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时代前沿的女人
文/归途
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想把这个题目写出来,但是,一直觉得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够,或者说掌握的素材不够,心理犹豫,害怕把自己心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不准确不完美,而不敢下笔。
等到举国欢庆,建党百年辉煌成就的大喜日子里,《山花》杂志发出关于"我的家风故事"的征文后,我再也按耐不住自己内心深处的激动,决心动手写出自己心中的思念和感动,借以表达我对她们的感恩之心,也慰籍那些孜孜不倦,追求自己理想的灵魂。
或许,她们的事迹不很精彩,但是她们的事迹,在我看来,依然是十分的感动。因为这里记载的东西,都是这些不同时期的女人,不同阶段和不同阶层的平凡人,真实生活的写照,是她们用自己生命付出的代价。
她们都是行走在时代前沿的女人,也都是我生命中的贵人,而且是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女人,或者说是直接影响了我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女人。她们的存在至关重要,她们的人生态度及其表现出来的家国情怀,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让我的内心纠结,不得平静。
一一我的祖奶奶,她是位旧社会的"小脚女人"。来到我们这个大家庭的时候,正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初期。尽管,她对党和国家没有多少概念,不识字。但是,她对家庭这个概念特别有感觉。因为,她所在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没落时期。她接受的教育就是封建社会"家庭礼教"的那一套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唯命是从、相夫教子","三从四德","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服从自己的男人,生儿育女,料理家务"就是她的天职。
她十几岁的一个小姑娘,从黄河岸边的一个小山村,嫁到县城附近的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家庭。老公兄弟六人,虽然排行老二,但且聪明要强,非要撑起一个父亲早亡,兄弟较多,少吃没穿,负债累累的大家庭。她只好顺从他,同老公共同担当起大家庭"掌柜"的责任。
她为老公生了三男三女六个儿女,在老公授意下,掌管着兄弟合家的家庭内务。她们对自己的儿子早做分工:老大献给国家当兵,老二随父走南闯北经商做生意,老三常年上山种地务农。侄儿侄女兄弟姐妹随愿侍从,想读书的供书,爱劳动的劳动,愿意经商的跟着跑生意,不做强求。
合作化期间,家里人口发展到三十二人,养了六匹骡子,一口锅吃饭,共同劳作,过着合家欢乐的平稳生活。阿叔侄儿虽然读书人少,但是勤劳务实,在她老两口的调教下,说理懂法,都是些正派人。妯娌婆媳、兄弟姊妹,相敬如宾,和睦相处。这个家变成方园有"门风",有"家教"的象样人家。
这个家里上上下下、里里外外的事情,都是这个"小脚女人"一手搭理。每件事都被她处理的情通理顺、稳稳当当。凡是来到家里的亲戚朋友,不分远近亲疏关系,一律热情接待,走的时候还要送上适当的礼品,送出院子的大门。我的祖爷爷兄弟六人,生了十四个儿子,分别生活在附近的两个塬面和一条沟里的三个村庄,不管贫富差距,只要他们走进家门,她都象自己的亲儿子一样对待。
有一年,家里大祸临头,上下村一大家子死了七个媳妇,这可急坏了她。她又当嫂子,又当婶,还要当娘,逐一为这家子死了媳妇的"光棍",缝衣做饭,洗衣裳,协助料理家务。还给他们重新瞅了媳妇,办理了婚丧大事。她是这个大家庭的行家里手,老公的贤内助,曾经得到全家男女老少的热情拥护和无限爱戴♾️。周围人夸她是家里聚财一聚福的"活菩萨"。
我起初觉得她就是一个一辈子围着"锅台转",围着老公转,围着家人转,"头发长,见识短",足不出户的"小脚女人"。然而,且不知道她的内心世界是那样的厚道善良,宽容博大。她不仅懂得疼爱自己的亲人,而且胸怀坦荡,无私无畏地关爱着自己身边走过的每一个人。
尤其是那对老公的那份爱,是那样的厚重和赤诚。她不但对老公的衣食往行照顾的细致入微,而且,对老公百依百顺,无限信任。在那个生活缺衣少吃、条件十分艰苦、经济极度贫困、意识固步自封的年代,在那些一年四季除了过年,庄户人家平常很少有人能吃到肉的日子里。有一年的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她给祖爷爷做了一盘羊肉水饺吃,盘子里剩下十几个,放在她家窑掌三斗桌的抽屉里,被几个孙子发现了偷着要吃。她追赶走自己可爱的孙子,自己一颗都舍不得吃,还要留给自己心爱的老公下顿再吃。这是她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
