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兵工厂的发源地:井陉路南修械所
马智生口述--- 高顺楼整理



八路军的兵工建设,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统一领导下,各根据地分散经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修理到制造,从简单到多样,从流动到固定,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过程。
1938年初,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进一步指出:“游击战争的军火接济是一个极重要问题。一方面,大后方尽可能的接济他们;又一方面,每个游击战争根据地都必须尽量设法建立小的兵工厂,办到自制弹药、步枪、手榴弹等的程度,使游击战争无军火缺乏之虞。”根据上述指示,各抗日根据地开始因地制宜筹办兵工厂,并成立相应的兵工领导机构。中央军委成立了军事工业局,直接领导陕甘宁边区兵工厂的生产。
太行根据地的八路军总部于1939年6月组建了军工部,在收编整顿各修械所的基础上,先后兴办了4个步枪修造所、1个复装枪弹厂、1个炸弹厂和1个试验所。其中,由八路军总部修械所扩建而成的军工部一所,设在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是抗战时期太行山区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厂。这个厂最多时有职工1500多人,一年生产的武器可装备16个团,是八路军在华北前线的重要军火生产基地,被朱德总司令称为八路军的“掌上明珠”。晋察冀、晋绥和山东根据地也分别建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数目不等的兵工厂。
抗日兵工厂的发源地之一:井陉路南修械所成立
1938年5月初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三八五旅政治委员谢富治、旅长陈锡联率部进驻井陉东尖山村。1938年5月5日,在胡家滩村召开了各村村长及有名望人士大会,正式宣布“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再告成立。吴锡彤任县长,政府驻高家峪村,随着八路军三八五旅入驻,抗日政府即从高家峪移至东尖山,井陉路南抗日在东尖山村驻扎期间,县政府机构也重新做了调整,设立了政务、军事、锄奸、组织、经济、总务等六个科。新成立的井陉(路南)正太游击大队也在这里接受实战演练。路南抗日游击队也在东尖山村组建起来,当时游击队使用的枪支,有的是老百姓献出来的,有的是从外地购进来的。这些枪支都是用过的老套筒,湖北造,单打一,没毛病的很少。
井陉路南抗日县政府为了适应抗日需要,成立了由五人组成的修械所,这个修器所在县委的领导下为抗日做出一定贡献。1938年5月县长吴锡彤,县委书记智化日,还有杜文华(杨庄村人),梁敏章(南方岭村人),陈十瑞(东方岭村人),马安之(南康庄村人),张遵孔等在东尖山酝酿组自成立枪支修理所。接着,在东尖山,西尖山寻找当过工人的能工巧匠五人:有东尖山的马智生,马先、西尖山的张双保、张秋小、张三录,由县长吴锡彤组织大家开会,宣布成立“井陉县(路南)修械所”,由马智生任所长,驻胡家滩村。修械所的任务是为游击队(后来的独立营)修理枪支,做到快修,修好。修理所成立后,没有工具,就通过关系找到南良都村的杜十忠,在石家庄搞回虎头前一台,手摇钻一台,小手钳一把,锉刀数把和钢锯等必须的工具。我们垒起烘灶,买了些废铜烂铁,就开始生产。修械中,钻头坏了,锉刀磨光了。又通过杜士忠在石家庄搞回,还弄回不少锋钢。这就是修械所的全部家当。开始,修械所的驻地不固定,是游击式的。开始在湖家滩,不久就随县政府搬到金柱村住了两个月。石家庄的日军得知后,连续数日向金柱村打炮。修械所不能正常工作,就搬到芦庄村。还是不能正常工作,又搬到割子岭村一个叫白杨的山庄。由于日寇不断扫荡,在白杨还是站不住脚,于1939年第二次搬回胡家滩,后又搬到苍岩山福庆寺藏经楼上。那时,战斗频繁,修枪任务很大。差不多每天要修十几支抢,还要抽时间制造了24支八樱手枪,卖给路北游击队,赚的钱作为所里的流动资金和改善所里的工人生活。1941年春,日寇蚕食抗日根据地。西尖山,南王庄,玛瑙山,七狮岩,支沙口一线盖了不少炮台,修了封锁墙,对路南进行封锁。并三天两头到胡家滩,并三天两头到胡家滩,罗峪一袋扫荡,实行三光政策。县政府在湖夹滩不能住了,也搬到苍岩山福庆寺。游击队迎击日寇的次数越多,枪支的损坏就越多。政府命令修械所做到随到随修,不要贻误战机。修械所的同志不分昼夜连续作战,晚上点着煤油灯工作,一年四季从不停工。未了加快修抢进度,又增加一个工人,南芦庄的杜增楼。
