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专栏】
秋 雨 荷
大山
因为编辑部举办第二届龙头乡土文艺文友采风及交流会,我专程回到了老家三门峡。两天的时间一晃而过,今日已是庚子年的秋分了,我的思绪却依然停留在两天前的记忆里。三门峡大坝的涛声在脑际回荡,会兴渡口的渡船在眼前闪现,黄河公园芦荡烟雨湖景区的秋雨荷令我心生呢喃.....
第一次眺望黄河三门峡大坝
大家本来准备游赏葵园的,由于我回来得晚了,错过了在黄河边千亩油葵基地共赏葵园的最佳时节!心中感到对不住大家,甚是遗憾。
回来后,大家商定游览三门峡大坝时,我无条件的表示赞成。一则是自己感到有点理亏,不便发表意见;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作为地地道道的三门峡人却是至今没有没有到过三门峡大坝游览过。择机游览三门峡大坝,是我多年的夙愿,若能借此一游,实在是我的人生乐事,岂有反对之理?
观赏三门峡大坝,有远观和近赏两种方式。虽然近赏更能体验大坝坝体建筑的宏伟,近距离不但能感受闸口出水处滔滔河水奔腾咆哮的震撼,更能近距离观赏曾经把河道分成“神门、鬼门和人门”历史遗迹,最近距离欣赏砥柱石在河道中间砥柱中流的壮美奇观!
但是,大家也意识到近距离观赏所要遭遇的区域狭小、视野狭窄、行程较短、占时较长的尴尬局面。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大家权衡利弊,决定这次先在三门峡黄河生态廊道建设项目大禹公园东南处的一个高处远距离观赏黄河三门峡大坝。在领略了大坝景区的风光并亲身感受了此处地势的险峻和黄河水的奔腾咆哮之后,留影拍照留念,再移步至山顶观景处,远眺坝区黄河周边的静美风光。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三门峡人,由于常年在外地学习和工作,直到年逾五十之后才第一次前往三门峡大坝观赏,心情虽然是复杂的,心灵却是倍感震撼的。
首先,我们震撼于宏伟建筑对周边社会生活产生的现实影响。资料显示,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大坝始建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基本建成投入运用。主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全长713.2m,最大坝高106m,坝顶高程353m,水库总库容162亿立方米。副坝为钢筋混凝土心墙,副坝长144米,最大坝高24米;主、副坝总长857.2米。电站厂房为坝后式,全长223.88米,宽26.2米,可安装8台发电机组,现有7台机组,发电量41万千瓦,为低水头径流发电。控制流域面积68.8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控制黄河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三门峡水电站现有七台发电机组,装机总容量45万kW,年均发电能力可达14亿kW·h。自1973年12月第一台机组发电至今,已累计发电数百亿kW·h,已实际创造产值约数十亿元。
有评论说,黄河三门峡大坝这座新中国水利史上最值得纪念的大坝,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历史没有假设!事实上,这个世界闻名的水利枢纽工程还曾经见证了中国与前苏联两国之间在当时那个特殊历史时期发生的政治关系上的波折。
我们还震撼于黄河的历史经纬。虽然我们知道,在黄河源头的河水是清澈见底的溪流,从源头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黄河都是一条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好河。但是,黄河因其水情复杂而又难以治理,自古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条狂暴的害河。这条流经中游黄土高原地区因泥沙形成世界上罕见"黄色河流"而得名的黄河,在下游形成"悬河"奇观,长期直接威胁下游黄河两岸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历史上发生的多次泛滥给下游人民带来了多次灾难。
正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举全国之力建成了这座大坝,才彻底改写了黄河危害流域人民数千年的历史,下游生活在黄河两岸的人民才终于在这几十年来较长时间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随着小浪底黄河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才开始彻底的完全造福全流域的人民。这些,只有那些知道当年黄河给人们带来苦难历史的人们的感受才是最真切的!他们对这个这座大坝的感情也是最深切的!
同样使我们深深震撼的,是坝区建设的发展和坝口黄河水的咆哮。我们站在远处观看大坝的全貌。传说中的的梳妆台和中流砥柱和著名的神门、鬼门和人门等三门尽收眼底。传说大禹治水时,用神斧将高山劈成“鬼门”、“神门”和“人门”三道峡谷,三门峡就由此得名。三门峡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在大坝的中央刻有两个相邻的大脚印,旁边的碑上写着“一脚跨两省”。大坝建在河南与山西的交界处,中间正好是分界线。几乎每一个到达现场的人都会两脚踩在大脚印上摆了个正在走路的姿势留下纪念影像。
站在高处眺望大坝,可见到著名的中流砥柱就在大坝下流西侧的水中,是一块褐色的露出水面的巨石,但置身于宽阔辽远的黄河之中遥遥望去又显得很小,小到宛若一只停摆的舢板。大坝的东侧,滔滔的黄河水像奔腾的野马从泄洪闸口和导流洞喷薄而出,翻滚咆哮,气势恢宏,声震天籁,我们在直线距离达一公里之外的高处依然能看到河水滔滔、惊心动魄,河水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适值九一八的防空警报声刚刚响过,看着这奔腾的黄河水,我的耳边响起了《黄河大合唱》激动人心的旋律,“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黄河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命运拼搏献身、奋勇前进!