她一辈子虽然没有走出家门,更没有走出过村庄。但是她心中有爱,精通世事,对人友善,做人做事,得体大方,从来没有像其他女人那样别别扭扭、羞羞哒哒。在处理家庭日常事务方面有理有节,经渭分明。总是分出轻重缓急,一一顾问,反复强调,逐项落实。那么大的家业,那多的人事,别说再的,就说吃饭,众口难调,而她没有人反对,人人称赞👍。这就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我是她的长贤孙,被她视为"命根子"。从小到大一直受她的宠爱,我十三岁那年,她与世长辞,离开了她那个一生辛辛苦苦、亲手经营的幸福和谐的家,还有她最爱的人。
她的智慧和善良,厚德载物。她爱憎分明的情感,和谐友爱的家风,常留人间,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
一一我的外祖母,(我们叫她外婆,以下称外婆)她是我心中最敬重的女人之一。她本来也是旧社会的女性,但且生硬不缠小脚,做了一辈子的大脚女人。
她十五岁那年,陕北"闹红",就勇跃参加了当地的"妇女识字班",识了不少字,顺便参加了妇女活动,偷偷地做起了周围村庄"妇救会"的工作。
一九三五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她信仰马克思主义中的共产主义。一九三八年,她随当八路军的老公到延安,做了随军家属,主动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群众工作,被当时边区政府命名为"双拥"模范。
一九四五年后,老公退伍复员回家,她返回老家,与家乡父老并肩携手,共同相夫教子,组织村民生产自救。她生了许多小孩,自初因为生活在农村,偏远的贫困山区,缺医少药,孩子夭折。之后,参加老区革命工作,疲于奔命,不便顾及生养照料,而丢失了孩子。早年只保留下一个女儿,就是我的母亲。
全国解放后,形势日益好转,她才陆续生了三个儿子,她最小的儿子和我同年出生,又是发小同学,因为家庭的拖累,一辈子没有走出农村的大山,无奈之下受了许多的苦和委屈。
外公去逝的时候,她还不到五十岁,还有两个儿子没有成家。她一边劳动、操持家务,一边跑前跑后,寻找部队的老战友、故人和能够证明自己身份的同志,希望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待遇,扶持儿子成家。不料阴差阳错,她错过了落实政策的最佳机遇。尽管如此,她一直坚信她的信仰不动摇,她把四个孩子都交给了共产党,努力培养他们,争取做一个合格的好党员。
自己恪守妇道,没有再嫁。辛辛苦苦守寡三十余年,靠务劳庄稼和果树,卖水果、剪纸窗花等维持生计。临终前,她在睡梦中,还要告诉我们,她在中央工作。她带着毕生的信仰和梦想,去了"天国"拜见马克思了。
她与众不同的地方,是生在旧社会,长在早年陕北边区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很早就接受了党的红色教育,满脑子都是破旧立新的新思想。她能在那么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勇立时代的潮头,主动去经风雨见世面,积极的燃烧自己,锤炼自己,改变别人。把自已煅炼成一个信念牢固,意志坚定,思想独立的女强人。她就是一个敢于超越时代的女人。
她的一生都在贫困中度过。她一边反对封建社会的传统思想,一边且固守着封建时代的农民意识。表现出来典型的双重人格。这是历史发展的局限。她本人能够做到:一辈子始终不渝的坚守她年轻时候接受的信仰;苦死累死,穷死不嫁,坚定不移,坚守贞操;这种对党的忠诚,对丈夫的忠诚,对国家和家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是常人难以想象和罕见的。
她是时代的骄子,也带着时代的悲伤。她的人生吃尽了苦头,始终没有达成自己理想的目标和效果,但是她一生不仅为了家庭,而且为党和社会做了许多有意义的事情。尽管她把全部爱无私的献给了党和生她养她的这片黄土地,但是她的生命依然是悲壮的。她那不倔不挠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永远积极乐观上进的思维方式和豁达坦然的人生态度,极大的鼓励和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的生活。
她虽然没有自己心目中经常崇拜的英雄刘胡兰、江姐那种誓死如归的高尚情操和大义凛然的伟大气概。但是,她也的确是我们方圆几十里普通人群中,一位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仁有爱、有胆有识、有理有节、拥有民族气节思想超前的优秀女人。
我相信历史不会忘记她,社会铭记她,她的后人永远缅怀她,敬仰她。
一一我的母亲,今年八十岁高龄,身体尚且健在,生活圆满幸福。生我的那年她才二十岁。从小家里贫穷,但鉴于外婆的观念解放,思想激进,接受过良好的家庭熏陶和中小学教育。十八岁嫁入"豪门"。
