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趣
文/李红
秋天的趣事太多了!
小宝最近的趣事:学会了五婶的吆喝“热花生、热豆子、刚出锅的热棒子”。
五婶把秋收提前了些,没等玉米、豆子、花生成为种子,就摘收了,煮熟了让人们尝个新鲜,同时卖个好价钱。放学的点我问小宝,吃吗。他答,买个棒子吃吧。有人问五婶,每天收入百儿八十的吧,她笑一下。又问,净收还是毛着。她又笑笑。你没有手机,钱去哪儿了。她说,媳妇收着呢。你给媳妇打工吗,她答,媳妇给她打工。大伙乐了。现在变着法儿富裕成了秋天的趣事。
小宝把五婶的吆喝声当做新奇事,他问我:为什么夏天没有吆喝“热花生、热豆子、刚出锅的热棒子”。我告诉他说:这是秋天自然自然产物,其他时间不是天然的。天然是什么,自然是什么?这个5岁的孩子又开始趣味提问。有时候我们在五婶跟前待会儿。小宝的吆喝声会吸引多个孩子来围观。围观,就增加了卖出的速度。因此,五婶不介意小宝学她的声音。

我带小宝去认识豆子棵、玉米棵、花生堆。植物生长是变化的,他也没有记住多少。多数时候,让他的十万个为什么难倒我。现在的孩子的趣事太多了,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仍不知足,一丁点的空加塞给孩子们报名兴趣班,什么钢琴、书画、轮滑等等。我搞不明白,是增加兴趣还是控制兴趣。小宝的吆喝声在我这里就是件逗趣,使我想起了,儿时趣多事。
都说,总是记住曾经的事、久远的事,眼前的事遗忘没了,有痴呆的迹象。我坚决反驳这个定论。事物的变换不是全部,刻在脑海不变且牢记,并且能讲出来,是促进记忆的好办法。
我小时候有秋假,因年年秋收秋种忙碌,学校放的假。秋假里我们很快乐,趣味多多。年小一点的在场院里包玉米。负责照看我们的一般是村里有文化的老人。

我们分三个时段,上午、下午、晚上。每个人有固定的量,譬如每段60--100个。闲置的时间里做游戏,晚上的游戏是“猜闷”(猜谜语),猜对的可以许愿,第二天愿望就能实现(可见我们的愿望是多么简单)。愿望的奖品是:烧地瓜、烧玉米、烧蚂蚱。“闷”的创作者太有才了,我举例一个“钱儿大的布,皱着没有数(数不过来的意思)”。当时,没有范围限制。大家猜啊猜啊,咋也猜不到。第二天的奖励都没有得到。后来史爷爷宣布谜底:屁股眼。大家那个乐啊,比猜中还开心。往后,要求大人们减少难度,于是有了提示:打一吃的、打一用的。尽管这样村里的老人自创的“闷”很少能猜出来,谜底一公布,全体哄堂大笑。简单的如:“麻房子,红帐子,里面住着一个胖小子”(花生),“大屋套小屋,小屋没有窗户”(蚊帐)。在大人们把范围缩小后能猜出几个。转天的晚上,家长专门从地头上柴火堆里,扒拉出香浓加特别新鲜的:烧地瓜、烧玉米。掰成小块分享时,暖融融地情景记忆犹新。
或许是因为得到的少,没有吃的尽兴,更没有解馋,所以,后来的岁月再没有遇到过,那么好吃的美食。

场院里没有篝火,只有月亮的光洒下,秋天的月光清澈,星星也帮忙增加着光亮,星星唱着只有我们才能听到的歌谣,场院不远处的荷塘里,月亮和星星一起跳舞,落在水面忽闪忽闪,像是现在的蹦蹦床起伏。地上所有轮廓清晰。
每个孩子的身后站着自己的母亲,或被母亲的揽在怀里,吃着带皮的地瓜、玉米(皮当做手套)各自讲着当天的成绩,讲着开心的“闷”事情。这个时候,会有一个父亲从身后拿出一个用桑叶裹着神秘,走到那个超过定量的孩子面前。桑叶里面一个黄橙橙的特大蚂蚱,已烤熟。孩子们拍着手尖叫着,却没人争,在那个鲜有肉吃的年代,这是最高的奖励。这个孩子会把蚂蚱分成几段,给最小的孩子,自己留一点吃掉。
秋假,我们有劳动成果的自豪,也有村级娱乐收获,秋,我们那代人有许多趣事定格脑中。我讲给小宝听,他反问我:什么是蚂蚱,玉米为什么用手包啊。
小宝秋趣扩展的很大,大的我记不住。我依然想等他长大了些,告诉他我们的秋趣,来增加他的秋趣色彩。
写于2021年9月22日

作者风采:

李红,女,滨州人,从事养老服务业20年,养老护理技师,喜欢文学。作品常见《滨州头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