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龚如仲(Ralph)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系毕业,曾任外贸部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总公司驻美国公司总裁。
有关作品: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翻译作品——美国动画电影小说《忍者神龟》(Ninja Turtles),台湾采薇出版社出版、发行《岁月如重—兼谈华国锋》(此书已被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纽约市市立图书馆、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正式收藏),《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在大陆做生意》、《悠然时光》、《如仲诗语》、《My Life--Family, Career & VIPs》,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发行《悠然斋诗文选》《花儿在身边开放》。
作者现旅居美国,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经典文学网特约作家、台湾采薇出版社资深顾问、奥地利英文网Sinopress特聘专栏作家、欧华新移民作家协会会员、中诗报七室创作者。

【到大陆做生意】之三
民生航运,巾帼领军(节选)
文/龚如仲(Ralph)
为了更全面地体现我新作【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到大陆做生意】中商场精英,我需要一位从事国际航运业的主角。我自然想到了我的好友,上海民生国际货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民生”)的老总刘坚女士。在征得刘坚女士的同意后,我就如约飞到上海,在她那宽敞、明洁而又颇有品味的办公室里开始了和她的正式交谈。
(一) “要谈我,那就先谈谈重庆人吧。”
在办公室出现的刘坚与我事先所想象的“刘大老板”大相径庭。我原以为手握重权的“民生航运“上海区域公司的业务高管肯定是一位新潮、时髦而又有点儿霸气的“女强人”,然而站在门前迎接我的刘坚女士却是一位简朴、随意,而又秀丽的“邻家女孩”。对刘总良好的印象进一步激发起我对她的好奇。于是,等双方坐定后,无需多余的寒暄,我就迫不及待地向她说明来意,并且直切主题。
一听说我要把她写入书中,刘总立马表现得相当谦逊,并连连对我说道:“我真的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您写的”。可是当我话锋一转,让她“随便说说,哪怕先聊聊乡土人情或是儿时光景也行”时,刘总突然眼睛一亮,然后颇有点儿自豪地对我说道:“要谈我,那就先谈谈重庆人吧。”
“为什么要先谈重庆人呢?”原来,刘总是个典型的重庆人,而“民生航运”(最初叫“民生轮船公司”)的创始人、大名鼎鼎的卢作孚先生也是重庆人。由此可见,重庆人刘总和她所效力的公司 — “民生轮船公司”和后来的“上海民生公司”,都与重庆有着深厚的渊源,因为它们都是“重庆人卢家”开创的基业。
“民生轮船公司”是重庆名人、卢作孚先生于1925年在重庆创办的。卢作孚先生在中国的航运界可是大名鼎鼎。由于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杰出贡献,卢作孚先生受到国民政府授于的“一级勋章”(最高等级),同时被人们称赞为“抗日英雄”。新中国问世后,卢作孚先生到达北京,先后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和重庆北碚文化事业管理委员会主任等职务。他是一个被毛泽东主席赞扬过的爱国人士。
“有其父必有其子”,重庆人卢国纪先生(卢作孚先生之次子,卢作孚先生作古后的“民生航运集团”的继任掌门人)也同样是一位令人尊重的大企业家。尽管卢国纪先生现在所率领的“民生航运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航运公司。而他本人也早已成为中国的大富豪之一。更令人感佩的是,为了国家的民生民计,卢国纪先生以他那“取之于民,当还之于民”的博大胸怀,于2012年,毫不犹豫地把整个公司无偿地奉献给了国家。
听完刘总讲述的重庆人卢氏父子的真实故事,我对“民生航运”的兴趣更加浓烈了。于是,我试问刘总:“我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民生航运’是重庆人所开设,公司业务也很适合你自身的事业趋向,所以,作为新一代的重庆人的你,才离开你当时效力的‘重庆外运公司’,专程来到上海为‘民生航运’公司效力?”刘总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她正是在一次与卢国纪先生的谈话时,被卢老先生真情相邀,才加入到“民生航运”的行列。“
(二) “我知道,重庆是生我养我的热土,但上海才是我事业发展的福地!”
