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从早晨开始......(散文)
杨殿臣
寻声布谷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二楼窗外的树林间,传来布谷鸟的叫声。叫醒了我,叫醒了绿树花坛草坪,也叫醒了雾霭沉沉的鄢陵大地。
走出花都小镇托斯卡纳温泉酒店,寻着布谷鸟的声音,沿着花都大道旁边的一条水泥乡道一路向北。道路两旁硕壮的女贞树冠上,冒着黄色籽粒的枝稍在晨风中微动,仿佛在搓揉着不愿松醒的眼睛,埋怨我这个不速之客的惊扰。茂密的树林里,深藏其间的鸟儿,发出“啾啾”、“唧唧”的欢快叫声,似乎在继续着昨夜的深情缠绵。
行约两公里,一个被树林包围,叫西明义的村子已经热闹起来。早起的环卫工,正在忙碌着集中清运垃圾。一辆环卫车的发动机发出“嗡嗡”的鸣叫声,把一个个写着“环卫”字样的绿色塑料桶,升起又放下,把垃圾收拢进密封的车厢。
“土里土气土灶台,乡里乡亲乡下人。”在这家路边农家餐馆的拐弯处,一条田间小路被过往车辆碾轧了深深的车辙,两行清晰的道痕伸向远方。过去农村很普通的土路面,今天再走起来很新奇,引发穿越时空的往事回忆。
二、三十年前,大多数农村的道路,还没有实现硬化。现在“县、乡、村、组、户”实现水泥路互通,若要想再走这样的土路,除非在田园深处。
一位身体健硕的农妇已在自家苗圃劳作完毕,尽管早起天还有点凉,但汗水浸湿了她的印花衬衣。花木间,刚被她锄过草的地面上,湿漉漉地散发着田园风土特有耐饥当渴的味道,一园绿色更显葱茏。她一手一把小葱,一手一把青菜,向停在路边的电动三轮车走过来。问她路向,她热情地朝前方一指,说:“顺着布谷鸟叫声走吧!”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奇怪,刚才还在北边欢叫的布谷鸟,现在忽然转向了东边!听声音还是在不远的林子深处,它在召唤引领着我,但又总是远远地同我保持着距离,发出戏弄人的叫声!
“来了?”“来了。”“下地?”“下地。”一个面色温善的老伯,即将走进自家的苗圃,热情地同我打招呼,我也面含笑意地问候他,带着善意的表情,擦肩走过去。土道上人多起来,她们远远地走过来,又急匆匆地走远,很快分散在林间、花苗深处。
“布谷布谷、布谷布谷。”布谷鸟的叫声又在南面的树林中叫起。我不由得加快了脚步,循声疾走,踏上了一条自北向南的水泥道路,同身边“蹭蹭”而过的车辆比肩前行,却又被远远地甩在了后边。终于我又走上了托斯卡纳温泉酒店门前的花都大道。
路上车辆多了起来,来来往往,布谷鸟还在发出悦耳的叫声。走了1小时20分钟,将近10公里的路程,我围绕着花都国际温泉度假小镇转了一周,布谷鸟始终同我保持着距离。我忽然明白,这个动物中的精灵,把我从懒梦中吵醒,是要带我呼吸这里早晨的新鲜空气,观赏这里的一派新绿啊!
太阳从东方升起,天地顿觉清亮不少。辅道两旁或高或低,或单或簇的树木花草上,那圆的扁的,长的短的,宽的窄的,粗的尖的枝叶,以及心形的,图案型的花坛、花屏造型,经过一夜雨露的浸润,随着红日的升起,精神饱满地释放着张扬的性格。
花都大道两侧的一个个岔口处,驶出来一辆辆电动车,摩托车,在等待红绿灯给出的信号。一旦放行,便鱼贯般穿梭而过。他们可能是到附近高楼林立的工地上去的建筑工人,也可能是去到苗木花卉公司上班的技术人员,还可能是到附近旅游区、酒店、商场、饭庄打工的服务员......在这初夏的早晨,一个个脸上充满着自信,充满着向往,迎来一天的繁忙。
特色裴庄
车出310国道沿北赵线向西,穿街过集,一路驰骋,停在了张桥镇裴庄村边的道路上。
“梅子含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小满前后的裴庄村,细雨蒙蒙,街道有序,房舍靓丽,树木葱茏。块块麦田整齐划一,绿中透黄的麦穗,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雨泽的恩赐。果菽套作的栆园、石榴园,树杆枝壮叶肥,苍翠欲滴。一垄垄的金丝皇菊枝叶茂密,贪婪地吸吮着霏霏雨露,似乎永远不会满足。
七年前的裴庄村人,同样是以种地为生,但农事却不温不火,生活难有如意。
“裴庄脏乱差,坑凹生蛤蟆。莫问村中事,十有九抓瞎。”如此环境条件,2014年的时候,裴庄村被鄢陵县确定为“贫困村”。一顶 “穷”帽子,让裴庄村人蒙羞,让裴庄村人脸上无光抬不起头!
