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儿圆
作者/刘其强

年年中秋望月明,飞镜重磨照中庭。八月中秋金风送爽、丹桂飘香,寄托着人们祈盼幸福团圆的美好愿望。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妙笔生花以非凡的才华书写了吟诗对月、名垂千古的华美篇章。我对中秋的认识是从小时候拜月吃月饼开始的。

我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小时候生活虽然没有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样困难,但物资匮乏程度仍是现在的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记得当时还是集体经济,平时生活难得见到白面,纯玉米面都很少吃到,食用油、肉、蛋类更是少得可怜。中秋节是全年仅次于春节的重大节日,各家各户重视程度也非常之高,仪式感很强烈。对我们小孩子而言,主要还是到时候能改善一下生活,打打牙祭解解馋。那时每逢中秋之夜,晚饭后有简单又不失隆重的拜月仪式,我们似乎也非常虔诚。通常是在天井院里摆张小方桌,上面放几盘石榴、苹果之类的水果,当然月饼是绝对主角必不可少。大人对着冉冉升起的明月轻轻祷告,无非是祈求人寿年丰、全家幸福。对这些仪式我们是不大在意的,在意的是仪式之后的分月饼,一般在拜月仪式结束后大人会给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每人分一块月饼,好像也没别的馅料,就是五仁馅。分到月饼后心里那个美啊,简直没法用语言形容,一点一点慢慢吃进嘴里,有时甚至反复回味几次才舍得下咽。等着分月饼的印象深深刻在脑海中,以至好多年后依然难以忘怀,保留着对那段艰苦岁月的沉思回忆。

后来,改革开放,自己出外求学,年景慢慢好起来,印象较深的是考上学后自己独立在外地过的第一个中秋节,学校给每个学生发了两个月饼,虽然没有现在的精美,但已经比家里吃的月饼洋气多了。再到后来,工作后,物质生活逐渐开始丰富多彩,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中秋时再也不会苦巴巴等着分月饼吃了。但总感到好像缺了点什么……原来是生活节奏已经改变,在生活极大改善的同时,年节的仪式感没有过去那么神圣了。

到现在,中秋节时自己依然程序般的准备几样礼品回到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月饼是必备品,只是老人因为身体原因,不能享用高糖月饼,一般买点无糖的代替。而老人在乎的也不是我们拿回什么东西,每次总说,回家啥也不用带,人回来就行。是啊!时代变了,再也不是缺吃少穿的年代,商店里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与几十年前相比何止天壤之别!现在的孩子谁还相信过节要巴巴等着分块月饼吃,你说这些,他都认为是天方夜谭、不可能的事。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几十年的时间弹指一挥间,一轮明月见证了世事沧桑巨变,我们身历其间,感受犹深。今日之中国,早已摆脱贫穷落后,正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伟大征程中破浪前行。皎皎明月见证了共和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功,也必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完全实现。天佑中华,明月作证……

作者:刘其强

作者简介:刘其强,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公务员。平时喜爱文学,工作之余开始尝试诗词创作,作品散见于诗词选刊、夏津棉花地等刊物及部分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