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一哥
《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只有短短84个字,奏唱只需46秒,但是,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每当听到她那激昂奔放的旋律、铿锵有力的歌词我就感到精神振奋,就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我就会想起她的作者——田汉和聂耳。
田汉1898年出生,湖南长沙人。是“五四”以来中国文艺界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忠勇无畏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一生创作出100多部剧作,2000多首歌词、诗词。

1934年冬,田汉应上海电通影业公司约请,开始创作一部以长城抗战为主题的文学剧本。据此,该公司准备拍摄一部名字叫《风云儿女》的电影,请田汉把电影故事情节写得更详细一些。
1935年2月19日夜里,田汉正在写作过程中,特务闯到家里来抓捕,疯狂敲门喊叫,家人着急地告诉田汉“他们来抓你了”,田汉却坦然自若,沉稳不惊,说,我还没写完呢,等我写完,只需十分钟。
田汉被捕后,电影公司来取稿件,看到文稿后边写了一首诗,就准备把这首诗的最后两节当成电影主题歌。聂耳得知此事,便申请为之谱曲,拿到歌词以后,很快完成任务。
1935年5月24日,电影《风云儿女》在上海黄埔剧场首映,《义勇军进行曲》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很快被灌制成唱片,传遍上海。
后来,伴着抗日救亡热潮和抗日战争硝烟,这首歌成为民族救亡的号角,响彻祖国各地。“一二九运动”,北平大学学生唱着这首歌举行抗日救国请愿游行;1937年淞沪会战,国军八百壮士唱着这首歌,在日军重重包围下英勇作战;同年7月,沈钧儒等“七君子”被释放,同前来迎接的数百名群众同唱这首歌。这首歌冲破国界,世界著名歌手保罗.罗伯逊在纽约演唱。这首歌被选入世界反法西斯盟军凯旋战歌之一。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正式制定之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文革”开始以后,江青一伙抓住田汉编写的京剧《谢瑶环》中有“为民请命”、“载舟覆舟”等词句,上纲为“反党反社会主义”大毒草,在全国各大报刊点名批判,诬蔑田汉为文艺黑线的“代表人物”,还给他扣上了“叛徒”的帽子,予以批斗、游街、关押。1966年12月,田汉被捕入狱。1968年12月10日,田汉含冤惨死于狱中。

(“文革“中田汉被批斗)
从那以后,国歌只奏乐曲,不唱歌词,出现了一个国歌歌词空缺的特别现象。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新的国歌歌词:“前进!各民族英雄的人民……”新歌词一直流传不开。
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了恢复《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撤销本届人大第一次会议1978年3月5日通过的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定。
2017年9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2004年3月14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正式写入宪法。
(田汉与戏剧)
田汉去世11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田汉的冤案得到彻底平反昭雪,1979年4月25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与会者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人士、各界群众代表1000多人。会议由廖承志主持,茅盾致悼词,对他一生的事业和贡献作了高度的评价:“五四”以来中国文艺界的一位杰出的戏剧家,忠勇无畏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我国革命戏剧运动的奠基人和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是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的组织者和领导人。
田汉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了。
在云南昆明西山太华寺与三清阁之间的山坡,松柏森森,绿树成荫,在这里,长眠着人民音乐家、国歌的曲作者聂耳。他的墓地呈琴状,主体为琴盘,墓穴琴颈,7个花台,象征7个音阶;24级石材台阶,表示他终年24岁。琴盘顶部,7块晶莹的墨石上,横书“人民音乐家聂耳墓”。
聂耳原墓简单朴素,有徐嘉瑞撰写碑文。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培修时,由郭沫若重撰碑文。
聂耳1912年2月15日生于昆明甬道街一家医药店的楼上,那楼前至今还立着一块“聂耳故里碑”。

聂耳原名聂守信,母亲是傣族,聂耳4岁时父亲病逝,全家靠母亲挂牌行医生活。母亲经常为孩子们唱滇戏、花灯曲牌,受其影响,聂耳十分喜欢民间音乐,并学会吹笛子,拉二胡,弹三弦、月琴。
1927年聂耳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加入了共青团,积极参加宣传进步思想的演出,由于叛徒告密,当局下令逮捕,为躲避搜捕,不得不离开昆明,远去上海。
1930年,聂耳在上海一家小商号当店员,后来考进“明月歌舞剧社”担任提琴手,开始作曲,钻研民族音乐。
1933年经田汉介绍加入共产党,积极参加左翼文艺活动,提出“为大众呐喊”的主张。

(聂耳)
1934年为田汉歌剧《扬子江的暴风雨》创作《码头工人歌》、《前辈歌》;为电影《大路》谱写主题歌《大路歌》和插曲《开路先锋》;为电影《新女性》谱写主题歌《新的女性》;为电影《桃李劫》谱写主题歌曲《毕业歌》……创作了《卖报歌》《铁蹄下的歌女》等歌曲和《翠湖春晓》等乐曲共计30多首,喊出了劳苦大众的心声。
1935年,聂耳申请为电影《风云儿女》主题歌谱曲,拿到歌词以后,十分激动,马上进入创作过程,就在这时,党组织得到国民党政府准备逮捕聂耳的消息,为保护聂耳的安全,党组织安排他去日本学习,暂避风头。聂耳在谱曲时,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人民的无比忠诚,对敌人的满腔义愤,全部倾注到每一个音符当中,很快便完成了创作。
1935年7月17日在神奈川藤泽市鹄沼海滨游泳,不幸溺水逝世,年仅24岁。

(聂耳拉小提琴)
日本人民为纪念聂耳,表达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情谊,1954年11月1日,在藤泽市鹄沼海岸聂耳遇难的附近,建立了聂耳纪念碑;1963年重建“耳”字形的花岗石纪念碑,郭沫若书题“聂耳终焉之地”六个大字,日本戏剧家秋田雨雀撰写介绍聂耳生平的碑文。根据两国人民的友好愿望,聂耳的生、殁之地,昆明─藤泽于1982年结成友好城市。
1935年田汉、聂耳用音乐唤起国人斗志,从那时起,《义勇军进行曲》激昂的旋律便深深地埋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历经风雨沧桑,《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第一次奏响,至今,已经72年。72年来,她激荡神州大地,响彻五大洲四大洋,成为中国人民力量的源泉,每一次奏响,都澎湃着每个中华儿女的热血, “闻其声者,莫不油然而兴爱国之思,庄严而宏志士之气,毅然而同趣于共同之鹄的。”“聂耳呼,巍巍然,其与国族并寿,而永垂不朽呼!”(郭沫若为聂耳所撰碑文墓志铭)
(2021年9月27日)
(本文资料来源:中央电视台“国家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由来》;郭超《国歌历程》;《人民日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党史博览》;中共长沙县委县政府政务微信平台等)(图片选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