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径文学社推介
挑风担雨追文梦
――记农民作家张冬平
夏启平.陈阳梅
张冬平,笔名雪海无垠。湖南省邵阳县塘渡口镇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学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邵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迄今已在《湖南日报》,《邵阳日报》,《江门文艺》,《故事会》《佛山文艺》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多篇(首)诗歌、小说、散文。中篇小说《情天恨海》被《风流一代》杂志连载。诗《爱的考验》获湘中文化艺术征文三等奖。散文《美哉.南澳》获爱我南澳征文三等奖。2016年获第八届华鼎杯全国诗词大赛金奖,2013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诗集《太阳雨》。2016年由黄河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苦菜花》。2019年由团结出版社出版发行十人合集《资江流韵》;同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诗集《秋林诗韵》。

张冬平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岁半时,父亲因意外事故身亡。坚强的母亲用瘦弱的肩膀,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母亲虽没上过学堂,但聪明灵巧的她全靠自学,能认能写几百汉字;虽然家里相当贫困,她仍然千方百计供孩子们上学。在坚强好学母亲的耳濡目染下,张冬平幼小的心灵就特别膜拜文字,从小就喜欢读各种书籍。没钱买铅笔和本子,他就用树枝在地上写,甚至用铁夹在灶堂柴灰上写。为了节省灯油钱,他常捧着书本就着灶火的光亮看书。他小时的怪僻行径,遭到了同伴的不理解和嘲讽,“东郭先生”的绰号曾叫响邻近几个村。有年春节,母亲给了一元钱押岁,要姐姐带他去街上看戏,可他却趁姐姐不注意,偷偷跑到书店买了四本连环画,他坐在桂竹山山坡上,饿着肚子从早晨一直读到黄昏,把姐姐和母亲急得不行。艰难的岁月,穷苦的日子,书,成了他人生的精神支柱。

张冬平的家乡,是偏远贫穷的小山村,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简单,清贫,恬淡。七八届高考落榜后,他回到了那个虽贫穷但让人依恋的家乡。他不颓废,不沉沦,仍然一如既往地边劳动,边学习。
每天大清早他就起床,掮着犁耙,或扛着锄头,去田间勤奋劳动,但却忘不了带上他可爱的书和纸笔,常常利用劳动空隙,读书,写作。他这种对书痴迷的程度和怪僻的行为,在知识匮乏相对封闭的穷村子,几乎成了乡邻们的笑料和茶余饭后的谈资。他“东郭先生”的绰号又变成了“土包秀才”的笑话。但他对乡邻们善意的打诨都一笑了之,仍然我行我素。张冬平不但喜欢看书,而且还穷尽微资收藏各种书籍,他家小小书房里,几乎到处是书。
张冬平痴迷书的程度也到了无法想象的程度,几十年如一日,不管人走到哪,书就跟着到哪,衣兜里,行李箱总忘不了带着书,一有空闲,总是捧着书看,连坐车求医,也不放过那匆匆的点点时光,因此,也常招来异样的目光和嘲讽。
自从加入扬帆文学社后,他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士共剪西窗氛围的感染与熏陶,陈望衡,杨伯己,陈惠芳,刘宝田,邓杰,李青松,张雪珊,张建安,马启代,萧星明等许多知名作家,更给他文学的梦想添上了翔飞的翅膀。对于张冬平而言,生活处处是诗歌,他常把白天劳动的乐观感受和见闻经晚间加工,推敲成一篇篇通俗易懂的诗文。在春夏秋冬的朝阳晨露里,在风霜雨雪的自然环境中,在勤劳热情的农民生活中,捕捉到大量的创作素材,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作。

张冬平结婚后,三个孩子相继呱呱坠地,他上要赡养两个八十多岁的老人(母亲和继父),下要抚养三个未成年的孩子。生活的重负,可想而知,加上他为了建房又高筑债台,万般无奈下,只得放下犁耙,随潮南下打工。
后来,张冬平随潮南下打工,他不懂技术,又没文凭,游走在深圳这座繁华的城市,很是迷惘和困惑。泥工,石工,机修,高空检修,他样样都干过。一次,他在塑胶厂机房开机,为了厂里赶货,他一连上了四个日日夜夜,货是赶出来了,人却累倒在机旁。老板自此对他刮目相看。后知他酷爱文学,就把他调到后勤部,管理厂刊厂报,节假日文艺演出和一些厂内杂事。他就更加一心在文学海洋里遨翔。他拿起笔来,不但常向全国各地报刊杂志投稿,而且,还带领厂里员工,利用空闲时间读书看报,写诗著文,改变了原工休时打牌赌博、吵架闹事的坏风气,很得厂领导的好评!当年就升他为后勤主管。一时在整个工业区,他成了打工的明星。
而今的张冬平,已是年过半百的小老头,三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事业小成。他的生活也安逸了。但他并没有闲下来,回乡后在县财政局管理物业。工作之余仍然笔耕不辍,一路风雨,一路跋涉,十年如一日地苦苦坚守“缪斯”梦。静静地用书籍修补缺失,用文学填补自己的精神世界。

笛子-《弯弯的月亮》(民族乐团)
[张冬平简介]

张冬平,笔名雪海无垠。湖南省邵阳县人,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湖南省诗歌协会会员,邵阳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蝴蝶》朗诵平台签约作家。已在《湖南日报》等全国各地报刊杂志发表小说、散文、诗歌100万余字,并多次获奖。出版诗集两本,与人合集一本,长篇小说一部。
(山径文学社肖殿群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