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广东作家陈中希老师的佳作《西安.古文明旅游日记》外一篇「飘舞的剑」(807辑)

西安.古文明旅游日记
文/陈中希
我们一行人乘飞机准时抵达咸阳机场,准备前往25公里外的西安。咸阳其实也很值得游览。它位于陕西省八百里秦川腹地,是中国著名古都,有2350多年的建城史。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都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正是始于咸阳。
汽车飞驰在咸阳到西安的广袤平坦的八百里秦川(又称关中平原)平原上,咸阳到西安的道路阔宽笔直,四野一望无垠。在广东,我们很少见到过有这么宽,这么直的公路。在蔚蓝的天空下,公路仿佛象条银色白飘带延伸到遥远的地平线上。路上行驶的汽车不多,亦很少遇到会车,因此司机开车速度很快。而我此刻脑海里却闪现出当年一代霸主秦始皇驰骋在这条路上征服春秋六国的画面,似乎看到当年这位霸主的豪言壮语:大地在我脚下,三皇五帝,惟我独尊!可等的霸气和豪气。不愧为中国历史上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首位用“皇帝”称号的君主。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是历经十三朝的古都,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丝绸之路的起点。西安的古文明与现代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充满着神秘与现代的韵味。西安及周边地区著名的景点数不胜数,单是帝皇陵墓就有72座。其中名气较大的景点有: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陵墓,乾陵,骊山及杨贵妃墓,延安及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华山等等。
西安的特色美食有很多,其中比较出名有肉夹馍、羊肉泡馍,其余有臊子面、凉皮、灌汤包及各式面食。我们曾尝试享用他们的传统美食臊子面,结果一口下去,火辣辣随即充满口腔,满面通红,马上吐了出来,用矿泉水漱口。连忙把碗里的汤水全倒出来,连续用两瓶矿泉水冲涮面条,但那种辣怎么冲也冲不去,只好将全碗面弃之。
西安市内也有香港人开的广东粤菜酒楼,但菜式出品价钱特别高,我们享受过一次后,再也不敢奉陪。跑到路边的小食店买无放辣的肉夹馍充饥,肉夹馍吃下去,里面的肉馅还勉强咽下去,尽管在吃外面的馍面时,反复从心理上安抚自己,但连续几口下去,仍然感到又酸又馊。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千百年来,黄土地的人与我们这些南方人在饮食上有这么大的差距?也许正是这种差距才形成中国饮食文化的多姿多彩吧。
我们首先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它位于距西安市37公里的临潼区,骊山的北麓。兵马俑坑是不允许进入的,只能参观建在兵马俑坑原址上的博物馆。并在馆内密封在厨窗里出土的“真兵马俑”合影留念。据考古挖掘发现,秦始皇兵马俑坑一共发现三个,分一丶二、三号坑,三个坑内共出土8000余件兵俑、马俑、车俑,还有大量的剑、矛、戟、弯刀及弩机、箭头。
按照兵马俑在坑中古代军阵排列,我们可以构思出秦军作战时的情景:前有由战车、步兵及其弓弩手组成第一战阵,步兵均手执矛、戟、铍,与弓弩手首先展开正面攻击,给予敌军主力重大杀伤后,乘机向前推进。接着第二战阵的战车、骑兵及身穿铠甲手持长矛的步兵以迅猛的动作袭击敌军侧翼,与先前突入敌阵的秦军战车、步兵丶弓弩手形成对敌分割包围,迫使敌军呈困兽之状,从而达到歼灭敌军之目的。在每一波的对敌攻击中,都有跟随其后的身穿铠甲,手持短刀短剑的军士,紧跟上来与残敌展开殊死的近身搏斗。这些近身作战的军士都是一些受过特殊训练的勇士,这样的殊死冲击,那个国家军队受得了。最后才是指挥部阵。整个布阵体现近与远,步与车,步与骑的协同作战的完整配备,构成阵中有阵,营中有营,大阵套小阵,大营包小营的灵活作战体系。最难得的是,兵俑与马俑与真人真马大小一模一样,以1:1比例烧制,个个栩栩如生,无一相同相貌,服饰与头饰也因官阶不同而有所区别。称为千人千面。一把被压弯了2200年出土的青铜剑,不但很快恢复原状,刀刃依然锋利无比,刀身依然闪烁着可怕的寒光。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青铜冶铸技术己达到极高水平。也是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从兵马俑的整然有序的排列和阵势上,我们似乎窥探到这虎狼之师的勇猛威武,仿佛看到当年秦军排山倒海的冲杀,听到那惊天动地的喊杀声。难怪当年的秦军所向披靡,席卷天下,横扫春秋六国。
