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 门 办 学》
文/孔凡讯
一提到“开门办学”这个名词,对于年龄在六十多岁这个群体里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在那一时期高考还未恢复,教育部门从上而下大力提倡“开门办学”,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用现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学习一定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生毕业后一走出校门,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被社会所接纳,适应和服务于社会的各个行业。
1976年寒假刚过,自己与本村里的四位高中同学就忙着为最后一个学期的开学做准备了;临出发前各自都备好了一周的干粮(馒头)和卧具等用品,当我们回到学校后,班主任张建武老师向同学们传达了学校的决定,“本学期不安排在校上课了,毕业班的同学们要走出校园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一听到这个消息都十分高兴,因为大伙们早就盼着能早点走出教室、去融入社会体验生活了。
自己所在的高二二班被学校联系安排到太康县芝麻洼公社、生产比较落后的南岳岗大队去体验生活。按照学校的规定,在实践活动期间学生必须与村里的社员们实行三同(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时班主任把我与李长青同学分在一个生产队里,报到那天、生产队里的牛队长亲自来接我们。在印象中牛队长年龄仿佛在五十多岁,高高的个儿,说起话来慢条斯理,不急不躁。从表情上看得出来,他对我两个的到来是十分热情和欢迎的。此时,他一边张罗着为我们找地方先住下、又忙活着为我们落实每天的吃饭问题,尔后又把生产队里的基本情况向我们两人做了介绍。
接下来、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和社员们一起参加了由队里组织的积肥、向田里运送肥料、铺路及整修农田水利设施等生产劳动。我们身为学生、虽然在体力和耐力上还比不过队里的强壮劳力,但我们能虚心的仆下身子、完全把自己融入到劳功者队伍之中。每当遇到脏活、累活时总是与社员们抢着干,当遇着不会做的事情时就及时的向社员们请教。平时,乡亲们对我们也十分关心,在每次干到重体力农活时、总是劝我们多休息一会儿再干。每当收工后、我们轮流要到每一户乡亲们家里去用餐。这时,他们在现有条件不是很宽裕的情况下,想方设法让我们吃饱。当每轮到下一户时,乡亲们都是那么热情,他们待我们如同客人一样,此刻、让我们两个人感到有点受宠若惊。此次社会活动时间虽短,但他为我们提供了一次贴近生活、了解社会以及向乡亲们学习沟通交流的机会。在实践既将结束时,乡亲们对我们那份深情厚意却永远留在那生活中美好的记忆里;临别时,牛队长代表全体社员向我们每人赠送了一幅牌匾以示鼓励做为留念,当返校后才得知,这一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同学唯有我们两位学生才受到了乡亲们的如此褒奖。
通过此次走出校门体验生活,让自己和同学们亲身的感受到在那个大集体的年代里,从大队到生产队做为我国的基层一级组织、那时尽管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经济欠发达、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但是从管理方面上讲;是政令畅通、指挥有序。生产队长既是一个队里的核心领导者、又是组织者和实施者,事事处处真正起到带头作用并做出表率。从劳动者方面来讲;广大社员们的集体观念比较强、思想纯洁、自觉性比较高,大家坚持以队为家,识大体、顾大局,爱劳动、比贡献。从乡风民俗上讲,邻里关系比较融洽,人与人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当遇到困难时、大家会主动的站出来开展互帮互助、携起手来共渡难关。
事过境迁,时间一恍四十五年过去了,如今农村早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现在正朝着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前行。但此时此刻,经常会不由自主的让自己想起、在过去农村大集体的那个年代形成的一些成功经验,虽然如今不能完全复制,但是可以从中选优予以借鉴、希望那些已被实践证明而得出的成功经验、能够在今后的农村发展和管理工作中得以吸收与运用。
作者系海军南海舰队驻西沙某部守岛部队转业干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