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一种新的“人设”横空出世,继纯欲名媛、校媛、雪媛,拼夕夕名媛竞相亮相后,最近又诞生了一种名叫“佛媛”的新人设。
名媛大家都听说过,“佛媛”又是个什么媛?在移动互联网社交时代,“媛”这个词早已被用烂了,内涵向下直追“茶”、“婊”、“装”、“假”、“贪”……原本代表精致端庄典雅的“媛”,如今却常常被用来进行反讽。

作为一种新的现象,一个新词,“佛媛”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泛指以抄经、拜佛、品茶为日常的生活方式,同时具有美貌和财富的新“名媛”,是“礼佛”与“名媛”的结合体。礼佛、吃斋、焚香、表情清冷;名包、豪车、浓妆、“种草”带货。在各大社交媒体上,一群佛媛杂糅两个毫不相干的人设,站到了流量的上游。
在这喧嚣的物欲时代,穿棉麻素衣吃素食,潜心打坐、抄经、禅修,这本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种进步。但如果只是将佛系当人设、借佛门炫富收割流量,那就另当别论了。
佛媛的出现,离不开现代人将拜佛搞玄学当做日常生活的转变,她们以反其道而行的装扮,迅速收割了一波眼球: 一名“佛媛”在社交账号上的生活是这样:在豪宅里起床喝个早茶,抱着大牌包包打坐修行,抄经焚香叩拜,打玻尿酸塑造佛相,穿开衩袈裟吊带佛衣,逢年过节开着跑车上山进香,时不时分享哪个寺庙最出片儿,每条视频都得写一些“佛言佛语”烘托清静无为的气氛。

可惜的是,这种另类“佛系”成风后,受到了不少网友抨击,原因无他,个别佛媛们的歪心思可太多了。随着“佛媛”在小红书和抖音等平台成风,人们开始嗅到收割流量的味道,各路人士都开始借它为自己引流,一些过去与“佛”毫无关系的穿搭和美妆博主,也给自己打上了“佛媛”的标签。
在佛媛们全方位用力“秀”的时候,心思也昭然若揭。
一方面,不少佛媛在拜佛、抄经时,被指衣着和举止不够得体、对真正拜佛的香客和僧人不够尊重。另一方面,佛媛们的照片和视频被普遍吐槽,让炫富的大牌占C位,寺庙和佛堂沦为背景板。更有甚者,整出了一套“佛欲”风,文案和照片互相“打架”,文案清心寡欲,照片却对佛学缺少敬畏之心不说,穿素衣露大腿甚至打擦边球的,也大有人在
9月21日,《工人日报》刊文痛批“佛媛”佛门清净,忽然混进去一群看似与世无争、实则物欲横流的名媛,实在是罪过。看着底下的各种购物链接:卖化妆品的、卖衣服的、卖保健品的、餐厅推荐的,称:狐狸的尾巴哪是穿了袈裟就能藏得住的。
这个群体,想做的事都只有一件,就是炫耀。而炫耀则是一门生意,那些看似无意轻松的奢靡感,吸引一部分心态不成熟、价值观不正确的观众,要么为其买单,要么成为其中一“媛”。如此反复,这门生意越做越大,风气越来越歪,在真真假假混淆的社交媒体上,形成一股恶俗的力量——想看也得看,不想看也避不开。
假名媛屡屡得手,无碍乎有人相信财富、美貌、学识可以是不经奋斗而获得的,或者想着至少可以做这个梦——有人成功了啊,数量似乎还不少。与其说没有一眼识破的能力,不如说是心存幻想。
曾几何时,名媛还不是贬义词,网红也非负面话题偏多。但在物欲横流的当下,一切都有种走偏的趋势。想要靠流量密码逆天改命,却少了几分下限尺度。别忘了享受虚假面具带来的红利,势必也要面对剥掉面具后的反噬。
总之,“佛媛”的闹剧该结束了,更希望“名媛”这个词以后能回归其美好的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