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军不怕远征难——看1996版电影《长征》有感
文/刘玉伟
近日,我又看了一遍1996年由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翟俊杰执导,王朝柱、黎汝清、翟俊杰编剧,唐国强、刘劲、王伍德等人主演的彩色故事影片《长征》。看过之后,让我感到这是最棒的编导,最棒的演员,为我们观众奉献的一部生动真实而又感人的好影片。
影片从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到了1934年,江西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保存实力,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的战斗,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三道防线,兵临湘江。
蒋介石一直都想把红军消灭掉,他利用天险和重兵,又在这里设下了第四道防线。中央红军为了渡过湘江,不仅要和地面上的敌人进行浴血奋战,而且敌人的飞机也会经常飞过来对红军进行扫射。红军战士成片成片的倒在血泊中,湘江溅起的浪涛都是红色的血水。朱德总司令端起机枪对敌机进行扫射,敌机冒着黑烟栽了下来,但红军的伤亡依然很惨重。
经过几次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央红军由八万多人只剩下了三万多人。红军何去何从,当时最高领导核心三人小组之一的李德,是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他独断专行,不顾敌我双方力量悬殊,一味要红军正面迎敌死拼。当时,做为苏维埃临时政府的主席,毛主席却被李德剥夺了发言权。中央政治局的许多人,也都希望毛主席能发表一下他的想法。为了挽救红军,挽救革命,毛主席在没有兵权,没有领导地位的情况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避实就虚,甩掉敌人主力,到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贵州去。毛主席的提议,得到了政治局多数成员的赞同。在前往贵州的路上,雨大路滑,毛主席不小心滑倒在地,头上还磕了一个包。他却很幽默地对周恩来说:“马失前蹄,出师不利啊。”
红军强渡乌江的胜利,李德也开始佩服起毛主席的战略思想来。1935年1月在著名的遵义会议上,结束了党内“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路线,增选毛主席为政治局委员,确立了毛主席、周恩来和朱德为领导的核心。从此中央红军在毛主席的正确判断和指挥下,声东击西,运动敌人,谱写了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功破腊子口,翻过雪山,走过草地等彪炳史册的辉煌战绩。
我们在影片中还看到,红军在长征路上不仅要和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作斗争,也要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更要和来自内部的错误思想作斗争。张国焘是红四方面军的领导,又和毛主席都是党的一大代表,但他总想凌驾于党中央和毛主席之上,处处为难红一方面军。毛主席、朱德和周恩来当即立断,坚决抵制张国焘的右倾逃跑主义错误,坚持率领红军北上抗日。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途跋涉,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毛主席伏案疾书,写下了气势磅礴,脍炙人口的《七律.长征》。这一首毛主席诗词,我们从上中学时一直背诵到今天,每一次背诵都很感动,都很亲切。我们总会眼含热泪,回忆起红军长征时的画面。
电影《长征》拍摄的很真实,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到红军战士,每一个人的服装都很破旧,用破衣烂衫来形容也不过分。就连朱德总司令的指挥所,也是再简陋不过了。因为缺衣少食,红军每一个人的脸都很瘦俏和黝黑,就连贺子珍、邓颖超、蔡畅和王彩秀等女红军也和男红军一样,克服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这部恢宏巨制的红色影片中,既有宏大而又惨烈的战斗场面,也有感人肺腑的儿女情长的镜头。毛主席为怀孕的贺子珍洗脚,周恩来问长问短,关心着生病的邓颖超。当贺子珍问毛主席想要男孩还是女孩时,毛主席说完男孩后,眼里都是泪花,他想起了留在苏区的儿子毛毛,也想起了还在上海流浪的三个儿子岸英、岸青和岸龙。毛主席为中国革命作出的贡献,我们会永远铭记在心里。
在这一部影片中,特型演员唐国强、刘劲和王伍德等人都把老一辈革命家演得是活龙活现,让我们一次次地在泪水和笑声中感受到了他们的最棒的人格魅力。我忍不住又一次朗诵起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红军长征虽然已经过去了85年,但红军长征的精神永存!“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刘玉伟,2021年9月24日于西安市大明宫铁路小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