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两个故乡
——兵团老兵的故事
作者:恩清 演播: 沈虹
“瓦屋头”
1994年3月6日,我随父亲回到了他的第一故乡——重庆市永川区何埂乡水碾村。没想到,这是个很穷的小山村。藏在青山里,掩在密竹中。改革开放近15年,全国各地的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可是,这个小山村却同解放前相差无几。全是石木结构的宅院,几乎没有楼房,就是有,也少得可怜,仅仅为局部两层,而住在里面的,不是有钱人,就是有权人。
李家不再富有,也没有做官的人,只是比最穷的那家稍好一些,因此没有二楼住,住在一座又旧又破的宅院里,大家都叫它“瓦屋头”。从“瓦屋头”往坡上走半里路,有一座小草屋,四面全是竹林,只有门前的一条小路通向“瓦屋头”。小路宽约一米,用参差不齐的石板垒成,路面呈高低不均的台阶状。
清朝同治年间,我曾祖父就生活在这个小草屋里。后来,经过祖辈们地不断努力,他们不仅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槽坊,而且顺着这条小路,建造出第一座带院子的石木屋即“瓦屋头”。以后,他们不停地购买土地,扩大槽坊,并且以“瓦屋头”为中心建造了一座又一座的宅院,最终还建造出局部二层的宅院。
李家在购买土地、扩大槽坊和建造宅院的同时,还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的“改革”和一场又一场的“革命”。这些运动,虽然把李家折腾地死去活来,可是从未伤筋动骨,但是李家所经历的那场最后的革命却彻底地摧毁了他们。他们交出所有的土地、槽坊和宅院,住进了由穷人指定的“瓦屋头”,并且在穷人的监督下,劳动改造。
往坡上望去,在石板路的左侧由上而下有十几座李家的坟。曾祖父的坟在最上端,靠近小草屋的方向;曾祖母的坟在最下端,靠近“瓦屋头”方向;其他人在中间,大概在接受两位先人的保佑。墓地保护的很好,前有石碑,后有草木,既干净,又整齐。
往坡下望去,在坟的下方、小路的右侧有一座大院,叫谷家大院。过去,它叫廖家大院,不过没有现在这么大,这是我曾祖母出生的地方。年轻时,我曾祖父领着两弟弟就走在这条小路上。他们不停地出工,不断地收工,经常路过此院。不知为什么,院里那一位穿绸戴银的年轻寡妇总要走出院门,望一眼这三个破衣烂衫、光着脚和扛着棒棒的小伙子们。
但是,不管怎样说,她翻开了我们李家的历史……

作者简介:
恩清,名李彬,住建部主管,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和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主办《施工技术》和《城市住宅》杂志新疆业务联络专员。《中国建设报》新疆新闻传媒专员。中国作家协会主管,中国作家出版集团主办《小说选刊》杂志新疆业务联络专员。新疆兵团朗诵学会顾问,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兵团作家协会会员,乌鲁木齐市作家协会理事,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作协副主席。
演播者简介:
沈虹,昵称叶子,新疆兵团人,曾长期从事编辑播音工作,《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众多朗诵作品散见于各大网络平台,曾多次荣获朗诵大赛奖项。