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
从群众获得最直接利益入手,从群众最关心的事情抓起。村党支部、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抓住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机遇,对村容村貌进行“美化、靓化、硬化”的“三化”改造。
村中原来的三处坑凹低洼地,晴天垃圾满坑,雨季蛙叫蚊生,群众苦不堪言。村支两委组织资金50万元,进行池塘改造,建起了15亩养殖垂钓园,打造优美环境,吸引垂钓爱好者休闲消费。“垃圾坑”变成了“聚宝盆”,每年村集体增收10多万元。
与此同时,裴庄村确立了“立足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打造美丽乡村”的发展思路。2016年以来,流转土地500亩,加上整合村集体用地,全村发展金丝皇菊种植180亩,种植冬枣、软籽石榴400余亩,垂钓及鱼虾养殖20余亩,改造闲置老宅庭院,建成农家特色民宿6处。并利用扶贫车间,对金丝皇菊花茶进行深加工。就连村头的两棵近百年的梧桐树,也成为了“七夕”节旅游联谊、消费扶贫的网红点。
2019年,裴庄村利用以上资源优势,推行“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组建经济合作社、土地股份合作社、旅游股份合作社、劳务股份合作社、置业股份合作社等五个合作社。初步形成了“渔虾养殖+垂钓”、“皇菊种植+烘烤”、“冬枣、软籽石榴种植+采摘”、“民宿体验+旅游”、“土地流转+种植”等五大生产模式,村民参股率达97%。
2020年1月5日早上,太阳似乎也知道有好事发生,早早地露出笑脸,为寒冷的清晨送来了丝丝暖意。村里的大喇叭反复播放着召开村民大会的通知。裴庄村民第一次以“股东”身份,来到村委会领取土地入股分红资金。
71岁的张保功,几年前还是贫困户。他家里有5亩土地,其中4亩入股到合作社。“一亩地租金是600元,共得到2400元的分红。村集体赚钱了,每亩地又多分了100元。后来二次分红又分了50元。光土地入股就得了3000元,一年抵住了几年的收入,这可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好事情啊!”张保功说。
除了年底分红之外,老张两口还在农业合作社打工。都是些过去干了一辈子的农活,干起来轻松顺手,一天还有50块钱的报酬。去年一年,两人光在合作社打工就赚了13000多元。
乡亲们和张保功一样,也一家家地排队领取分红款。大家喜滋滋扳着指头算收入,一叠叠百元钞票在手中翻飞。言谈举止中,是满满的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村支书裴德功说,那一刻,感觉到当干部特自豪!
裴庄经验很快被总结推广,周围各村纷纷建立起来了各种农民“股份制”经济合作社,通过规模种植金丝皇菊、冬枣、软籽石榴等经济作物,扩大土地收入。有一种笑容叫阳光,有一种收获叫幸福,有一种完美叫成功。迎着早晨的太阳,裴庄人,不,鄢陵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走来!
朝阳产业
唐韵樱花园和唐韵小镇组成了唐韵生态旅游区。两座明清时期的古民宅,掩映在花溪大道两侧的樱树翠竹间。门楼高挺,青砖铺地,雕梁画栋,庭廊立柱,月亮门院,古朴典雅,一派北方四合院建筑风格。
导游介绍,这是从山西省的农村拆迁后,按照1:1的比例,远道复制过来的。且不说做工之细巧,复制之逼真,建筑之恢弘,单就引进者独到的眼光和智慧,其所具有的决心和勇气,足以让人钦佩之至!