1984年,当时只有16岁的花季少女刘坚就到重庆市外贸局上班,在外贸局的“汽车队”里干起了“打杂”活。在中国那个特定年代,要想得到一份在“国营大企业”的工作谈何容易?倘若不是她父亲有一次开车时因保护他人而使自己身负重伤、继而在不久的将来英年早逝,一个16岁的小姑娘是不可能有机会合法地“顶替”外贸局汽车队队长的父亲、从而在局里获得一份稿外贸运输业务的工作。为了适应新的工作,这个打小就爱动脑筋的“有心人”很快就摸索出“如何才能干好外运”的种种方法。
说来凑巧,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国际贸易”的黄金时代,重庆外贸各进出口公司的业务如日中天。那时候物流行业还处于垄断阶段,所有进出口贸易运输都交由“重庆外运”负责。而当时的“重庆外运”海运部由五男一女组成,共有六名工作人员。除刘坚这位单身“女娃儿”外,办公室里的其它五位男士不但都已结婚,而且还先后当上了孩子的爸爸。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海运业务,成家后并沉醉于“九点上班五点走,老婆孩子乐悠悠”的五位“男同胞”们都希望“年纪小、未结婚”的“小妹妹”刘坚能够“多干点儿工作、勤出点儿远差”。而这些“男同胞”们的建议却正是刘坚所求之不得的。
好一个重庆女娃子,利用这种工作便利,刘坚不仅每天能够从头到尾地接触海运业务、很快地熟悉了外运的全过程,而且还经常跑江苏,到浙江,飞上海,走遍了江、浙、沪的各大外贸公司。同时她还有机会和“民生航运”这样的大型民营企业打上了交道,并与“民生航运”的各级领导交上了朋友。这为她后来调到“民生航运”工作打下了基础。
几年下来,认真的合作态度,良好的人脉关系和日益强大的气场,使得刘坚对自己的工作越发得心应手。与此同时,她也在江、浙、沪一带建立了自己的揽货网络和业务渠道。渐渐地,刘坚开始喜欢上诸如南京、杭州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但最让刘坚倾心的还是上海这个大都市,因为在这个“极不安分”的“重庆女娃儿”的潜意识里,她知道,重庆是生她养她的热土,但只有象上海这样的国际大海港,才是她将来开拓事业、创建未来的福地!她也知道,她早早晚晚是要离开重庆到上海去干一番事业的,因为“身居上海,不仅可以运作上海本地业务,同时还可把航运事业的‘触角’延伸至整个江苏和浙江,那将是一个何等巨大的海运市场啊!”
为了将来能有机会在新的“航运舞台”上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刘坚知道:“用文化知识来充实自己是必须的。”于是,这个酷爱学习的“重庆女娃”就利用“读夜大”和通过“进修函授课程”的方法读完了大学本科,并拿到了毕业证书。
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年仅26岁、具有大学毕业学历的“重庆女娃”当上了海运部经理,这为她今后事业的“更上一层楼”增添了有力的“筹码”。但不幸的是,一位由上级派往公司当老总的领导是一个只讲政治、不懂业务而又刚愎自用的“老革命”,精通业务但不懂对领导应该亦步亦趋的刘坚很不适应。最后,刘坚毅然绝然地扔掉了“国企部门经理”的铁饭碗,调到了民企的民生航运公司,开始了重新创业的艰难道路。老板卢国纪先生对这个重庆女孩分外青睐。先是把她派往香港分公司工作,旨在开阔她的国际航运的视野。几年后,公司总部把她派到“上海民生”当上了总经理助理。于是,刘坚一步步地实现着她那“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的航运事业的梦想。
上任伊始,刘助理就着手了解和处理那些纷纭无序的业务难点,心中也有了底气。到了1998年,公司进行部门调整,专门成立了“销售部”,这就为刘助理抓销售的“看家本领”搭建了施展拳脚的平台。在刘助理统筹规划、亲自参与下,不仅销售部,甚至整个公司的业务面貌都有了极大的变化,公司利润大大增加。正是由于刘助理的出色表现,公司总部于1999年提拔她为“上海民生”的副总经理,主抓销售。“高升”后的第二年,刘副总又把公司的利润提升了25%。
如今已经是公司一把手的刘总早已把“赢得经济效益”当成了每月必须达到的“工作目标”。倘若不能每月至少有100万元人民币的“创收”进账,她根本就没法对自己感到满意。
在采访过程中,当我问起刘总:到底是什么原因,能使她“在短短的三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时,这位沉稳、自信而又直率的“重庆女娃”对我说道:“我在吃航运‘这碗饭’时,除了亲自抓业务外,我只不过比别人更善于动点儿脑筋而已。具体来讲,我一直坚持着做航运的‘四大要素’:其一,抓住货源,就掌握了航运的命脉;其二,理解物流,就领悟了运营的‘法门’;其三,善于开发,就构建了广阔的平台;其四,搞好服务,就赢得了客户的信任”。
就这样,一个从山城重庆来到大上海创业的“小丫头”,用其超乎常人的天赋和勤奋,率领她的团队,为公司带来了非同寻常的业绩:1998年,刘坚刚起步时,“上海民生”一年的运货量只有区区的3,000个集装箱;但到了2011年,公司代理的集装箱运营量就达到了30,000个。到了2012年,“上海民生”就承运了40,000多个集装箱,这可是个非常了不起的载运量!刘坚所在的“上海民生”仅是“民生航运集团公司”的下属公司之一,所代理的货运业务也是“民生航运集团公司”部分业务,现如今,“民生航运集团公司”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也是最赢利的民营航运公司之一。
(三) “因为我的名字叫刘坚,坚强、坚定、坚守!”
