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朱维

李宝智热情好客,乐于助人。他给人的印象是:微笑的时间多,严肃的时间少。李宝智是一个用微笑面对生活的人。
有文章称李宝智为“西府奇人”,有网络评他为“中国好人”,还有人说他是“商人、文人”,也似乎在理,但均有点一斑窥豹,如果以他这辈子的所作所为,称他凡人似乎更恰当一些。
李宝智虽是个凡人,却始终干着不平凡的事情。他不念经、不修行,但有一颗善心,走的是善道,行的是善事。是否,不妨让我们穿越一下,从他的少年或者先辈身上寻觅一番。
李宝智的爷爷、父亲都有一颗善心。爷爷从1949年全国解放起,当了二十年的曹家塬村支书,没有给家里谋过一点私利;父亲在文化大革中被打为“四不清”,平反后他没有埋怨过任何人,只说“那是运动,谁也没办法。”
善心是可以遗传的。李宝智初中毕业那年,曹家塬大队分了一个工农兵大学生名额。大队决定让李宝智去,但他的年龄却小了一岁。按李宝智的聪慧,找人做点手脚,完全可以抓住这个机遇,但他没有这样做,他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情。还有,李宝智从小就有当兵梦,他曾经应征三年,但他都因体检“心脏有杂音”而未圆梦。如果当时他稍稍“活动活动”,梦想成真应该是小菜一碟。岂不知文学界的著名大咖莫言先生,也是靠后门才走进军营的。
李宝智高中毕业,正赶上改革开放的经济大潮。他熬过糖稀,贩过牛羊,跑过运输,务过大棚,卖过保险,养过奶牛,开过信息部,办过幼儿园。但不管他如何运作,如何折腾,他算的是良心账,挣的是辛苦钱。人们常常将一些唯利是图的商人称为奸商,如果李宝智稍有点贪心,也不至于为钱折腾了四十年,如今还是个清贫日子。

李宝智在经商赚钱上,是个“死脑筋”,在农业科研中,却是个智多星。这些年来,李宝智发明了多功能覆膜机等五项专利,发表了“农业生态与生存”等十二篇农业科技论文。他的这些农业科研成果,已经在本省及外省的农业生产中发挥了良好的效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因此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一些奖励,但这些奖励,与他废寝忘食地付出相比,仍然得不偿失。而李宝智却认为:只要这些技术成果,大家用了都觉得好就行了。

其实,让李宝智真正扬名的,还是他的见义勇为。这么多年,他一边念生意经,一边行侠义事。他先后五次救助汽车、摩托车事故中受伤、小孩走失等濒临危难者六人。为此,新闻媒体曾做过大量的报道,中央电视台、齐鲁电视台曾分别来家里或邀请他到电视台做了专题节目。李宝智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在充满铜臭味的生意场上,他善心不眠,义举连连。
从2017年起,李宝智开始做生态农业,主要推广光碳原浆有机肥。这种肥料的主要特点是有机、无毒,具有良好的驱虫和增产效果,培育出的农产品没有农残,食用安全。但使用过程较复杂,增产效果也没有有毒农药、无机化肥那么高效。尽管党和政府提倡生态农业,绿色食品,有机肥之路仍然推广艰难,盈利艰难。
既然如此,李宝智为什么还要做有机肥推广的先行者呢?他说,他的一个同学突然同时得了两个癌症,医生说都是食品惹的祸。看到同学虽形同骷髅却仍渴望活下去的眼神,他顿生悲怆,病从口入啊!食品安全,善莫大焉,他暗下决心要在这方面做点贡献。后来,经过反复考察,他选择了推广光碳原浆有机肥。他想从源头治理,还五谷以天然。
推广光碳原浆有机肥5年来,李宝智开着宣传车到处奔波,跑了4万多公里路程,发了3万多份传单。虽然路途艰辛,但他有信心继续坚持下去,只要这颗善心还在,善举、义举仍然可以有。
作者简介:
朱维,陕西千阳人,爱好文学。2007年起主学剧本创作,先后创作三十多部大、小戏剧本,其中小戏《九品官上树》、小品《神圣的草地》分别获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小吕剧《村官上树》获第十六届中国群星奖;小戏《翠翠戏草》、《工地上的婚礼》等获过省级一等奖;大戏《清水弯弯》曾被宝鸡市戏曲剧院搬上舞台,获陕西省文华剧目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