1942年日寇向根据地的扫荡更加疯狂,修械所又打起游击来。今天搬到高家峪,明天又搬到苍岩山,往往是工具没安装好就又搬家了。搬家时人扛驴驮很麻烦。修械所的同志们的生活很艰苦,每人每月发30斤小米,三角钱菜金。1942年由于日寇扫荡又加上荒年,每人每天12两谷子(合10两秤7.5两),没有菜就上山挖野菜,一夜曾把苍岩山的檀树叶都采光了。用的方面,每人三年发一床被子,不发褥子。两年发一套工作服。睡时,有土炕还算好经常睡在地草上,冬天还不生火。我们成年累月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1942年下半年,县政府宣布解散修械所,修械所制造设备移交大部队,我调区政府工作,其他五人回了家。
1940 年4 月底八路军总部任命刘鼎为军工部部长,并在5 月1 日由彭德怀、左权、杨立三亲自护送到上赤峪村上任。一路上,几位领导一再嘱咐刘鼎,要克敌制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发动群众,二是要有武器。敌人之所以敢于发动侵华战争,主要是凭借他们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企图用武力来征服中国。几位首长还再三叮咛,要他抓紧把军工生产搞起来。刘鼎上任后,接连带领和组织人员进行了制式步枪试制生产、子弹生产、五○炮和炮弹研制、烈性炸药研制,以及提高管理技术、培训军工技术、创办军工学校等工作,使太行军工发展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为改善我军技术装备做出了突出贡献。
制式步枪的研制生产是刘鼎到任后的头等大事。他仔细研究了当时我军使用的捷克式、三八式、汉阳造、老七九式、无名式等各种步枪的特点,认为步枪是一种近战武器,只要能在200 米以内准确射击,越灵巧越好。他提出了一种枪身短、刺刀长、重量轻的新型步枪设计方案,并交由“造枪能手”刘贵福组织试造。1940 年8 月1 日定型造出第一支新型步枪,后由彭德怀定名为八一式步枪,也称为八一式步马枪。当时,刘鼎背着第一支新枪到八路军总部汇报,彭德怀、左权等首长看后都十分高兴,拿着枪边看边做刺杀动作,不住夸赞遵照彭德怀的指示,军工部按照工业化生产要求,将八一式步枪的图纸和生产工艺分发到各造枪厂统一生产,使之成为根据地质量最好,产量最大的步枪,在太行区第一次实现了步枪制式化。
1940 年10 月,黄崖洞兵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八一式步枪,刘鼎亲自带队送到了一二九师师部。刘伯承高兴地拍着他的肩膀说:“刘鼎,咱们俩在苏联时就想自己造好枪,今天你终于造出来了,真是太好啦。”随即,将这批步枪全部补充给了陈庚的三八六旅。恰在此时,关家垴战斗打响了。在短兵相接中,日军发现八路军手中的步枪刺刀弹出非常快,往往没等日军把“三八大盖”的刺刀安上,八路军的刺刀就已经刺了过来,造成日军恐惧和伤亡。造枪任务完成了,新任务又来了。早在百团大战之初,八路军就受到日军一种名叫掷弹筒的新式武器的威胁。这种射程为100 至500米左右的单兵小型火炮,重量轻,发射快,使用灵活,杀伤力大。1940 年9 月9 日,彭德怀亲自召开军工部生产会议,要求大家日夜奋战,抓紧试造。并直接向刘鼎下令:“敌人有掷弹筒,我们也必须有。”
从1939 年6 月到1941 年11 月,经过两年半的发展,军工部在晋冀地区逐步整合为10个生产单位,职工总数达到3300 多人,拥有相当于120 马力的蒸汽动力设备和简易机床124台,初步形成了八路军太行军工基地。 八路军兵工建设的发展同样离不开根据地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没有厂房和宿舍,当地百姓就腾出房子供兵工厂使用。没有原材料,群众就献铜、献铁、帮助熬火硝,组织民兵拆运铁轨作钢铁材料。兵工厂运输困难,群众就肩挑驴驮,把原材料源源不断地运到兵工厂,又把生产的武器弹药运往前线。兵工厂劳力不足,驻地青年便主动上门帮助。敌情严重的地区,民兵替兵工厂站岗放哨,及时通报,帮助转移。许多农民因保卫兵工厂和掩护兵工人员,家被烧毁,家庭成员惨遭杀害。他们及那些在生产斗争中牺牲的八路军兵工战士,永远值得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