或许是出之于对这位航运界“女强人”的好奇,我很想知道“是什么力量激励着刘坚,从一个中学尚未念完、就业时只能在车队里打杂的‘重庆女娃’,一步一步走向“国际货运事业”的高峰?”
“对于这个问题”,刘总答道:“您或许从我的名字上能够找到某种答案。”见我茫然不解,刘总就对我直言不讳地说道:“因为我的名字叫刘坚,坚强、坚定、坚守的坚。”
为了解答我的问题,这位“重庆女娃”首先让我听一段关于她童年的往事。
在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个两岁的小女孩依然住在“重庆市儿童医院”的病房里。她已经连续高烧昏迷好几天了,病情越来越重,眼看着孩子就快“断气”了。或许算是最后的道别吧,孩子家左邻右舍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们都来医院探望她,与此同时,邻居们也可利用这个机会,来安慰和劝说这位女孩的姑妈。大家对孩子的姑妈说道:“放弃吧,你已经尽力了,孩子的父母是不会怪你的……”
孩子的姑妈已经哭红了双眼。她一手摸着女孩的额头,一手擦着眼泪对这个已经失去知觉的孩子说道:“你是我从小带大的小宝宝,这么可爱,这么乖巧。你怎么能忍心离开姑妈啊!”这时候,医生和护士特意来到小女孩的病房进行查看。主治医生检查完孩子的状况后,他用肯定地语气对孩子的姑妈说道:“你化再多的钱,用再好的药,那也无济于事了,因为这孩子已经没救了。”
这时候的姑妈镇定了几分钟,然后用颤抖的手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了仅有的20元钱人民币。她拿着钱,对医生央求道:“大夫,我求求您了,这是孩子爸爸刚从北京寄来的生活费,也是我们家里的全部现金。请您无论如何都要给孩子用上最好的药,再想想办法,否则我是对不起孩子父母的。”主治大夫用犹豫的眼神看着满面泪水的姑妈,真不知道该不该作此“无用之功”。但孩子的邻居们动容了,他们纷纷对大夫嚷嚷道:“这孩子的爸爸是北京部队的军人,而她妈妈在成都的四川农业科学院工作,父母都不在重庆,孩子靠她姑妈抚养。求求您了医生,给孩子再用用药吧……”要知道,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20块钱人民币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足能养活五到六口人。这20块钱也是在小女孩和她姐姐、弟弟与姑妈共同生活的一个月的费用。
医生和护士都被感动了,于是,他们又一次尽了最大努力,对这个生命垂危的小女孩进行了抢救。
奇迹终于发生了!当小女孩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的清晨时分。战胜病魔和告别死神后的小女孩重新恢复了生机,她那因病而明显消瘦的小脸蛋依然十分清秀。这可爱的小女孩醒来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姑妈,我想吃稀饭。”面容憔悴、疲倦不堪的姑妈喜极而泣,她赶紧对孩子说道:“好,咱们这就回家,姑妈给宝宝煮大米稀饭!”几年后,女孩的父母从外地调回重庆工作,一家人团聚一堂,孩子们衣食无忧。
一年复一年,这个重庆“小丫头”渐渐长大成人。在这“小丫头”的整个成长过程中,她一路风光走过: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帮老师管同学”的“班长”和带“红领巾”的“少年先锋队”的“大队长”。在业余时间里,她还是“重庆市合唱团”的成员和小学、中学的“校舞蹈队”的队员。
这是一部何等光荣的女孩成长史啊!这一切的一切,都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叫做“大难不死,必有后福。”请记住:这女孩的名字叫刘坚,坚强、坚定、坚守,坚不可摧也!