回到现实当中时,我们前半天的时光已经全部用于对大坝的观赏,近观大坝出闸口处河水的奔腾咆哮与远观黄河水的静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亲眼目睹着三门峡黄河大坝的震撼风光,现场回顾大坝的建设历史,不由得又一次背诵起贺敬之先生当年写的《三门峡之歌》: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

会兴渡口
吃了中午饭,本来要分散的。大家都感到意犹未尽,总编关于到黄河公园一游的提议获得大家的一直支持。天气预报提醒说有雨,大家都表示不在意。我想,恭敬不如从命吧!
为了顺应交通的便利,我们被带到了茅津渡。总编说,这里的茅津渡其实位于黄河对岸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城南的茅津村,我们所在的地方为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镇,历史上曾名陕津渡、茅城渡、会兴渡,皆因古代茅族居此而得名。茅津渡地形险要,历史悠久,据说春秋战国时期就是沟通晋豫两省的交通要津,也是万里黄河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与风陵渡、大禹渡并称为黄河三大古渡,有"铁码头"之称。
会兴渡口和茅津渡口我其实是不陌生的。在三门峡黄河大桥没有修建之前,当年河南和山西两省在三门峡地区的客货运交通运输主要依靠这里的轮渡进行连接。三十多年前,父亲去世后,为了让妈妈体验坐轮渡的感觉,我曾经专门来此购票乘轮渡往来体验了一回,当年带着妈妈在此乘坐轮渡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在联通山西河南两省的三门峡黄河大桥建成通车之后,原来繁忙的会兴渡口的轮渡运输慢慢冷清了下来,并且已经停运多年。除了承担河道的清淤和维护工程,那河边的渡船大多数情况下就停泊在渡口之内,记录现在的寂寞时光,回忆着当年曾经的辉煌。
在渡口,以停运的渡船为背景我们拍下合影照之后,本欲转身离开,想到距离河边只有几十米远,我本着探寻的心态,继续沿左侧向黄河边走去,希望能近距离观赏一下黄河和黄河岸边的风光。让我出乎意料的是,本来以为是绝路的地方,竟然让我们真切的找到了柳暗花明的感觉。因为,在山梁的后边我们发现了一条通往黄河风景区的一条小路。小路上边是一个造船厂,船厂里所造船只入水的通道及设施全面而又完善。
沿着小路往前,经过一条不太深的壕沟,我们就进入到黄河公园里边,进入到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

秋雨荷
耳边回想着三门峡大坝的涛声,心中想着会兴渡口(茅津古度)的渡船,我跟着大家就从茅津渡方向悠悠忽忽的走进了黄河公园。
紫贝壳是这里的常客。她自告奋勇的担任我们的导游。她告诉我们说:黄河公园八大景点---明珠春晖、名果博览、云台彩练、塬起金滔、会兴华苑、桃源幽谷、芦荡烟雨、茅津古度。由于今天的时间紧,除了刚才游览过的茅津古度之外,只能游览其中芦荡烟雨这一个景观了。
天阴沉了下来,稍微有点凉爽,空中渐渐飘起了零零星星的雨丝,所有的人都已经意识到,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预告的秋雨,真的可能要来陪伴我们今天的行程了!
但是,大家的兴致都很高,没有人退缩!我的理解是,对于我们这些自称为文人的人们,遇到这样的天气才是真的叫天公作美的!在这样的天气里,不但适合大家照相,更因为似乎只有在阴雨之中,我们才更能找到心底的那一丝丝关于文学的情绪!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气氛中,以往所学习过的经典文章、以及文章中的名句、名段开始逐渐闪现在我们的脑际,好像触摸到古圣先贤们的灵魂一样,在此时此地和大师们进行心灵上的对话!大家开始很少有人说话一边四下里观看,一边徐徐前行。这时,有个人停下了脚步,看了看天空零零星星飘落的雨星,悠悠的赞叹说,这星星点点的雨,简直就是诗啊!
沿着马路往前走,绕过一个弯儿,我们的视野逐渐开阔起来。远处有绿树葱茏的山,近处路边是垂柳环绕的湖泊,湖边是高高低低的芦苇荡。隔着芦苇和柳树,从间隙里可以看到岸边依次建造的观景台,在湖水的映衬下,跟人一种烟波缥缈的感觉。沿着观景台可以深入到湖面一段距离,近距离感受湖水的清净柔美;湖心有桥,桥边有廊道,两侧则是一片一片、一簇簇相互连接的高高低低的荷叶,站在湖边,顿生心旷神怡之感,几天的劳顿、一段时间以来工作和生活带给心灵的纷扰和压抑,竟然瞬间得到了舒缓!