我们驱身前往西北方向距西安85公里的乾陵。乾陵在咸阳市乾县梁山上,是唐朝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皇家陵墓,也是唐王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历史上从未有过帝皇与皇后合葬的先例,乾陵是唯一打被此惯例的第一例。
乾陵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才修建完毕。乾陵墓室挖入梁山山腹深处,入口处相当隐秘,并用8000块1米多长的石条封口。石条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燕尾形铁栓板拉固,再用熔化的锡铁汁灌注,将石条熔为一体。千百年来,乾陵一直受到多方凯觎,反复被人盗挖。其中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民国军阀孙连仲等人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甚至使用炸药,企图挖开乾陵墓室盗取宝物,梁山几乎被削去一半,但一直无人能打开乾陵墓室。直到解放后,乾陵墓道口才被当地的农民发现,并被国务院保护起来。
我们在乾陵的入口,看到了用整块原石打磨雕刻而成的武则天无字碑,石碑雕满了凤纹、鸟纹、花纹的修饰,端庄大气。武则天真正登基皇位时己是67岁,将一个完好江山交还给李氏家族时,己经是82岁了(一年后去世)。她在除了登基前协助丈夫治理朝纲外,在登基后的15年期间,以一个非李氏族人的身份力排众议和干扰,成功地延续着唐朝朝政。在李治去世后,她独自维系着大唐社会的稳一定繁华,该需要多大的胆识与魄力。很难想象,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死后仍不愿为自己而歌功颂德,让自己的功与过由后人去评说。又需要多大的气魄与气量。古中国三皇五帝跨越了七千多年历史,试问有那个帝皇、诸侯、首领有如此气量和自信!
我向无字碑作一个深深躹躬,并留下影像。我们向当地的农民租用数匹俊马,策马奔驰在梁山上,向这位杰出的中国女性致敬!
我们准备开汽车前往革命圣地延安,延安距西安有302公里,那时还未有高速公路,汽车要走6个小时。五月底的西北地区己很炎热,而陕北一带又是高旱缺雨地区,因此,我们上车前己装整箱矿泉水搬上汽车。一路上并不好走,基本走的是普通公路或者土路,一路上尘土飞扬,连外面的景物都看不清。经过近6个小时的颠簸,好不容易抵达延安。下车时,才发现,整箱的旷泉水竟一扫而空。我们入住当时延安最好的宾馆。吃完晚饭后,服务员告知我们,10时前要洗漱好,不然的话10时后再无水供应。
第二天,我们依照计划安排,先后参观延安枣园、延安塔,游览延河。枣园在延安城西北8公里处,原是一家地主的庄园。中共中央书记处由1944年从原驻地杨家岭迁入此地。如今的枣园己建成一个园林式的革命纪念地。园内环境清幽,景色秀丽,生长着各种花草树木。我们先后参观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任弼时中央五大书记人住过。的旧居。并留下影像。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自长征结束后,于1936年建立陕甘宁根据地,以延安为中共中央的驻地,直到1948年中共中央迂往西柏坡止,中共中央在延安共逗留了12年。在此期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延安指挥全国的民族统一抗日战争,反帝反独裁的爱国斗争,中国解放事业战争。这段时间的延安,己成为全国人民渴求民主独立的希望所在。如今,延安的革命精神仍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华儿女。
我们奔向延河,在游玩时,从侧面摄下宝塔山映衬下延河奔腾而去的影象。我们爬上1135米的宝塔山(古称嘉岭山),登上延安宝塔。我站在44米高,共九层的塔顶上,俯瞰沧桑的延安全貌。我拿着相机,从四个方向摄下延安全貌。后来还将这些照片进行全过塑的工艺处理,如今,这些影像仍历久弥新。
临离西安的最后几天,我和另一个同行作出一个决定,不随集体攀登华山的计划,我们不是逛商场、娱乐场。而是改为探访当地农民兄弟,领略当地风土人情。于是两人专门租用一辆的士,要求司机以里程计价,目的地不限。
我们完全放飞自己,车辆飞驰在八百里秦川平原上,好不惬意。一路上,尽管五月的娇阳似火,黄土地的热风迎面而来,空气似乎在燃烧。但探求的欲望,求知的兴趣早己转移了身体的不适。我们更注意到一望无边的麦田上耷拉着脑装的小麦,麦田里,农民从几十米的深水机井中艰难地绞拉出一小桶水,浇向冒着燥热气的麦田。忽然间,我想起“杯水车薪”的故事和“愚公移山”的故事。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西北人民不正是以这种精神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斗出华夏民族的生生不息!