穿过明清时期的城门楼,行走在小桥流水,亭阁楼台之间,沐浴着初夏的微风,呼吸着湿润清新的空气,眼前的绿树草坪花坛,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不忍离去。
年已76岁的王献龙老师是一个道康极深的林果花木专家,又是一个作诗习文、绘画收藏、书法篆刻,爱好广泛的杂玩家。也许是年龄和经历的关系,似乎又回到了过往的峥嵘岁月,一身本事又有了用武之地。他滔滔不绝地向大家讲枣树的管理,讲苗木的嫁接,讲花卉的栽培。这边还不忘用手机拍摄下一帧帧古诗词对联、名言石刻,拍下珍贵的花草苗木,宛若一个陶醉仙间的老顽童。
再看大家都仿佛置身在了陶明渊笔下“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的惬意之中。
鄢陵县文联的陈冰老师告诉我们说,唐韵生态旅游景区是鄢陵全国康养基地和鄢陵花都生态旅游度假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恢复自然禀赋,营造宜居环境,弘扬康养文化,强化生态保护,发展绿色经济为初衷,引领花木产业进入深度3.0时代,实现花木产业第三次革命。
推动鄢陵成为全国花木产业发展的风向标,使鄢陵花木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永久助推器。这就是鄢陵建业绿色生产基地?绿海深处的鄢陵建业绿色生产基地,一室碧波,绿意映然,苍翠盈面。13亿元的投资,5000亩的占地,智能联栋温控室60000㎡。大手笔设计风格彰显人性化笔触,突出了回归自然的意境。
荷兰红掌盆花、荷兰红掌鲜切花、丹麦木槿盆花、丹麦长寿盆花、荷兰彩色番茄等高端花卉果蔬品种,如列队接受检阅的礼兵,给游客行施注目礼。置身绿色怀抱中,呼吸着天地间纯真的气息,一种返璞归真的踏实感觉油然而生。据负责人介绍,建业绿色生产基地落户鄢陵,正是看中鄢陵天时、地利、人和的大环境。
从2012年成立以来,基地以园林绿化工程、景观设计施工、花卉、苗木、农副产品的种植、销售及花木新品种研发为主业,规划建设高端设施农业研发与生产、优质苗木储备与生产、绿色农产品示范种植与供给、休闲观光农业、自然科普研学教育等板块,致力于打造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农业全产业链,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突出现代化农业服务特色,努力建设我国南花北移、北花南迁重要的天然驯化基地。
“浪漫步庭 玫瑰农庄”,是河南浪漫步庭农业有限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的“门牌”。以有机食用玫瑰生产种植为主体,打造成了集研发及采摘、生态养殖、特色民宿、商务宴请及会议、旅游休闲、玫瑰深加工等为一体的绿色田园综合体项目。走进玫瑰农庄,尽管已过玫瑰盛花期,但一簇簇晚开的玫瑰仍然能给人以新奇、好奇、惊奇的感觉。其独立研发生产的玫瑰食品系列,修复护肤、清洁养颜玫瑰产品系列,以及“朝露采摘,当天加工”的“大牌品质,平民价格”品质,深受客户青睐。
品尝过玫瑰养生酒、养生醋的美味后,徜徉在玫瑰农庄里,给人带来的是亲近大自然,融入大自然,释放压力,播撒快乐,收获幸福的美感。不禁让人感叹世间万物生灵的神奇,领悟生命真谛和美好生活的快乐。
“去年同举菊花觞,自揭青音入醉乡,须直薄酒相留意,老去离杯一少康。”吟咏着宋代著名诗人韩琦赞美《姚花春》的诗句,参观河南姚花春酒业有限公司地下窖藏及原酒库,对早在汉朝即成为“皇室贡酒”的姚花春传统纯酿,有了不俗、不凡、不媚气质认可,但心中似还略显缺憾。
热情的负责人似乎看懂了我的心思,引领我们来到了另一个酒装车间。一条紧张生产的养生系列新品酒流水线,产品正在有序下线包装。墙壁展厨中,一款款高端养生酒布置其中。这是姚花春与北京中医医院和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利用鄢陵深层地下水富含人体所需锶和偏硅酸矿物质元素,及鄢陵丰富的中草药资源,联合研制开发的“仲逸堂”系列养生佳品。其中茯苓、西红花、益智仁、芡实、黄精、覆盆子、干韭菜、白芷、山药、夏枯草、牡蛎、百合、桂圆 和酸枣仁等这些对改善睡眠、提高免疫和补肾健脑有直接作用的良药益草,有机融合鄢陵天地间精华,成就了“长寿鄢陵”另一个康养保健品牌的诞生。
鄢陵人与时俱进,创造性地把传统酿造业同现代中药科技进行科学嫁接,产生巨大的现代化市场效能。心中已没有了刚开始的那一点缺憾。 山湖相融是因为鹤鸣湖才设计建造长寿山,还是因为建长寿山才开挖鹤鸣湖?