她的男人,因为其爷爷是出了县城南门,方园几十里出了名的大户人家,变得身份还算"尊贵"。又因他父亲早年支差当兵,常年外出,不在家里生活,其母亲在他三岁的时候,得伤寒病故,变的孤苦伶仃,生性懦弱而凄凉。
她二人的婚姻,系其父母和爷奶主持下的包办婚姻。订婚后,一块上学,数日后因家庭经济困难等缘由,二人双双缀学。结婚成家后,二人性格一直不合。母亲每次回娘家,提及离异之事,均被外婆骂的哭着回家。
她想自己外出,找份工作,均被公家的爷奶拒挡。拒挡的理由,也在情理之中。因为社会的发展,他们也没有办法。他们早年送大儿子支差当兵的行为,虽然世事相逼,也算是一件大好事。但是实际上,是等于他们基本上失去了一个儿子。他们再不能让这门人的独苗,自己的这个亲孙子,有什么闪失。所以,他们非要盯死看牢,亲自守候在孙儿和孙媳身边,监督他们安分守纪、生儿育女、栽根立子,延续这门人的"香火"。
就这样,母亲想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实现。想当教师,做一个公家人过活,想法扑灭了。她变成了新中国、新社会、新农村家庭封建残余思想的牺牲品,毁了她一辈子的前程。
她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受到了压抑,她从小学的一把剪纸的好手艺,上了六七年学,一肚子好学问,没有派上用场。这样的家庭,就像农村人讲的一个"沤麻坑",把她屈才了。于是,她一连串生了我们六个儿女,协助老公相夫教子,就在老家的农村扎下根,安下心来,稳稳当当的过着农民的生活。
孩子小的时候,拖累少,还有爷奶老势护着,光景将就的过。农业社里挣工分,她是最高的。她俩年轻上进,有文化,一会儿队长,一会儿妇女主任什么的,光景日月,还有些起色。母亲织布纺线,缝鞋纳底,做衣裳,推磨碾米,参加农业社的集体劳动,样样精通。
七十年代初期,孩子渐多,家里连续四年,抬埋了四个老人。本来家里不宽裕的粮钱发生了危机。加上农业学大寨的大好形势,"早战群星夜战灯,脱皮掉肉战秋冬""男女老小齐出动,一年四季大会战,打坝造地修梯田",人人都要尽义务,家家都要交公粮,还要给国家缴纳农业税。她的日子不好过。
一度时期,我家光景一落千丈。没吃没穿没有钱,家里孩子都没有赶上分自留地。父母再能干也没得法,一是没自由的时间,二是除了生产队集体劳动,也没有干活的场地。晚上给自己家自留地送粪,都被纠为资本主义的尾巴。
有一年春天,家里没有一粒粮食了。她只好带上两个刚会走路的女儿,去亲戚家脱口借粮。其实就是出去讨饭。一个月后回家,十三岁的大女儿饿的皮包骨头,两眼发蓝,只好送她去西安给表姐家看娃去。家里养了十几只鸡,全死光。但是,她和老公坚定了一个信念。"砸锅买铁,也要供儿子上学"。
就这样,她和全村人一样,吃完了山里的树皮,吃尽了人间的苦头,从来不误队里的生产,也没有停止孩子们的学业。一直坚持不懈,一边劳动一边操持家务。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逐渐好转,几个孩子陆续大学、中专毕业,先后成家立业,有了工作上了班。她才有了好日子过。
然而,任何人都是时代的产物。她也一样,儿女成家立业后,又要上班,孩子小,没地方去,又没人照看。她不得不再挺起胸膛,照看孙子,一照就是五六年。她一边生产劳动,一边照顾三个孙子的饮食起居安全,一天到晚,累的死去活来。这就是现实。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
国家改革开放,政府机构改革,社会百废待兴,年轻人要适应社会生存,老年人没有退路必须配合。她又继续承担起照孙子的重任。六十岁后,大儿子身边的三个孩子都上了学。她从繁重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
她的老公,在城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一干就是十年。她跟着老公,为他洗衣做饭,收拾家务。紧接着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措施出台,农村人有了好生活。她走出了她的村庄。七十岁住入县城,至今,真正过上了她一生梦寐以求的城市人的生活。
她的命运,紧紧跟着时代的脚步。始终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息息相关。本来早就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可是命运偏偏安排她遇到那样的一个男人,那样的个家庭,让她饱经风霜,历经磨难。然而,结局是一场盛大的喜剧。她的晚年迎得了别人家都不曾拥有的幸福。
她的六个儿女都成了社会的人才,都有了自己的车子和房子,又有了城里的工作。如今,她儿孙满堂,孙子辈全部变成了大学生,遍布全国各地工作。长孙飘洋过海,变成洋博士,贤孙成了美国人。她成为这个家族里活的最响亮,最幸福的女人了。风时代在变,她也在变,社会富强了,她也富强了。
她一辈子承载着父辈的梦想负重前行,生活在时代的旋涡中,任劳任怨,随风飘动,被人歧视。然而,她最终因为她的坚持,她的坚强,她的一个始终不渝的观念支撑,托起了一个家族的希望,让身边无数人羡慕,敬仰!
