未写之诗,状人所未及之貌,达人所未达之境。那怕只是从角度、意境、形式等某一方面,有所意动,有所追求,有所体现等,都是善莫大焉。而这些都要靠不断的学习、摸索。我们无须朝着顶峰走去,只在山脚下留出一片韵园芳角,亦仿佛在襁褓般呵护下,向着阳光,自由自在,自娱自乐,甚至孤芳自赏,都可以说,写出自己的诗了。
宅家絮絮叨叨,有噪大家之耳矣。
2021.9.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