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罗街道情系民 党建中心受褒奖
燕罗街道对辖区居民进行花馍手工制作培训
花馍制作培训好
(李中旺)
2021.9.25
花馍制作培训好,
居民手艺得提高。
传统文化大弘扬,
主妇就业开渠道。
儿童零食选花馍,
添加剂绝有妙招。
燕罗街道情系民,
党建中心受奖褒。

李中旺报道 9月24号晚上9点,由深圳市宝安区燕罗街道党建中心承办的,地点在罗田社区举办的陕西花馍(面花)制作系列培训课程结业了。至此,从9月7日开始的陕西花馍(面花)培训课程,一共进行了8场次。每场次30多人,共计240多人次参加了系列培训课。收到了预期的理想效果。
参加此次陕西花馍(面花)制作系列培训课程的人员(学员),都是来自燕罗街道辖区内各社区愿意学习制作陕西手工花馍(面馍)的居民朋友。主讲老师是由街道聘请的专业老师进行培训的。每场培训的时间是晚上6点半到9点,有些喜欢制作陕西手工花馍的小学生放学后,也兴致勃勃地跟着家长来参加了培训。
陕西花馍,又称面花、礼馍。它是我国民间艺术的奇葩,2008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于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展出,还几次进京参展,受到了各地广泛的关注和国际友人的青睐和赞美。
花馍(面花)的色香形味美艺术,体现了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智慧与生生不息的华夏民族传统!在秦晋冀鲁豫,尤其陕西关中一带,有着悠久的历史。西安、咸阳、渭南、宝鸡等地,过去几乎家家户户都做面花。人们喜爱面食,一袋面粉,在他(她)们手里会被做出各种不同的面食品种。馒头作为其日常食用面食的一种,更是被做的种类繁多,花样翻新。面花,就是其中的一种。
面花集中体现了陕西人的面食文化。据历史文献记载,面花最早被用于祭祀,以后演变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生日祝寿、婚丧嫁娶、民间送礼等等。尤其是民间送礼,在陕西的农村,至今仍保留着送礼送面花这一习俗,且一年四季不同季节、不同节气、不同节日、不同对象,所送的面花内容不一。
以前,在秦晋冀鲁豫,尤其是陕西关中农村,春节前的腊月二十五一直到农历正月十五,都是花馍的世界。家里祭祖、迎客的案头、初二回娘家,初三走舅家等等的提篮里,都少不了各式各样的花馍。

花馍除了可食用性,同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还具有家族的传承性。它是百姓寄托心愿的一种载体。面花不论是做成飞禽走兽,鱼鸟花虫,还是牛羊鸡猪,人物造型,大都有一定的寓意和寄托,有一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更多地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一种企盼。永恒不变的主题就是:吉祥、平安、喜庆、祝福、和顺。
可以这么说吧,造型百态,内涵丰富的面花是陕西民间文化,民俗文化,特别是食文化最直接的表示。所以,有人将陕西的面花艺术称为“民间艺术活化石”。

如春节蒸大馒、枣花 、元宝人 、元宝篮;正月十五做面盏、做送小孩的面羊、面狗、面鸡、面猪等 ;清明节捏面为燕;以及各种造型,琳琅满目, 形如石榴、桃、虎 、龙 、鱼 等,真是多彩多姿,数不胜数,象征着丰收的喜悦,生活的美满。
花馍的制作原料是以上等的小麦面粉为主,另有豆子、枣、米类、辣椒等辅料;所有颜色均来源于水果蔬菜及汁,全程绿色无任何添加剂,安全健康。制作所需的工具是普通的剪刀、梳子、菜刀等;制作手法有切、揉、捏、揪、挑、压、搓、按等。 
面花技艺的原始传承方式,一般都是妈妈教女儿,婆婆教儿媳,一代传一代,世代传承下来的。

当今学习面花制作的意义:
1,可爱逼真的造型获得小朋友的喜爱,大大减少了食用零食导致的各种添加剂摄入。
2,纯手工制作的满怀情义面花制品,是馈赠亲朋好友的最佳礼品。
3,在各种西式糕点泛滥的当下,传统面花祝寿塔成为寿宴上的一道独特靓丽的风景。面花制作也因此成为众多居民创业的首选项目。
4,操作者不用额外投入,就可利用自家厨房现有的设备和材料完成制作。

燕罗街道党建中心满怀着对辖区居民的关爱,关注、关怀、关爱着社区各类群体,为社区营造幸福和谐的文化氛围,通过开展这8场传统面花系列制作活动,极大的丰富了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面花制作大课堂中,居民通过选材,准备,取色,和面,揉面,醒面,包馅,配色,制作造型,寓意设计,主题创作等一系列内容进行实操练习,制作技术得到了提升。有位参加培训的居民说:“我从来没进过厨房的人,自从参加了面花培训,现在已经爱上了厨房啦!”还有一位居民说:“自从参加了面花培训,小孩每天放学再也不要买零食了”。还有的说:“我每次把自己的“作业”分享给邻居时,就有一种满满的自豪感”.....

从大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到面花手工制作的互助,处处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生活的融入共荣, 进一步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享受,受到了居民们的赞扬和好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