唐代诗人李绅说得好:”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看一下的士的计程表,车子己离开西安有几十公里了。突然,眼前出现一个绿树成荫的小村庄,我急忙让司机停下,将车辆停放在树荫下,让司机休息。两人径自走向一个聚集不少大人小孩的打麦场上。他们见到我们不但不怕生,还热情主动搬凳子给我们坐下。我用并不标准的普通话,作了自我介绍,他们很认真地听着。或者因为很少遇到这种形式的访探,他们初时很少说话。后来我又递给大人们香烟,放松了态度。逐渐地他们打开话匣子,用操着浓重土话的普通话与我们交流起来。 我问了他们麦种麦收的情况,收入情况,他们一一作答,尤其说到村里有人购买小车辆找副业,生活有了很大改变时,显得特别兴奋,并指着路边一个在整理小车辆的年青的村民,介绍他的“创业”历程。我们也向这位村民投向赞赏的目光。忽然间,我发现他们身后的房子都好象倒向一边,就好象一间房子从中间劈开两半,房顶呈40、50度角向下倾斜。一个年纪稍大的村民解释道:“这里的房子与你们南方的房子不同,为了防风沙都是这样,这里的人称这种房子为'一边倒'。”我们在打麦场上拍下多张与他们交谈的照片。
他们带着我们参观环境较好的房子,这是一间刚刚新婚用过的”一边倒”房子。新郎工作去了,只留下特新娘在家。新娘很热情地招待我们,还让我们参观她的新房。临行时,为了表示感谢,我在新房为新娘拍下影照,并表示相片一定寄回给他们。
带着许多感受,许多留恋,许多不舍,我们带着黄土地的芬芳踏上归程。
回到顺德后,我将在这个村庄拍摄的所有照片冲洗出来,然后采用全过塑处理,逐一寄送到这个村庄相关人员手上,并附上祝福语。多天后,竟收到新郎一封三页纸长的回信,信中充满激情与善意,表示那天有贵人自远方而来,他却遗憾不在家中,怠慢了客人,心感不安云云,字里行间还夹杂几句英话问候。我想,这位新郎必定是位新派的有学识农村青年,他的言行,正是代表着西北地区、秦川平原农村社会那种纯朴忠厚的民情民风。
篇幅所限,不可一一道来。有机会再与大家分享未尽部分吧。
这次秦川平原村庄之行,反而是农民的善良包容教育了我们。我们拜访人家,非但无礼物相送,还干扰别人的生活。正是这些纯朴的西北汉子传承着中华民族“礼义仁智信”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不仅在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也深深地教育着我们。
西安之行,让我学了很多,有历史的,有信仰的丶有人文文化的。既愉悦了心身,又增长知识,让自己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2019年6月23日初稿 2021年9月3日修订
林黛玉 的《问菊》读后感
文/陈中希
看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书中有个林黛玉。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林黛玉只不过是一个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寄人篱下的富家小姐而己。其实,在表哥贾宝玉(曹雪芹)眼中,、表妹林黛玉不但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而且绝顶聪明,悟性极强,自尊自爱。她的性格敏感、善良、细心。家庭的变故,又让她寂寞、孤独和固执。你不信?且看林黛玉所写的《问菊》。
问菊
作者: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
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