这就是我的母亲。她是一个生活在新社会的知识女性,按说应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生,然而她且嫁给了一个守旧思想严重的特殊家庭,让她的一生,都活在新旧思想冲突的夹缝中不能自拔,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然而,她内心强大,始终与自己的命运抗争,不屈服,巧妙的利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聪颖的智慧,不仅扭转了我家的乾坤,而且为社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她是一位伟大的女人,值得大家永远爱戴的女人。
一一我的妻子,她的承担和付出,由于其生存的时代不同,而与前人各不相同。
她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只有优良的家风传承,又受过高等教育。她从小接受的知识点和思想观念,都是积极向上的。所以她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她时常把消极的想法和情绪即刻之间转换,变成一种积极快乐的心态,影响周围的同事和环境。
她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干部家庭,从小娇生惯养,但且一直秉承艰苦朴素的理念,为人处事落落大方。爱学习,爱劳动,为人处事,善良、诚恳、大方。女子时代穿着补丁的裤子,当伞头唱秧歌,那才是时尚。结婚后,娘家缺人干活,公家缺钱供书,她交差补位,双方兼顾,她以母亲的胸怀,照顾着我的兄弟姐妹,陪伴他们一起成长。渡过了一段她生命中最困难的时期。
她以全县第一名的好成绩,考入师范学校,当了一辈子教师。她以牺牲自已的事业梦想为代价,鼓励老公下乡镇蹲基层,扶持他走上领导岗位。她以优秀教师兼全职妈妈的全新姿态,及以积极健康快乐的心态和观念,生育和培养,并带动了三个优秀儿女,引导孩子们逐步走进大学校门,顺利步入社会,勇敢地担当了各种社会事务。这是她今生今世的辉煌,也是她最值的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她在学校工作期间,领导多次谈话,让她担任领导职务,她权衡利弊,果断地婉言谢绝了。以她的资质,绝不亚于后来县里提拔当过县长的任何一位女干部。然而,她智慧地选择了家庭,默默无闻地做了一辈子奉献。
她把儿子送到国外名校硕博连读毕业后,鼓励儿子走上科研之路。如今,已经拿到五项国际专利。她把双胞胎女儿,培养到大学本科毕业后,同时嫁到北京,不但有了理想的家庭,而且都找到自己心爱的工作。
她不但创造了一个健康幸福的家庭,而且积极进取,老有所为,五十五独立考取驾照,学会开车。同年,自学考试,拿到全国三级营养师、健康师证。五十八岁上北京的阿姨大学,掌握了许多家庭营养和妇乳推拿保健的知识,拿到全国妇联颁发的崔乳师合格证书。她用自己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学到的知识方法,积极影响和带动了身边的一大批人。所到之处,均是受人尊敬和欢迎的人。
六十年来,她一直秉持这种生活理念: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学无止境,善待他人。助人自助,助人为乐。做了一个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也是她一生为人处世的闪光点,个人奋斗的目标和方向。
她是新时代的女性,是在不断丰富自己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为前提的基础上,稳步推进精神文明需求的高手。同时,不断飙升了自己家庭的幸福指数。用一句时髦的话说:"一个好女人,可以富三代人"!她克服了重重困难,做了最大的努力,也做到了。
她是一位值得大家尊敬的女人。
一一我的女儿,是双胞胎。她们是九零后,我今生今世最大的幸福和骄傲!有人说:"女儿是父亲的小棉袄"此话不假。与众不同的是,别人有一个,而我有两个。她们对自已所有家人的至亲至爱是至高无尚的。但是,这不是女儿的全部。从普通意义上讲,她们是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女性,不但是思想全面解放,而且是人格更加独立的女人。