初到此地,漫步在鹤鸣湖畔的栈道上,站在长寿山顶彭祖庙前,面对这平地挖湖堆土成山、山水相依,绿波茵茵,翠染山巅的美景,不仅会发出这样的疑问。鹤鸣湖碧水如镜,绿树环绕。站立湖北岸栈桥廊道上,湖风迎面,空气泽润,沁人心脾。环望四野,烟林黛染,铺锦叠翠,仿佛隐林逸仙,不觉沾染了神气、灵气和睿气。
“鹤鸣湖荣获第十八批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称号。”鹤鸣湖风景管理处主任介绍说。鄢陵是一个干旱缺水的县域,鹤鸣湖调蓄水源来自于我国第二大河流的黄河。通过赵口总干渠引入县城汶河,途经河南省郑州市的中牟县,开封市的祥符区、尉氏县,历经113公里,用时五天五夜,最后流入鄢陵境内,满足黄河水涵养本域地下水源的供求。
“鹤鸣湖主要建设有水秀剧场、鹤鸣湖广场、长寿山公园、鄢陵国家健康峰会中心、生态停车场及配套基础设施。包括湖岛、凤凰山、环湖湿地、景观桥、环湖景观道等景观景点。”年轻的风景管理处主任如数家珍。
环鹤鸣湖一周6.6公里,规划面积10050亩,水域面积3308亩,总库容1000m3,正常湖深蓄水位6.1m。花海水景文化是鹤鸣湖风景区的核心与灵魂。形成了以调蓄湖打造水系景观、以环湖湿地改善生态环境、以鹤鸣湖风景区带动鄢陵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模式。长寿山文化公园是以彭祖文化和长寿养生文化为主题,充分展示鄢陵优质花木和旅游康养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与鹤鸣湖形成山湖相融风情美景。
“一室名师,专治易术义理,四朝元老,博通今古精微。”长寿山顶的彭祖庙,供奉着被千古传颂的长寿之星彭祖的金身塑像。据《神仙传》、《列仙传》记载,彭祖是轩辕皇帝第八代嫡孙,毕生钻研道家学术,被尊为智慧渊博的圣贤人物。彭祖一生传奇,充满坎坷。父亲陆终娶鬼方氏女儿女嬪为妻。女嬪怀孕在身,三年未生。陆终盼子心切,提刀在妻子的左腋窝开了个口子,取出三个孩子,又从右腋窝开个口子,取出三个孩子。女嬪一台产下六个男孩,实为神奇。彭祖为第三子,三岁时女嬪不幸染病去逝。彭祖六兄弟命运扑朔,但均大难不死,后有大成。
特别是彭祖不求功利,潜心学道,钻研养生长寿之妙术,熟读深悟道家著作《无为》、《开明》、《隐遁》《九都》、《四极》诸经书13000余篇,开创了中国古代摄养术、引导术、服气术、房中术、烹调术、食疗术、吐纳术研究先河。被历代先贤尊奉为华夏养生术鼻祖,中国道教始祖。
元代诗人杨少愚有史为证:“七七鸾弦续未休,韶光八百去如流。当时若解神仙术,更许春龄亿万秋。”赞誉彭祖在养生方面的成就,盛赞彭祖是懂得阴阳变通,智慧超凡,得道成仙的圣贤人物。
“彭祖高寿,命长八百。”千百年来,关于彭祖长寿的神话传说,虽有悖人类生命科学伦理,但它所留下的养生学遗产和道家阴阳变通的学说,是中华古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去研究和颂扬。
据说,鄢陵是彭祖生活和仙逝之地,又被称为“中国长寿之乡”,养生文化传承已有数千年历史。鄢陵主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秉承中原厚载之灵脉,延续上古高贤之遗篇,在此挖湖堆山建造历史人文景观,既解决一域缺水之难题,又打造宜居宜养、山清水秀的康养胜地,形成“鹤鸣九皋,声闻于天”新的城市文化名片。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是先因湖而后建有山,还是先为山而后建有湖,都是鄢陵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创造奇迹的旷世杰作!