解语何妨话片时。
此诗出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贾宝玉在藕香榭游玩时与众姐妹赋诗比赛,以菊为题作诗,最后在12首菊诗中,林黛玉以潇湘妃子名字连题了《咏菊》、《问菊》和《菊梦》三首。其中《问菊》写的新颖别致,最能代表作者个性。按理说这首诗应评为咏菊诗第一,但却被“评委”李纨(贾宝玉亲嫂嫂,她在大观园办了一个诗社))评定第二名次。
《问菊》全诗白话译文: 想要打听秋天的消息却没有人知晓,我只好背着手轻声地询问东篱(指菊花)。 你的品格如此孤高傲世,又有谁能够和你一同隐居,同样都是花而你为什么又开放得这么晚? 落满霜露的庭院和园圃多么寂寞,鸿雁南飞蟋蟀低吟你是否相思。 且不要说整个世间没有能够和你谈论的人,你如果懂得人的话语不妨和我小叙片刻。
作为七言律诗,《问菊》确有对仗不够工稳的可推敲之处,但比赛前己明确,限定七律,但不限韵。也和林黛玉的”第一是立意要紧”的题诗观点和见解有关。 《问菊》整首诗就是林黛玉借菊问自己,深沉地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深刻地提出 自己郁积于心的许多问题,答案却又包含在自问自答的问题中。在此诗中,在当时林黛玉的处境中,一种沉重的寂寞感、孤独感扑面而来。
林黛玉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她出身钟鼎世家,书香之族。但因母亲(贾宝玉姑妈)早逝,家中又无亲生兄弟姐妹作伴,贾府贾老太(林黛玉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不久,林黛玉父亲林如海又病故,小小的林黛玉成了孤儿,似漂浮在人间的浮萍,寄人篱下,那时林黛玉才六岁。因此,林黛玉须出身豪门,但她在际遇上堪比穷苦人家,甚为可怜。
《红楼梦》第二回,借贾雨村之口道:“今只有嫡妻贾氏,生得一女,乳名黛玉,年方五岁”,接下一句又说:“堪堪又一载的光阴,谁知女学生之母贾氏夫人一疾而终。女学生侍汤奉药,守丧尽哀,遂又将辞馆别图……”由此可见,黛玉六岁时母亲就去世。林黛玉五岁起跟着雨村读书,六岁进贾府。她须然在贾府中深受贾老太和贾宝玉的怜爱,但林黛玉所缺乏那种母爱父爱又有谁人能替代?她心中的抑郁和苦闷谁人又能理解?
菊自古与梅、兰、竹一起被称为“四君子”,菊有高洁和长寿之意,更代表高尚坚强,民族精神。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更是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反映诗人超脱的悠然自得的人生境界。同样是借菊写意,以菊抒情。
在《问菊》一诗中,林黛玉眼中的菊,在代表林黛玉的品格同时,也充分释放着自心中苦恼和自责。仅一个”隐”字,己包含林黛玉多少寄人篱下的酸楚与无奈;一句”何妨话片时”,又寄托着林黛玉多少渴望得的关爱和倾诉。 

主编简介:周光彦(飘舞的剑),贵州省织金人,大学法学本科,世界诗歌网金牌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贵州作家网签约作家,笔若诗歌网签约诗人,都市头条认证编辑,桃花源主流诗刊精华版编辑,绿土地文学编辑,苏研创作群成员作家,中国乡协孔孟文化研究院客座教授,多家文学网站法律顾问。曾经在国内多家大型报刊杂志网站上发表通迅报道、调研文章、典型案例等1100余篇,诗歌600多首,被70多个专题收录,出版周光彦都市头条精华热点诗选集《生命的印痕》、三人合著诗选《雨水漫过秋》,作品多次获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