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真实而又伤感的故事。
解放初期,我们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村里几十户人家,二百来口人。村里穷得叮叮当响,家家户户为一日三餐忙活。村的南边,住着一户人家,夫妻俩因为辈分大,人们都管叫男的老爷爷,叫女的老奶奶。后来,添了一个闺女,叫柱儿。因老爷爷常年有病,孩子又小,生活过得十分拮据。
闺女转眼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夫妻俩决心送孩子上学。虽然那时上小学一年花费几块钱,但有的也拿不出。老两口心里寻思,大人穿破的,吃孬的,也要让孩子念书,不然,还是没有出路。
有一天中午,闺女放学回家,滿脸愁容。母亲见到了,就问“怎么了?"闺女不坑声,母亲急了,说,有什么事,这么苦丧!这一不说不要紧,门女哇地一声大哭起来。母亲见状,更是纳闷,又一遍遍地追问起来。后来,闺女才胆怯地道出实情,懦懦地说:学校让交五毛六分钱的书费。
听到这事,母亲心里也咯噔一声。但嘴上却安慰闺女说,没事,我给你。母亲急忙掏口袋,没掏着,又去翻匣子,掀蓆底。天哪,一分钱也没找着。这时,她顾不上吃午饭,掂着小脚走出门外去借。一连跑了几家都没借到。她想,村北的胖嫂日子过得好些,兴许能行。来到胖嫂家,人家正准备吃饭。看她火急火燎地赶来,就问大晌午的,有啥事就说吧。一说借钱五毛六分钱,胖嫂就痛快地答应了。拿到钱,母亲心里感激不尽。就说,这钱,我有了马上就还。胖嫂说,不要紧,不够再来拿。
闺女,攥着五毛六分书费自然高兴不说。母亲却是一个讲信用的人。第二天,是我们那里的新盛店大集。天不亮,母亲就用手巾兜着二十来个鸡蛋,换了钱,没顾上回家,就把五毛六分钱还给了胖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