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槐香琴音 诵/阿丽
每当听到别人呼喊妈妈的声音时,每当在路边看到别的女儿搀扶着母亲散步的画面时,我又羡慕又嫉妒……
我的母亲从小生长在农村,她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母亲一生朴实善良,热情好客。由于父亲常年教书在外,母亲便成了我们家的主要劳动力,她不仅会干地里的农活,而且针线活在村里也是顶有名的。

你不知道我母亲的手有多巧,小时候每当过年的时候,她都会给我做绣花鞋,黑斜纹布的鞋面上,用自家喂的蚕丝线,染上颜色,绣上一枝红花陪绿叶,别提有多好看了。每逢大年三十夜,我都激动的睡不着觉,在床上左拧右晃的,似乎如此便可加速这黑夜的逝去,以便次日早早穿上母亲做的绣花鞋跑出去与伙伴炫耀这美丽。
正月十五时,母亲会用高粱杆和彩色纸给我们扎花灯笼。记得最清楚的仍是母亲蒸的枣花馍。形状之多、花样之巧令人甚至舍不得吃掉,有兔子,老鼠,刺猬,小鸟,小蛇,布袋,包袱等等。母亲做花馍的时候很认真,她总是面带微笑,虽然是麦面和白玉米面掺和在一起做的,但在母亲精细的雕琢下,蒸出来的枣花馍个个雪白光滑,柔软细腻,和纯麦面做的无异。看母亲做的久了,原以为这东西简单极了,也就自己用小手悄悄拽下一点面团,在一旁认真的捏来捏去,但怎么也做不出母亲那样的形状......

端午节的时候,母亲会提前到街上的裁剪铺,要回人家不用的花布条,回来后就用它缝好多香包袋子,有动物形的,心形的.....总之是各种各样花形的,没有母亲做不出的形状。在端午这天她会把她绣的香包分给村里的孩子们,说是端午这天戴上香包,以后日日平安吉祥。这天我们都会佩戴母亲绣的漂亮香包,心里美滋滋的,更别提母亲端午亲手包的斛包有多甜多香了。
八月十五中秋节最使我难以忘怀,或许我不能忘的不是这团圆日子,而是有母亲陪伴的日日夜夜。如今又是一年中秋,我抬头望着窗外,明月何皎皎?我答不上来。握着那一缕记忆,想从记忆中寻找那一轮曾经的圆月,飘忽的思绪突然转到了母亲做的月饼馍上。过去家里种的核桃,成色好的卖了钱,再买回油,供一家人吃上一年。挑挑拣拣总有些卖不掉的,于是母亲便挨个把它们砸烂,一点点的拨出核桃仁做成核桃馅,给我们蒸月饼馍。尽管剩下的核桃又黑又黄,成色极差,可在母亲的一番加工后,把核桃仁在锅里炕熟再捣碎拌上红糖再包在月饼馍里,用筷子在一层一层的月饼上夹出花状,那真是又好吃又好看……

妈妈,今天女儿多想再吃一次您做的月饼馍,那味道是世界上最香最甜的……女儿多么想再看看您慈祥微笑的面容……以前女儿总是在照顾自己的孩子们,忙自己的一些琐事,却忽略了照顾和多陪伴您,甚至都没有和您多说说话!每当夜深人静我想起这些时,那种悔恨和心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只能化作无尽的泪水和一声声无奈的叹息……现在我才认识到“树不静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的含义有多么的深刻!
时至今日,我的母亲已经离开我八年了,母亲去世时,享年八十七岁。母亲葬在远离家乡的横涧山上,而父亲早年去世时葬在家乡双槐树。我想此刻二老应该在今天团圆的日子里,彼此依偎在一起,享受着今晚的月光.....
2021.9.21八月十五

【作者简介】
王花琴,笔名: 槐香琴音,住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双槐树乡。从小喜欢文学,在岁月里寻觅,从文字中求索,做一个热爱诗意生活的我!
阿丽,热爱生活,喜欢唱歌、跳舞、朗诵!喜欢用美的声音传达诗文的美妙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