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诗词与党史(50)
读鲁迅诗《自题小像》《无题》
作者:虎跳峡
诵读:月亮泉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狂人日记》。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反动当局所通缉。1930年起,先后参加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共产主义者鲁迅,在同反动派文化“围剿”的斗争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1936年初“左联”解散后,积极参加文学界和文化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鲁迅以大量战斗性极强的杂文,无情地揭穿地主买办集团媚外独裁的面目、可耻的不抵抗主义、残酷的文化“围剿”,表现出高瞻远瞩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毛主席指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956年,毛主席亲自为重建的鲁迅墓题字。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quán)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大意是:
我的心无法逃避爱神射来的神箭,我炽爱着仍遭受侵略和封建压迫的家园。
这份情感寄托给天上的星星却没有人明了,我誓将我的一腔热血报效我的祖国。
灵台:同“灵符”,古指心。陆游《月下作》诗:“诗成独高咏,灵符炯澄澈。”
荃察:语出《离骚》“荃不察余之中情兮”。荃,香草名,原用以比喻楚君。后书信中常用“荃察”作为希望对方谅解的敬辞。
这首诗作于1903年前后,中国正处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人民生活异常痛苦的年代。鲁迅在《浙江潮》上发表了《斯巴达之魂》,歌颂斯巴达人以生命和鲜血抗击侵略者,借以抨击清朝统治者的丧权辱国,唤醒中国人民起来斗争,并毅然剪掉象征封建传统和种族压迫的辫子,在一张剪掉辫子的照片背面题写了这首诗,送与好友许寿裳,以表达自己为国捐躯、矢志不移的决心。
诗人运用顿挫跳跃的笔法,有曲折、有波澜、有起伏地把强烈的爱国情感抒发得深刻真切,结构严谨、声调激越、感情强烈。

《无题》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qiè)妇将(jiāng)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zī)衣。
大意是:
我已经习惯于在漫漫长夜里度过春天的时光,鬓发斑白了带着妻儿被迫出走。
睡梦里,仿佛看见受迫害的革命者慈祥的母亲正担忧落泪,而城头上还在变换着军阀们的各色旗号。
我怎忍得看着年轻的战友被敌人杀害,以愤怒的心情对着白色恐怖的刀丛写诗悼念。
吟诵之后俯视周围却没有写的地方(不能发表),只有那清冷如水的月光照着我这个穿黑袍的避难者。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随后,诸多左翼文化团体也相继成立。这支左翼文化新军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马克思主义宣传和革命文艺创作等活动,形成了很有声势和实力的左翼文化运动。1931年2月7日,李求实、柔石、胡也频、冯铿(kēng.女)、殷夫五位“左联”革命作家,与林育南、何孟雄等十八位共产党人同被国民党政府杀害于上海龙华。这时,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但他丝毫不畏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愤然写下这首诗,强烈抗议和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鲁迅带着无限的悲愤又写下《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纪念均龄只有27岁的“左联”五烈士。
建党百年,拜读鲁迅先生诗作,感而得句:
文坛铁骨砺投枪,
无畏氤氲(yīnyūn)瘴气狂。
讨逆檄文敌丧胆,
小诗一样响铿锵。
(2021年4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