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喂蚕
段广亭(甘肃)

春蚕到死丝方尽,这句名言精华,概括了春蚕的一生,也钩起我童年对老妈喂蚕姑娘的回忆。
童年时代记的老妈年年春天都要喂养蚕姑娘,用它做的蚕丝换买煤油,食盐和少量布匹。当时并不知道为什么把这种小虫子叫蚕姑娘,后来慢慢琢磨也许它的自身价值才有其美名吧!喂养蚕很复杂也特别细致,老妈每年喂养时是不允许我们小孩子去瞧瞧,说是小孩子毛毛燥燥会惊吓蚕姑娘,它胆小会被吓死的。我小时受父母宠惯,老妈每年春天喂养蚕姑娘还能搅活着看一看过程,模糊地有些记忆。有一年用脚踩死了很多蚕姑娘,招了老妈一顿打,以后再没有机会看到蚕的全部生息过程。老妈七十年代年年到四月都要喂蚕,她等到院子的桑树露出叶蕾之后,就从箱子里取出一片小纸片,上面粘满密密麻麻比菜子粒还小的虫卵,叫蚕子。之后,把这片纸放在箩筐里,在把萝筐放在热炕上,上面捂严要保温。几天后这些蚕子虫卵便生出细小细小的小黑虫。这时候桑树叶子舒展的有大拇指甲大小,极其鲜嫩,老妈每天劳动之余就采回桑叶放在箩筐里让这些小虫子自食。
一天一天过去,这些细小的黑虫虫便生长的圆胖起来,也由黑变青变白,成了蚕姑娘。圆胖的蚕虫也好看了许多。老妈天天采桑叶喂它,每天下午还要清理这些东西拉出的小黑粒粪便。随着蚕姑娘的天天肥大,吃食也多了。老妈采回桑叶放进箩筐里,就能听见几百条蚕虫食叶的沙沙声,每天这些小肥家伙要吃几斤桑叶。印象中老妈说蚕姑娘吃的越多越肥大,以后就能吐很多丝。就这样,老妈去给蚕虫喂食,清便时都要洗净手才去做,还要天天挑选一些死掉的蚕虫,分拣蚕虫肥大的瘦小的分类喂食,很麻烦。
一月后又的给长成肥圆胖壮的蚕姑娘搭小支架,让它们自己爬上去舒展开来觅食,这些一寸长的白青色肥圆成虫便在搭的支架上爬行吃食,慢慢便自行吐丝作茧。这时很有趣,这些蚕姑娘个个在支架上从口里吐丝缠绕,把自己慢慢包裹其中,吐丝做的茧球就象干枣一般大小。蚕丝茧壳如白色小果一样粘在支架上。吐丝做茧的蚕便自己把自己裹在茧壳里,到吐完丝自己也死在茧壳里。有一部分少数的蚕姑娘躯体瘦长,老妈把它分拣另喂,说是公蚕,到一定时间便虫子变成小蛹蛾,生出羽翅闪闪飘飘,在早已布放好的纸片或布片上自行产卵,之后自灭。这些卵凉干后便成为来年育殖时的种子。等到所有的蚕姑娘吐丝自缚作茧完成后,就用筛子把茧球全部收起来凉晒,冲洗。然后就从茧球一端抽丝,一圈一圈一层一层抽完丝,把蚕丝再用清净水烧煮一遍凉干,蚕丝就可用线杆(一种拧绳小手工具)拧合丝线去卖了。那时的供销合作社土产门市丝线也收购,丝茧也收购,毎斤五六毛钱,每家喂养蚕也能卖丝得八九元钱,好收入,可解决点灯煤油和家里食用盐等开支。也就是这种小虫到成虫,成虫吐丝化蛹给当时每个农家带来财源。象老妈一样精心喂养蚕姑娘的,那时在农村几乎家家主妇都在春天喂养。真是春蚕奉献财富舍一生,农家求财含辛茹苦数十天。而关于春蚕的喂养全部技术过程,我童年的记忆就如此,想来有趣,说来欠细!

现在,再难见到喂养蚕姑娘的了,它成了一个时代的回忆。不过,春蚕精神企望能够唤回来,因为春蚕到死丝方尽,焟炬成灰泪始干的名言不能消失!



作者简介:段广亭,甘肃省镇原县人,曾为乡干部,后在杂志社为记者,记者站供职多年,先后在中央和省市级报刊发表各类文章近万篇。文章朴实无华,接近地气,很受读者品味。《祁连文学》特约作家,《定远文学》编委,特约作家,现因病蜗居在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