所有的人都被眼前的美景迷醉了!纷纷开始拿出手机对着美景拍照,有请别人给自己拍照的,也有自由组合拍照的,大家的情绪都被这美景调动了起来!看着这一幕幕场景,我也不由得加入其中,选择不同的角度把此时此刻这人与景的奇妙结合记录了下来,选择特殊的视角欣赏着特别的美,体味着这美丽盛宴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的美的愉悦!我不由得当起导演来了,我选好背景之后就引导同行的伙伴们站到不同位置,把他们作为人为注入的最美、最理想的元素形成新的美景拍摄进画境之中,成为我所拍摄的照片中独有的永恒。

伙伴们已经开始主动的配合,及时的自发摆出不同的造型,为照片增添艺术的动作和姿态,在较短的时间里,我们这个团队就已经心有灵犀了!让我最感叹的是同行的杨柳、杨菊绸、紫贝壳三位美女作家,她们按照自己的性格选择了自己的衣服,虽然提前没有排练和设计,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她们的服装竟然和今天此地的景色如此的和谐、恰当、适宜!她们站到哪里,哪里就立马形成一道新的美丽的风景!她们稍微变换一下所在的位置,眼前马上就是一副新的水墨画!我想到了移步换景、移步成画这两个词。若非身临其境,这样的词语我一定是想不出来的!
雨丝越来越密。大家在芦苇丛边和观景台上观赏、体验和感受了美景带给我们的欣喜之后,都不约而同地加快脚步向湖心桥上赶去,那里的拱形石桥是这个湖泊的点睛之笔,但是大家到了桥上之后才知道,要想在此桥上拍张理想的照片却实在是不易。因为,拍照时近不得!近了拍不到桥的全景,影响照片的效果!又远不得,离得远了,把桥拍全乎了,人却小的看不见了!
随着秋雨越来越大,我们不得不放弃在小桥上拍照,继续往前,走上湖面廊桥。走到廊桥之上,我们的视角才被拉近到廊桥两边的荷叶上。是的,此时的荷叶已经不是夏天那样的墨绿、那样硕大、那样醉人现在要想在其中找到一朵荷花,那更是痴心妄想的!荷叶除了心部还能有点绿色之外大部分叶面已经被秋风吹成了黄色,荷叶的边部已经变成棕黑色有气无力的翻卷着,莲蓬的盘和茎秆也已经干枯了,在黄色枯边的荷叶映衬下,向人们诉说着秋季气候的严酷与萧杀,无论根部的营养和水分有多充足,都无法抵抗气温对其生命的摧残与考验。我们一边观赏一边思考着,有一次集体陷入了沉思!为了应对淅淅沥沥的秋雨,有人提议大家采一枝荷叶可以遮雨!于是,大家纷纷伸手捡大的荷叶采下,再帮别人采,看到一个个人头上顶着的荷叶,大家的脸上开始有了欢乐,有了合影留念的激情,人们开始热闹起来了。

忽然,紫贝壳喊了一声:“快看,秋雨荷!多美啊!”
大家纷纷沿着紫贝壳手指的方向往前看,发现,秋雨在一片片背面贴着水面的荷叶上边凝成了白豆大小的晶莹剔透的水珠,一粒一粒的洒在叶面上,随着雨打水面引起的细微波动,那水珠一晃一晃微微的闪动,煞是好看,如果把她描绘成粒粒珍珠那是一点都不为过的。大家都被那一片片荷叶上漂亮而又美丽的粒粒珍珠惊呆了!这景色真是太美、太迷人了!更让我不可思议的是,我听到了描绘此情此景的一个美妙绝伦的词汇:秋雨荷!
这就是偶尔听人们念叨说过的秋雨荷啊!我在想,是什么样的人首先在秋雨里发现了此情此景?是一个有什么样文采和值智慧的人给她起了一个这么美而雅的名字?我想起了在网上读到的一首描绘秋雨荷的诗:瓦舍清凉竹树新,初经一雨洗诸尘;微风忽起吹莲叶,青玉盘中泻水银。
秋雨荷,我在返程的路上一直在念叨着这个画面感极强的名字!我认为,在三门峡黄河公园芦荡烟雨湖景区秋雨中观赏到秋雨荷,应该是这次采风最大的收获了!
作者简介:大山,本名李虎山,河南陕州区人,诗文爱好者。中乡美认证乡村作家,中乡美现代诗复审室编审,龙头乡土文艺专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