她们这代人,不会仅为自己的生存而发愁。她们不但拥有了一定的物质财富,还有了崭新的文化和思想,而且有她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梦想。她们不仅要承担好自己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想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用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讲,这是一种非常冒险的精神和十分难得的社会责任。
(一)大女儿,从小有魄力有担当,凡事一马当先,乐于助人,善于沟通表达,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为人正直豪爽,既有正义感又有责任感。不接受任何方面的压力的束缚和限制。既有行动力,也有执行力。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气势和人格。所到之处都是很受欢迎之人。
学生时代,常常担任班里的小干部,练就了一些组织能力和与人交往的本领。中学大学时期,都主动做勤工俭学的实践,收获颇多。
南京同仁堂是她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因为,她最早设定了首都北京生活的目标,所以,她没有受到学校所学专业的限制,喜欢上了企业的销售和管理的工作。公司总部工作半年后,她被公司破格安排到北京大区一线,协助经理做商务管理工作,两年下来,她一个人干了以往四个人干的活,变成该区的商务经理。
南员北漂,见证了她的能力,为她圆梦北京,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零一七年,她遇到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年底结婚,在北京安家落户。次年喜得贵子,做了全职妈妈。
其间,她果断辞职。然后,在家里一边哺乳儿子,了理家务。一边兼职做了几种网络营销业务。在国内几处建立了自己的销售网店,年内固定客户发展到近百人,还开通了一条国际商务线,自己亲手熬制的阿胶糕畅销海外,享誉美国加州。
她思想独立,人格独立,敢作敢当的行为习惯,造就了她的幸福生活。也感动了身边的所有人。公婆夸她了不起,父母兄妹觉得她很勇敢而坚强,她拥有了一个幸福的小家庭,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赢得了社会同仁的认可。
今年夏季,她走出家门,重赴职场,迎得同行的一致赞誉。
女儿的心,究竟有多高?我在这里,不敢恭维和断量。但是,目前来看,生存和生活,对她来说,已经不是她的问题。用她自己的话说:"做人,一定要体现自己生存的价值"。
我由衷的庆幸和感恩,生命中遇见这样的孩子。她是一位优秀的女儿,也是一位优秀妻子,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是社会主义新时代,脱颖而出的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女人。
(二)小女儿的出息,令无数知情人,寡目相看。小时候由于她是家里的老小,而倍受各方面人士的青睐。她一直都在家人、尤其是她胞姐的呵护下长大。实话说,谁也不知道她有哪方面的潜力,可挖掘开发或培养,只知道她需要照顾。这就是她成长的轨迹。
直到有一天,她大学毕业了。家里给她在西安买好房子,找到条件比较优越的国企就业,她很不甘心。一次她突然暴发了,哭泣着说:她已经辞去了那份工作,再也不想要现在这样的生活了。
我被她的行为所震撼。我疑惑不解地问她:"为什么?",她痛哭流涕地回答说,"我已经这么大的人了,至今,没有自已的同学,没有自己的朋友,没有自己的思想,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姐姐的或者家里大人的想法,今后还怎么活?"她焦虑了。
这个时候,我才愰然大悟,心里明白了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失误。悔不该当初那样的溺爱她,让她从小失去自我,没有担当,才导致今天这么可怕的一幕发生。在她看来,简直是我们剥夺了她做人的权利。而害的她生活的如此痛苦不堪。
之后,按照她要求,她需要独立开创自己人生的路,我再也没有干涉她。两年后,她果断放弃了西安的优势,来到北京。她竟然选择了一个在我们看来及不适合她的行业,应该是她性格方面的短板,做起医药行业的销售了。
第一年下来,破茧成蝶,竟然突破了公司二百多人的销售痛点,年终被公司领导列入,单独点名表扬的前十名同事之一。得到公司的重奖。两年后,她又跳槽到另外一家外企,同样做进口儿童疫苗的销售业务。入职第一年,她已经结婚。孕期四个月的时候,她顺利通过了公司总部试用期的各项全能考核。