精神传承
鄢陵县位于许昌市东部。许昌是历史文化名城,三国的时候,曹操曾在此建功立业,武功文治,威震四方。
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伟大领袖毛主席曾在南下视察途中,多次听取许昌地区在农业合作化、土改、治淮及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汇报,并作出了重要批示。
《人民日报》刊发《学习许昌地区经验 做好党的宣传工作》社论,在全国推广学习许昌经验。毛主席曾到当时许昌地区的农村视察农业生产发展情况,盛赞许昌地区党员干部“敢于讲实话、办实事。”此后,毛主席每到河南,总要听取许昌地区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汇报,肯定许昌地委的工作成绩。
如今,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变化无穷。但不变的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不变的是当地的党员干部实事求是,不改初心的传承精神。一场“建党百年,百名作家看鄢陵”的文学采风活动,让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追寻着鄢陵人民勤劳实干的足迹,追寻着鄢陵党员干部勤政为民的足迹,感受鄢陵历史文化,了解鄢陵现代文明发展。
在这场全省文学盛宴的结业典礼上,作家们对几天来的所学所识,聆听到文学大师们的精彩授课而感到机会难得,更是在获知了一位县委副书记的事迹以后,对鄢陵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所创造的奇迹有了新的认识。
他也许是因为从小生长在农村的缘故,天生对田野土地,对农村农民,有一种必然的眷恋和亲近。他经常会一个人不声不响地走出县委机关,行走在乡间小路上,行走在河沟池塘边,行走在坝头渠首,到负责的水利工程项目工地,看进度,问情况,现场调研,解决问题。在广袤的田野上,脚底有土,鞋上沾草,裤腿带泥,常常留下一行行坚实而又清晰的脚印。工程沿线涉及不同的镇村,从选址、筹款、施工、调度,一环扣一环,容不得任何人为的疏忽。
他说:“脚上多沾泥土,是为了对人民负责,是对县委县政府负责,是为了减少工作中的失误。只有亲临现场,科学研判,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就目前的行政体制,有专门的督查部门,一个县委副书记再事必亲躬,深入现场,似乎在现代行政管理中,做法有些传统。但他的话儿很正气,也很暖心,让人听了不胜感叹:“事必亲躬不是指手画脚,深入现场不是发号施令。引水工程项目是以乡镇村自筹资金,自发组织义务工为主,县里提供不了很多帮助,更不能高高在上,生硬督办,挫伤基层党员干部干工作的积极性!”
因此,他走在田间地头,一切都是熟识的。村里的党员干部认识他,修建水闸的技术人员认识他,开挖掘机的师傅认识他。
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日子在紧张忙碌中一天天过去,工程在夜以继日中一米米延伸,期盼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靠近。南部工程已经基本就绪,水流从南到北逆势而上。通过主站泵水,二级提灌,灌溉面积在成倍扩展,受益群众在整村增加,实现了清潩河从城市景观水到农业灌溉水的根本转变,南部群众再也不用为缺水而发愁。
工程还在向北部艰难地加速延伸,他的脚步还在不停的行走。因为他知道,北部的农田、花木、池泉、坑塘在急等补充水源。鄢陵人民心目中南北一渠贯通,湖河相连,水源充沛,粮丰业茂,环境宜居的梦想,即将变为现实。
他就是鄢陵县委副书记李密。
他负责的是一项只有区区300万元“以工代赈”奖补资金的水利工程,但却需要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这是一项50多年前规划设计的引贾鲁河水入鄢陵的水利工程,是一个留下50年遗憾,50年期盼的半拉子工程,也是寄托着鄢陵几代人梦想和未来发展的工程!
他说,人的一生其实很短,在职的岗位更有限。采取“以工代赈”的方式,实施农村水系连通工程,是鄢陵县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次难得机遇!他觉得对他自己来说,也是一次锻炼的机遇,也是对自己执政能力的考验。因此,他愿意脚上多沾泥土,多奔走在乡间田野,多干实事,多解决问题。鄢陵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围绕“农”字做文章,鄢陵人做足了功课,做成功了一个个“农”字号的阳光产业 。
贾鲁河水入鄢工程创造着鄢陵水利建设的奇迹。鄢陵还在医用敷料、智能制造、生物质加工、高端林果生产等方面创造着奇迹。在六天密集的学习采风中,我们获取了鄢陵发展成果的答案。鄢陵至所以能够在这么多个领域创造奇迹,正是鄢陵拥有很好的传承精神,拥有一代代像李密书记一样的县镇村党员干部队伍,守初心,践使命,用敬业务实创新精神,带领鄢陵人民一起奋斗,一起创造奇迹!由此,我也想到了时代报告杂志社,面对新媒体的冲击,挑战生存,艰难跋涉,坚持河南文学传承精神,繁荣河南文艺,延续河南文脉。
举办一届届文学研修班,扶持推出文学新人,在河南省文学史上乃之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一行行清晰的脚印,创造着一个个奇迹,为河南文学事业留下了记忆和交代。鄢陵和文学相融!鄢陵,从早晨开始......
作者简介:杨殿臣,笔名 遇见, 男,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喜欢阅读,坚持写作。曾在新华社、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中央、省、市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发稿数千篇。奔流文学院作家研修班学员。2018年开始在《奔流》、《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等发表文学作品。著有长篇纪实小说《康百万家风》、《明月之路》《恒星,不仅仅是恒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