无论学习上有何困难,生活上有何艰辛,身体上有何不适,小刘坚从不低头。她总是先自己想法子度过难关,因为她知道,做人就得坚强,任何困难都得靠自己来最后解决。
刘坚不但从小性格坚强,长大成人后,她还是个干业务时信念坚定,当领导后原则坚守的人。
您可能会问了:“何以见得?”那您就听我细细道来,当刘坚刚刚开始为“重庆外运”出远差、跑业务时,她就给自己树立了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无论多苦多累,我都得挺过来,因为只有意志坚定的人,才能敲开成功的大门!”现代人很难想象当年出差时的辛苦和劳累。一个不到20岁的小女孩,从重庆到上海,要坐五天五夜的“通铺客轮”或是三天三夜的“硬座火车”。
抵达码头后,要到货轮上去验货。在江中心海船的停泊点,要登上10多米高的海船,小女孩得爬上悬挂在海船边上的20多米搞的旋梯。脚底下是滔滔的江水,手扶着被大风吹得乱摇乱晃的扶梯,小女孩登上船舱后浑身已被冷汗湿透,双脚颤抖。上到海船,小女孩还要顶着炎炎的烈日,“钻进”闷热的舱底去细查种种货物,核对订舱资料。
那个年代长江各港口码头业务清淡,无论大货、小货、整箱的、散装的,上海和江苏各港口都欢迎刘坚所代理的业务。而在这些港口城市里,江苏的张家港无疑是其中的翘楚,因为张家港以其独特的服务方式,赢得了重庆客户的青睐。事实上,当时的张家港是中转海江联运货物最好的港口之一。
然而,昔日的张家港绝非是今天的先进、整洁而又壮观的大城市。那时候的张家港除了有个码头外,其基本的生活必须及起码的卫生条件都差得让人不敢恭维。总之一句话,到了张家港,就如同到了乡间。所谓的“张家港大饭店”,其实房间里只有小床两张,桌椅全无;凡洗澡、冲厕所之用水统统都得自己“用木桶拎来”后搞定。最富“浪漫”的是:如有客人晚上到访(如果当时正值仲夏),宾主之间只能举行“蚊帐里的商务会议”,因为如在蚊帐外洽谈生意,“蚊子小姐”与您的“零距离接触”一定让您难以忍受,那您还有什么心思开会?
就是在这种艰苦、无奈的条件下,“初出茅庐”的刘坚坚定着自己的“必须成功”的信念。她最后果真抵达了胜利的彼岸!事业成功后的刘坚从未忘记过自己做人的原则,尤其在对待工作、对待下属方面,她更是个坚守原则的人。当我与她谈到这个问题时,刘总认真地对我说道:“我在用人方面,一直坚守着三条原则:其一,用人以信;其二,待人以诚;其三,管人以严。”在刘总井然有序、职权分明、有章可循的管理条例下,“上海民生”的上上下下,“日常业务之娴熟,待人接物之热忱,承接货运之高效,赢利创汇之稳定”,是人所共知的。这一切,多亏了刘总的原则坚守!
(四) “既来‘民生’,就得一切为了民生。”
“民生航运公司”的经营理念就是教育员工不能以“来公司挣大钱”为目的。举办公司的初心就是淡薄名利,为国家多做贡献。因为在卢国纪先生的最终目标就是“要把‘一个完整的民生公司’还给国家”。正是出之于这个理念,卢国纪老先生于2012年真的把一个事业上如日中天的“民生航运集团公司”献给了国家。这就是真正的“一切为了民生”!
可以这么说,在理解和执行公司最后目标方面,刘坚总经理是一个先行者,也是一个佼佼者。她到“民生航运”工作,不是为了图钱,而是抱定了一个“对公司、对国家要多作奉献”的信念。刘总刚来公司时,其工资还远不如“重庆外运”给的多。然而,就是在这个“既来‘民生’,就得一切为了民生”的理念下,刘总心甘情愿地不断开拓,不断创业,不断发展,因为她的心中也有了“民生、民计”!在当下这个“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现实世界里,我深深地被这种高尚的“民生精神”感动了。我感佩“民生人”的脱离世俗,我敬重“民生人”的献身理念,我更欣赏“民生人”的爱国精神。
注:本文选自拙作【东西南北中国人—细谈如何到大陆做生意】,这本书于2014年由台湾采薇出版社出版、发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