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例谈笔墨(续)
汪凤岭
例谈的主要是高式熊老,老爷子一向身体硬朗,年过九十,门前喧嚣,邀展不断,奔走全国,获誉至极。老先生晚年墨迹尤多,赝品也多,刚刚过世两年多,虽然市场走向因为多见而成交价比较低,但是精品历来有明眼识货者追捧,主要是篆书工细一路的晚年作品,其次是楷书和隶书长篇扎实的作品,再其次是对联和少字书(横条四字较多)。高老的优秀作品一定需要一个较长阶段的洗刷沉淀,再来确定他的历史地位。我有两个展望:作品交易如果能走出上海,更多的在全国书画市场散发,则更加有利而真实,以避免一地一时的滞塞。不管市场结果如何,作为老一代书家是区别现在所有的同行,他不仅超越了师辈赵时棡王福庵,而且在成就上与陈巨来成为了一个时代的巨人,两个人都出于赵时棡,完全是“胜于蓝”,两个人之间可比的是,高老还是一个多面手。 


先生一生践行传统,曾说过:我就是临摹复制古人旧帖,希望一笔不苟,尽力形神兼备,但是不可能全部做到,做不到的地方就是我的风格。这是平凡而深刻的艺术感悟,足可惊世骇俗。高式熊的创作理念既保守又独到,出名早起点高经盛世寿命长,决定了他有可能成为篆书工笔书法的历史大家,超过历朝历代所有的名家,因为百年以后评判的标准是只看作品,而高式熊的精品数量可能是历史上任何书家不可能企及的。



现代的书法家队伍太壮大了,东郭南郭如过江之鲫,这是几千年以来仅有的现象,书法本来是文化的范畴,主要只与士绅阶层发生联系,现在有了协会,全国有书法官员成千上万,一个个正襟危坐,发证书,搞比赛,论品级,评先进,名人大师辈出。妖魔鬼怪闭门造车,什么都敢写,一经炒作,领导接见,拍卖跟上,盆满钵满。凡书法家协会主席之类的,越高层越假,越基层越真,很多名人连书法基础训练都没有,题字污浊不堪,错别字也敢出手,电视媒介连篇累牍推动收藏,骗子嚷嚷,贻害无穷。



书法是整个中华文化中比较复杂艰难、术与道互生共存的一种民族特有传统现象,它并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美与丑、高与下、繁与简等的区别,它既是实际结果,又是精神状态,它是远古文明衍生的东方崇拜。



笔墨反映到线条,文字一笔一划的构成是线路,历史考古告诉我们这都是神授的,字是仓颉造的,没有人能推动发明,人类劳动经过了旧石器新石器时代也没有文字,到了秦汉时期,文字开始各体演变,经过隋唐的规范,至宋时一代士大夫文化理论和欣赏价值的完成,书法之美妙与文字的神奇,形成了大汉民族深入骨髓具有美学意义的学问。








作者简介:
汪凤岭(大凡),上海诗词学会顾问,温哥华枫华诗社顾问,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作为艺术家免面试移民加拿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