她在北京的表现,大家有目共睹。她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如意郎君,有了一个稳定的家,而且找到了一个真正能够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
她在妊娠期间,坚持上班打卡,而且业绩屡屡做到同行第一。经理被她的行为感动了,要帮她,她不要。一直坚持要临产的第五天才请假。公司在她生产期间,给了四个月的带薪休假,并发了十万元的福礼和工资待遇。
去年,疫情期间,她克服重重困难,一边带孩子,一边工作上班。不但维护了公司的销售系统正常运转,而且产生的许多超额业绩,她连升两级,受到公司和客户单位的双重好评。
她在工作中不但兢兢业业、一丝不苟,而且常常不计个人得失,不管公司给不给报销,按照客户的需求,自己掏腰包联络客户关系。客户需要帮助的时候,她全力以赴地去完成。坚持与人为善,诚恳服务,热情洋溢,信守承诺,她在信心不足或者十分劳累想放弃目标的时候,找家人聊天解闷,家里全体人员给她提供方案,注入活力,输入信心,她边思考、边学习、边实践,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努力突破自已设定的各种生活目标。
无论她多忙,她都不会忘记安排好公婆的生活费。她的儿子刚满两岁,她不愿意暴力戒奶。家里人心疼她,常常早出晚归,担心她身体健康出问题,希望她不要半夜三更坚持喂奶,或者给孩子断奶。她不愿放弃,每天在拥有很少的睡眠时间的状态下工作,还要开车上下班。今年春节前后,她千方百计想尽办法,达成了公司第一季度,完成百分之一百二十的销售目标任务,甚至超额完成,受到公司的突出贡献奖励。
前不久,在夏季的公司年会上,她打破公司多年历史纪录,一个人拿到四项优秀奖,成了全公司整个西北地区的销售冠军。然而她的辛酸,唯有自己知道。
她胜不骄败不馁,内心强大,越挫越勇,从不示弱。她妈妈夸说:"她外柔内刚,大智若愚,宠辱不惊,哭点很高,从来不会掉眼泪"。是的,在别人看来根本不能忍受的事情,在她那里觉得无所谓。她做工作只有目标,没有问题。平时与人相处,不会要求任何人。出现问题,从来都是,在自身寻找原因,积极主动的去解决。
和她生活在一起的人,都有安全感,从来不会有不舒服的感觉。这种女性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今时代的年轻人中,是少见的。我不仅为她的工作成绩和个人进步骄傲,而且,更为她终于变成了一个思想独立,行为独立,生活独立的女人而感动。
两位"千金",虽然风格不同,目标各异,刚柔并济,各有千秋。但是她们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她们都能用自己的生存方式,成就自已的人生梦想,在平凡的岗位上,在普通的人群中脱颖而出,变成能够主宰自已命运的成熟女人。
回顾她们走过的路,做过的事,以及她们成长的每一个轨迹。她们的所有成功,核心的力量归根结底,是她们拥有了一张和谐家庭的底牌,一张祖国强大的底牌,逢上了一个文明进步的好时代,她们才敢如此的冒险和闯荡。她们是从陕北黄土高原走出来的女人,是带着大山的情怀,带着山里人的梦想,带着古老的血统,走南闯北,无抯无畏的普通女人。但是她们的这种单纯而朴实的创业精神和情怀可敬可叹;经营生活的思路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提倡和发扬光大的;她们把"顽强拼搏,自强不息"演绎成了我们最好的家风。
长期以来,我和她们身边的人一样,一直认为,她们的表现虽然很特别,但是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就是本来应该属于她们自己的生活而已。用农村人的话说:“这就是她们的命”。然而,当我们把这些事实沉淀几十年后,再把她放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上下打量仔细观察,那就不难发现,她们这些人,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流淌着时代的血脉,每个人的生活都留下许多时代的烙印。她们的苦难也罢,幸福也罢,伤痛也罢,快乐也罢,绝对不是某某一个人孤立的存在和生活。恰恰相反,每个人都表现出一个时代的发展特征,所以,我把这个命题放在她们身上,她们无愧于一个行走在时代前沿的人。
总而言之,常言道"时代造英雄,英雄出少年"。非常感谢上帝的安排,让我的生命中遇见这些女人。是她们每个人的努力,每个人的精神鼓舞,才成就了我的精彩人生。无限感恩,我们共同拥有过的每一寸时光,每一个美好的时代。
二零二一年秋月,写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